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
志第二·历上
◎历上
昔者圣人因天道以授人时,厘百工以熙庶政,步推之法,其来尚矣。自汉太初迄于前宋,治历者奚啻七十余家,大概或百年或数十年,率一易焉。盖日月五星盈缩进退,与夫天运,至不齐也,人方制器以求之,以俾其齐,积寡至多,不能无爽故尔。
金有天下百余年,历惟一易。天会五年,司天杨级绍造《大明历》,十五年春正月朔,始颁行之。其法,以三亿八千三百七十六万八千六百五十七为历元,五千二百三十为日法。然其所本,不能详究,或曰因宋《纪元历》而增损之也。正隆戊寅三月辛酉朔,司天言日当食,而不食。大定癸巳五月壬辰朔,日食,甲午十一月甲申朔,日食,加时皆先天。丁酉九月丁酉朔,食乃后天。由是占候渐差,乃命司天监赵知微重修《大明历》,十一年历成。时翰林应奉耶律履亦造《乙未历》。二十一年十一月望,太阴亏食,遂命尚书省委礼部员外郎任忠杰与司天历官验所食时刻分秒,比校知微、履及见行历之亲疏,以知微历为亲,遂用之。明昌初,司天又改进新历,礼部郎中张行简言:“请俟他日月食,覆校无差,然后用之。”事遂寝。是以终金之世,惟用知微历,我朝初亦用之,后始改《授时历》焉。今其书存乎太史,采而录之,以为《历志》。
步气朔第一
演纪:上元甲子距今大定庚子,八千八百六十三万九千六百五十六年。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分。
岁实:一百九十一万二百二十四分。
通余: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分。
朔实:一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分。
通闰:五万六千八百八十四分。
岁策:三百六十五日,余一千二百七十四分。
朔策:二十九日,余二千七百七十五分。
气策:一十五日,余一千一百四十二分,六十秒。
望策:一十四日,余四千二分,四十五秒。
象策:七日,余二千一分,二十二秒半。
没限:四千八十七分,三十秒。
朔虚分:二千四百五十五分。
旬周:三十一万三千八百分。
纪法:六十。
秒母:九十。
求天正冬至
置上元甲子以来积年,岁实乘之,为通积分。满旬周去之,不尽以日法约之为日,不盈为余,命甲子算外,即所求天正冬至日大小余。
求次气
置天正冬至大小余,以气策累加之,秒盈秒母从分,分满日法从日,即得次气日及余秒。
求天正经朔
以朔实去通积分,不尽为闰余,以减通积分为朔积分。满旬周去之,不尽如日法而一为日,不盈为余,即所求天正经大小余也。
求弦望及次朔
置天正经朔大小余,以象策累加之,即各得弦、望及次朔经日及余秒也。
求没日
置有没之恒气小余,如没限以上,为有没之气。以秒母乘之,内其秒,用减四十七万七千五百五十六,余满六千八百五十六而一,所得并恒气大余,命为没日。
求灭日
置有灭之朔小余,(经朔小余不满朔虚分者。)六因之,如四百九十一而一,所得并经朔大余,命为灭日。
步卦候第二
候策:五,余三百八十,秒八十。
卦策:六,余四百五十七,秒六。
贞策:三,余二百二十八,秒四十六。
秒母:九十。
辰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半辰法:一千三百七半。
刻法:三百一十三,秒八十。
辰刻:八,十百四分,秒六十。
半辰刻:四,五十二分,秒三十。
秒母:一百。
求七十二候
置中气大小余,命之为初候,以候策累加之,即次候及末候也。
求六十四卦
置中气大小余,命之为公卦;以卦策累加之,得辟卦;又加之,得侯内卦。以贞策加之,得节气之初,为侯外卦;又以贞策加之,得大夫卦。又以卦策加之,为卿卦。
求土王用事
以贞策减四季中气大小余,即土王用事日也。
求发敛
置小余,以六因之,如辰法而一为辰。如不尽,以刻法除之为刻。命子下算外,即得加时所在辰刻及分。(如加半辰法,即命子刻初。)
(表略)
步日躔第三
周天分:一百九十一万二百九十三分,五百三十秒。
岁差:六十九,五百三十秒。秒母一万。
周天谌: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六十八秒。
象限:九十一,三十一分,九秒。
二十四气日积度及盈缩
求每日盈缩朓朒
各置其气损益率,(求盈缩之损益,求朒磕用朒磕之损益。)六因,如象限而一,为气中率。与后气中率相减,为合差。半合差加减其气中率,为初末泛率。(至后:加初,减末。分后:减初,加末。)又置合差,六因,如象限而一,为日,半之,加减初未泛率,为初末定率。(至后:减初,加末。分后:加初,减末。)以日差累加减其气初末定率,为每日损益分。(至后减,分后加。)各以每日损益分加减气下盈缩、朒磕,为每日盈缩、朒磕(二分前一气元后率相减为合差者,皆用前气合差。)
求经朔弦望入气
置天正闰余,以日法除为日,不满为余,如气策以下,以减气策,为入大雪气。以上去之,余亦减气策,为入小雪气。即得天正经朔入气日及余也。以象策累加之,满气策去之,即得弦、望入次气日及余。因加,后朔入气日及余也。
求每日损益、盈缩、朒磕
以日差益加减损加减其气初损益率,为每日损益率。驯积损益其气盈缩、朒磕积,为每日盈、朒磕积。
求经朔弦望入气朒磕定数
各以所入恒气小余,以乘其日损益率,如日法而一,以所损益其下朒磕积为定数。
赤道宿度
斗(二十五度) 牛(七度少) 女(十一度少) 虚(九度少秒六十八)危(十五度半)室(十七度)壁(八度太)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秒六十八
奎(十六度半)娄(十二度)胃(十五度)昴(十一度少)毕(十七度少)觜(半度)参(十度半)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井(三十三度少)鬼(二度半)柳(十三度太)星(六度太)张(十七度少)翼(十八度太) 轸(十七度)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少角(十二度)亢(九度少)氐(一十六度)房(五度太)心(六度少)尾(十九度少)箕(十度半)
右东方七宿七十九度
求冬至赤道日度
置通积分,以周天分去之,余日法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以百为母。)命起赤道虚宿七度外去之,至不满宿,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时日躔赤道度及分秒。
求春分夏至秋分赤道日度
置天正冬至加时赤道日度,累加象限,满赤道宿次去之,即各得春分、夏至、秋分加时日在宿度及分秒。
求四正赤道宿积度
置四正赤道宿全度,以四正赤道日度及分减之,余为距后度。以赤道宿度累加之,各得四正后赤道宿积度及分。
求赤道宿积度入初末限
视四正后赤道宿积度及分,在四十五度六十五分秒五十四半以下为入初限,以上者用减象限,余为入末限。
求二十宿黄道度
以四正后赤道宿入初末限度及分,减一百一度,余以初末限度及分乘之,进位,满百为分,分满百为度。至后以减、分后以加赤道宿积度,为其宿黄道积度。以前宿黄道积度减之(其四正之宿,先加象限,然后前宿减之。)为其宿黄道度及分。(其分就约为太、半、少。)
黄道宿度
斗(二十三度)牛(七度)女(十一度)虚(九度少秒六十八)危(十六度)室(十八度少)壁(九度半)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六十八秒
奎(十七度太)娄(十二度太)胃(十五度半)昴(十一度)毕(十六度半)觜(半度)参(九度太)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太一百七十七、七十五、六十八
井(三十度半)鬼(二度半)柳(十三度少)星(六度太)张(十七度太)翼(二十度)轸(十八度半)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少二百八十七、六十八
角(十二度太)亢(九度太)氐(十六度少)房(五度太)心(六度)尾(十八度少)箕(九度半)
右东方七宿七十八度少(三百六十五、二十五、六十八)
前黄道宿度,依今历岁差所在算定。如上考往古,下验将来,当据岁差,每移一度,依术推变当时宿度,然后可步七曜,知其所在。
求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
以冬至加时赤道日度及分秒,减一百一度,余以冬至赤度及分秒乘之,进位,满百为分,分满百为度。命曰黄赤道差。用减冬至加时赤道日度及分秒,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及分秒。
求二十四气加时黄道日度
置所求年冬至日躔黄赤道差,以次年黄赤道差减之,余以所求气数乘之,二十四而一,所得以加其气中积及约分,又以其气初日盈缩数盈加缩减之,用加冬至加时黄道日度,依宿次去之,即各得其气加时黄道日躔宿度及分秒。(如其年冬至加时赤道宿度空分秒在岁差以下者,即加前宿全度,然后求黄赤道差,余依术算。)
求二十四气每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
副置其气小余,以其气初日损益率乘之,(盈缩之损益。)万约之为分,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其副,日法除之为度,不满退除为分秒,以减其气加时黄道日度,即各得其气初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每日加一度,以百约每日损益率,(盈缩之损益。)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为每日晨前夜半黄道日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日度
置一万分,以所入气日盈缩损益率,应益者盈加缩减,应损者盈减缩加,皆加减损益率,余半之,满百为分,不满为秒,以加其日清晨前夜半黄道日度,即其日午中日躔黄道宿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黄道积度
以二至加时黄道日度,距至所求日午中黄道日度,为入二至后黄道积度及分秒。
每日午中黄道入初末限
视二至后黄道积度,在四十三度一十二分秒八十七以下为初限,以上用减象限,余为入末限。其积度满象限去之,为二分后黄道积度,在四十八度一十八分秒二十二以下为初限,以上用减象限,余为入末限。
求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以所求日午中黄道积度,入至后初限,分后末限,度及分秒,进三位,加二十万二千五十少,开平方除之,所得减去四百四十九半,余在初限者,直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减象限,余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以所求日午中黄道积度,入至后末限,分后初限,度及分秒,进三位,用减三十万三千五十少,开平方除之,所得,以减五百五十半,其在初限者,以所减之余,直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减象限,余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太阳黄道十二次入宫宿度,雨水,危十三度三十九分五十秒外,入卫分,陬訾之次,辰在亥。春分,奎二度三十五分八十五秒外,入鲁分,降娄之次,辰在戌。谷雨,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赵分,大梁之次,辰在酉。小满,毕七度九十六分六秒外,入晋分,实沈之次,辰在申。夏至,井九度四十七分一十秒外,入秦分,鹑首之次,辰在未。大暑,柳四度九十五分一十六秒外,入周分,鹑火之次,辰在午。处暑,张十五度五十六分三十五秒外,入楚分,鹑尾之次,辰在巳。秋分,轸十度四十四分五秒外,入郑分,寿星之次,辰在辰。霜降,氐一度七十七分七十七秒外,入宋分,大火之次,辰在卯。小雪,尾三度九十七分九十二秒外,入燕分,析木之次,辰在寅。冬至,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吴越分,星纪之次,辰在丑。大寒,女二度九十一分九十一秒外,入齐分,玄枵之次,辰在子。
求入宫时刻
各置入宫宿度及分秒,以其日晨前夜半日度减之,(相近一度之间者求之。)余以日法乘其分,其秒从于下,亦通乘之,为实;以其日太阳行分为法,实如法而一,所得,依发敛加时求之,即得其日太阳入宫时刻及分秒。
步晷漏第四
中限:一百八十二日,六十二分,一十八秒。
冬至初限,夏至末限:六十二日,二十分。
夏至初限,冬至末限:一百二十日,四十二分。
冬至地中晷影常数:一丈二尺八寸三分。
夏至地中晷影常数:一尺五寸六分。
周法:一千四百二十八。
内外法:一万八百九十六。
半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日法:四分之三:三千九百二十二半。
日法:四分之一:一千三百七半。
昏明分:一百三十分,七十五秒。
昏明刻:二刻,一百五十六分,九十秒。
刻法:三百一十三分,八十秒。
秒母:一百。
求午中入气中积
置所求日大余及半法,以所入之气大小余减之,为其日午中入气。以加其气中积,为其日午中中积。(小余以日法除为约分。)
求二至后午中入初末限
置午中中积及分,如中限以下,为冬至后。以上去中限,为夏至后。其二至后,如在初限以下,为初限。以上覆减中限,余为入末限也。
求午中晷影定数
视冬至后初限、夏至后末限,百通日,内分,自相乘,副置之。以一千四百五十除之,所得加五万三百八十,折半限分并之;除其副为分。分满十为寸,寸满十为尺,用减冬至地中晷影常数,为所求晷影定数。视夏至后初限、冬至后末限,百通日,内分,自相乘为上位。下置入限分,以二百二十五乘,百约之,加一十九万八千七十五为法。(夏至前后半限以上者,减去半限,列于上位。下位置半限。各百通日,内分,先相减,后相乘。以七千七百除之,所得以加其法)反除上位,为分,分满十为寸,寸满十为尺,用加夏至地中晷影常数,为所求晷影定数。
求四方所在晷影
各于其处测冬夏二至晷影,乃相减之余,为其处二至晷差。亦以地中二至晷数相减,为地中二至晷差。其所求日在冬至后初限、夏至后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减半限,余亦倍之,并入限日,三因折半,以日为分,十为寸,以减地中二至晷差为法。置地中冬至晷影常数,以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数减之,余以其年二至晷差乘之为实。实如法而一,所得,以减其处冬至晷数,即得其处其日晷影定数。所求日在夏至后初限、冬至后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减半限,余亦倍之,并入限日,三因四除,以日为分,十为寸,以加地中二至晷差为法。置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数,以地中夏至晷影常数减之,余以其处二至晷差乘之为实。实如法而一,所得,以加其处夏至晷数,即得其处其日晷影定数。
二十四气陟降及日出分
(表略)
二分前后陟降率
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秋分后三日太阳出赤道外,故其陟降与他日不伦,今各别立数而用之。
惊蛰,十二日,陟四(六十七,一十六)此为末率,于此用毕。(其减差亦止于此。)十三日,陟四(四十一,六。)十四日,陟四(三十六,九十。)十五日,陟四一。
秋分,初日,降四(三十八。)一日,降四(三十九。)二日,降四(五十七。)三日降四(六十八。)此为初率,始用之。(其加差亦始于此。)
求每日出入晨昏半昼分
各以陟降初率,陟减降加其气初日日出分,为一日下日出分。以增损差,(仍加减加减差。)增损陟降率,驯积而加减之,即为每日日出分。覆减日法,余为日入分。以日出分日入分而半之,为半昼分。以昏明分减日出分为晨分,加日入分为昏分。
求日出入辰刻
置日出入分,以六因之,满辰法而一,为辰数,不尽,刻法除之为刻数,不满为分,命子正算外,即得所求。
求昼夜刻
置日出分,十二乘之,刻法而一,为刻,不满为分,即为夜刻。覆减百刻,余为昼刻。
求更点率
置晨分,四因,退位为更率。二因更率,退位为点率。
求更点所在辰刻
置更点率,以所求更点数因之,又六因,内加昏明分,满辰法而一,为辰数。不尽,满刻法除之为刻数,不满为分,命其辰刻算外,即得所求。
求四方所在漏刻
各于所在下水漏,以定其处冬至或夏至夜刻,乃与五十刻相减,余为至差刻。置所求日黄道去赤道内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进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为刻,不尽以刻法乘之,退除为分,内减外加五十刻,即所求日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其日出入辰刻及更点差率算等,并依术求之。)
求黄道内外度
置日出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上,去之,余为外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下,覆减之,余为内分。置内外分,千乘之,如内外法而一,为度,不满退除为分,即为黄道去赤道内外度。内减外加象限,即得内道去极度。
求距中度及更差度
置半法,以晨分减之,余为距中分,百乘之,如周法而一,为距中度。用减一百八十三度一十二分八十四秒,余四因退位,为每更差度。
求昏明五更中星
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昏中星所格宿次,因为初更中星。以更差度累加之,命赤道宿次去之,即得逐更及明中星。
志第二·历上相关文章
- 《志第三十一·食货五》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五○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
- 《志第三十·食货四》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四○盐金制,榷货之目有十,曰酒、曲、茶、醋、香、矾、丹、锡......
- 《志第二十九·食货三》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三○钱币钱币。金初用辽、宋旧钱,天会末,虽刘豫“阜昌......
- 《志第二十八·食货二》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二○田制量田以营造尺,五尺为步,阔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
- 《志第二十七·食货一》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一国之有食货,犹人之有饮食也。人非饮食不生,国非食货不立。......
- 《志第二十六·刑》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刑昔者先王因人之知畏而作刑,因人之知耻而作法。畏也、耻也,五性......
- 《志第二十五·兵》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兵○兵制金兴,用兵如神,战胜功取,无敌当世,曾未十年遂定大业。原其......
- 《志第二十四·舆服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舆服上○天子车辂皇后妃嫔车辇皇太子车制王公以下车制及鞍勒饰......
- 《志第二十三·仪卫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仪卫下○大驾卤簿世宗大定三年,袷享,用黄麾仗三千人。分四节:第一......
- 《志第二十二·仪卫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仪卫上○常朝仪卫内外立仗常行仪卫行仗法驾黄麾仗金制,天子之仪......
- 《志第二十一·乐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乐下○宗庙乐歌殿庭乐歌鼓吹导引曲采茨曲禘祫亲飨,皇帝入门。宫......
- 《志第二十·乐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乐上《传》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岂二帝三王......
- 《志第十九·礼十一》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十一○外国使入见仪皇帝即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引至......
- 《志第十八·礼十》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十○册皇后仪天德二年十月九日,册妃徒单氏为皇后。前一日,仪鸾......
- 《志第十七·礼九》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九○国初即位仪收国元年春正月壬申朔,诸路官民耆老毕会,议创新......
- 《志第十六·礼八》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八○宣圣庙皇统元年二月戊子,熙宗诣文宣王庙奠祭,北面再拜,顾儒......
- 《志第十五·礼七》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七○社稷贞元元年闰十二月,有司奏建社稷坛于上京。大定七年七......
- 《志第十四·礼六》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六○原庙太宗天会二年,立大圣皇帝庙于西京。熙宗天眷二年九月......
- 《志第十三·礼五》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五○上尊谥天会三年六月,谙班勃极烈杲等表请追册先大圣皇帝。......
- 《志第十二·礼四》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四○奏告仪皇帝恭谢仪皇后恭谢仪皇太子恭谢仪荐新功臣配享宝......
- 《志第十一·礼三》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三○宗庙禘袷朝享时享仪金初无宗庙。天辅七年九月,太祖葬上京......
- 《志第十·礼二》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二○方丘仪斋戒:祭前三日质明,有司设三献以下行事官位于尚书省......
- 《志第九·礼一》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一○郊金人之入汴也,时宋承平日久,典章礼乐粲然备具。金人既悉......
- 《志第八·河渠》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河渠○黄河金始克宋,两河悉畀刘豫。豫亡,河遂尽入金境。数十年间......
- 《志第七·地理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地理下○大名府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
- 《志第六·地理中》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地理中○南京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南京路,国初曰......
- 《志第五·地理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地理上○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西京路中都路金之壤地封疆,东......
- 《志第四·五行》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五行五行之精气,在天为五纬,在地为五材,在人为五常及五事。五纬志......
- 《志第三·历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历下○步月离第五转终分:一十四万四千一百一十,秒六千六十六。转......
- 《志第二·历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历上昔者圣人因天道以授人时,厘百工以熙庶政,步推之法,其来尚矣。......
- 《志第一·天文》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天文自伏羲仰观俯察,黄帝迎日推策,重黎序天地,尧历日月星辰,舜齐七......
- 《本纪第十九·世纪补》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纪补景宣帝讳宗峻,本讳绳果,太祖第二子。母曰圣穆皇后唐括氏,太......
- 《本纪第十八·哀宗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哀宗下九月戊寅朔,诏减亲卫军。己丑,军士杀郑门守者出奔。壬辰,起......
- 《本纪第十七·哀宗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哀宗上哀宗讳守绪,初讳守礼,又讳宁甲速,宣宗第三子。母曰明惠皇后......
- 《本纪第十六·宣宗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宣宗下四年春正月壬辰朔,诏免朝。丙申,金安军节度使行元帅府事古......
- 《本纪第十五·宣宗中》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宣宗中兴定元年春正月己卯朔,宋遣使来贺。癸未,宋使朝辞。上谓宰......
- 《本纪第十四·宣宗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宣宗上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讳珣,本名吾睹补,显宗长......
- 《本纪第十三·卫绍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卫绍王卫绍王讳永济,小字兴胜,更讳允济,章宗时避显宗讳,诏改&ldquo......
- 《本纪第十二·章宗四》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章宗四四年春正月乙丑朔,宋、高丽、夏遣使来贺。丁卯,谕外方使人......
- 《本纪第十一·章宗三》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章宗三三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辛丑,宋、夏遣使来贺。癸卯,谕......
- 《本纪第十·章宗二》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章宗二四年春正月己巳朔,以皇太后丧,不受朝。辛未,以平章政事夹谷......
- 《本纪第九·章宗一》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章宗一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讳璟,小字麻达葛,显宗嫡......
- 《本纪第八·世宗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宗下二十一年正月戊申朔,宋、高丽、夏遣使来贺。壬子,以夏国请......
- 《本纪第七·世宗中》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宗中十二年正月庚午朔,宋、高丽、夏遣使来贺。戊寅,诏有司:&ldq......
- 《本纪第六·世宗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宗上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讳雍,本讳乌禄,太祖孙,睿......
- 《本纪第五·海陵》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海陵废帝海陵庶人亮,字元功,本讳迪古乃,辽王宗干第二子也。母大氏......
- 《本纪第四·熙宗》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熙宗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讳亶,本讳合剌,太祖孙,景宣皇帝子。......
- 《本纪第三·太宗》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太宗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讳晟,本讳吴乞买,世祖......
- 《本纪第二·太祖》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太祖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讳旻,本讳阿骨打......
- 《本纪第一·世纪》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纪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