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秦诗人 > 诗经的诗 > 采苓 >赏析的意思

采苓赏析

朝代:先秦 作者:诗经 出自:采苓 更新时间:2017-04-05

这是一首劝诫世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歌。此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此诗三章,先后告诫人们对待谣言要有三种态度“无信”、“无与”、“无从”。“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意思是说,首先要认识到它不可信,其次要不参与传播,第三要不能听信折磨自己。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复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要舍弃它们,不要信以为真,因为这世道很复杂,人心不古比比皆是,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之事不绝如缕。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

采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8028.html

诗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38.html

《国风·秦风·车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多数认为这是一首贵族宣扬及时行乐思想的诗歌。全诗三章,前一章四句,后二章各六句,三章皆为自述,表现了友人欢聚作乐的情景。

关于此诗背景,历代学者的观点有很大分歧。旧说此诗或谓“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毛诗序》);或谓“襄公伐戎,初命秦伯,国人荣之。赋《车邻》”(丰坊《诗传》);或谓“秦穆公燕饮宾客及群臣,依西山之土音,作歌以侑之”(吴懋清《毛诗复古录》)。今人分歧更大,或谓是“反映秦君腐朽的生活和思想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或谓“这是贵族妇人所作的诗,咏唱他们夫妻的享乐生活”(高亨《诗经今注》);或谓“没落贵族士大夫劝人及时行乐”(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或谓是“妇人喜见其征夫回还时欢乐之词”(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或谓是写贵族朋友间相互劝乐的诗。

作者诗经资料

诗经

诗经的诗词全集_诗经的诗集大全,《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 查看详情>>

诗经古诗词作品: 《狡童》 《蜉蝣》 《葛屦》 《溱洧》 《四牡》 《柏舟》 《凫鹥》 《小明》 《鸨羽》 《采绿

《采苓》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