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创作背景
《题张氏隐居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是七言律诗,当作于初识张氏之时;第二首为五言律诗,当作于与张氏熟识之后。全诗描写了张氏隐居生活的幽美惬意,借指张氏品德之殊胜,兼带讴歌二人友谊之亲密。《唐诗近体》评曰:“善写幽居之致,旨趣俱远。不得以涉理路、落言诠议之。”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杜甫游于齐赵。第一首七律大概作于初识张氏时,第二首五律大概作于与张氏熟识后。
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555.html
杜甫: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html
注释
⑴张氏隐居:指张氏隐居之处。张氏:可能指张玠。杜甫晚年有《别张十三建封》。张建封,兖州(今属山东)人。张玠为其父。
⑵春山:指春日山中。庾信诗:“春山百鸟啼。”无伴:语出刘琨诗:“独生无伴。”相求:互相寻求。《易》:“同气相求。”
⑶伐木丁丁(zhēngzhēng):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注:“丁丁,伐木声。”山更幽:语出王籍诗:“鸟鸣山更幽。”
⑷涧道:山涧通道。王台卿诗:“飞梁通涧道。”余寒: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余的寒气。朱记室诗:“叠夜抱余寒。”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世说》:“范逵投陶侃宿,于时冰雪积日。”
⑸石门:《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此地。邵注谓在兖州府平阴县。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谢灵运诗:“披云卧石门。”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阴铿诗:“翠柳将斜日。”林丘:指隐居的地方。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
⑹“不贪”句:《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朱注)《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金银气殆是类耶。《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之气,皆以辛日雨霁之旦及黄昏夜半伺之,黄金之气赤黄,千万斤以上,光大如镜盘。《史记·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⑺远害:避免祸害。《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麋(mí)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史记·李斯传》:“麋鹿游于朝。”
⑻乘兴:兴会所至。《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杳(yǎo)然:渺远貌。徐干《中论·治学》:“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迷出处:一作“迷去处”。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卢照邻诗:“桃源迷处所。”
⑼对君:语本庾信诗:“对君俗人眼。”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语本《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⑽之子:这个人。指张氏。《诗经》:“彼其之子。”汉成帝时童谣曰:“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白话译文
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
经残余着寒气和冻雪的山涧通道,历石门古道于傍晚时分到达您的隐居处。
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
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
作者杜甫资料

杜甫的诗词全集_杜甫的诗集大全,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 查看详情>>
杜甫古诗词作品: 《前出塞·送徒既有长》 《览物·曾为掾吏趋三辅》 《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 《渼陂行》 《清明·此身飘泊苦西东》 《对雪·北雪犯长沙》 《后出塞·古人重守边》 《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奉赠萧二十使君》 《秦州杂诗·秦州山北寺》
古诗《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的名句翻译赏析
-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 - 杜甫 - - 《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
-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 - 杜甫 - - 《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
-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 - 杜甫 - - 《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
-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 - 杜甫 - - 《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