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诗人 > 白居易的诗 > >注释译文的意思

采地黄者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出自: 更新时间:2017-04-26

注释

①地黄:药草名,晒干的叫生地,蒸熟的叫熟地。这首诗写荒年无食的贫苦农民采地黄卖给富贵人家喂马以谋生,形象地表现出贫苦人民生活不如牛马。

②口食:口粮。

③易:换取。糇(hóu):干粮。糇粮:泛指饲口度日的粮食。

④凌晨:清早。荷锄: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

⑤不盈筐:采不满一筐。

⑥朱门家:指富贵人家。

⑦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南朝宋代的沈庆之在一次讨论北伐大事时,曾讽刺徐湛之等世族出身的文官说:“为国譬如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指宋文帝)今与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这里借用其讽刺含意。

⑧啖(dàn):给······吃。

⑨“可使”句:是说马吃了地黄后,膘壮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

⑩马残粟:马吃剩的粮食。

白话译文

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

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出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

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

用这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

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

采地黄者: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7318.html

白居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html

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本诗通过对一茕茕于荒野的饥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别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5]

诗人通过对“地黄”、“残粟”等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事物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当时贫困人民的恶劣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当时豪门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奈之情。

诗题是“采地黄者”,为何去采地黄,是因为天灾所致,所以诗开首一联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紧接着第二、三两联便对农民生活景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第四联“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四联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那卖地黄者对“白面郎”求告的几句话,颇为凄切动人。辛苦一整天采得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可以想见,这位可怜的农民忍饥挨冻在荒野采了一天地黄,可能连点像样的干粮也没吃上。也许他家中还有老小,都等他卖了地黄换回粮食下锅。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

本诗通过对采地黄者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而且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揭示也自在不言中。

作者白居易资料

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词全集_白居易的诗集大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 查看详情>>

白居易古诗词作品: 《李卢二中丞各创山居俱夸胜绝然去城稍远聊戏二君》 《早秋晚望兼呈韦侍郎》 《浩歌行·天长地久无终毕》 《哭刘尚书梦得·今日哭君吾道孤》 《山雉·五步一啄草》 《二月五日花下作》 《哭皇甫七郎中》 《西楼独立》 《亚枝花·山邮花木似平阳》 《醉后赠人

《采地黄者》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