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
志第九·礼一
◎礼一
○郊
金人之入汴也,时宋承平日久,典章礼乐粲然备具。金人既悉收其图籍,载其车辂、法物、仪仗而北,时方事军旅,未遑讲也。既而,即会宁建宗社,庶事草创。皇统间,熙宗巡幸析津,始乘金辂,导仪卫,陈鼓吹,其观听赫然一新,而宗社朝会之礼亦次第举行矣。继以海陵狼顾,志欲并吞江南,乃命官修汴故宫,缮宗庙社稷,悉载宋故礼器以还。外行黩武,内而纵欲,其猷既失,奚敢议礼乐哉!世宗既兴,复收向所迁宋故礼器以旋,乃命官参校唐、宋故典沿革,开“详定所”以议礼,设“详校所”以审乐,统以宰相通学术者,于一事之宜适、一物之节文,既上闻而始汇次,至明昌初书成,凡四百余卷,名曰《金纂修杂录》。凡事物名数,支分派引,珠贯棋布,井然有序,炳然如丹。又图吉、凶二仪:卤簿十三节以备大葬,小卤簿九节以备郊庙。而命尚书左右司、春官、兵曹、太常寺各掌一本,其意至深远也。是时,宇内阜安,民物小康,而维持几百年者实此乎基。鸣呼,礼之为国也信矣夫!而况《关雎》、《麟趾》之化,其流风遗思被于后世者,为何如也。宣宗南播,疆宇日蹙,旭日方升而爝火之燃,蔡流弗东而余烬灭矣!图籍散逸既莫可寻,而其宰相韩企先等之所论列,礼官张暐与其子行简所私著《自公纪》,亦亡其传。故书之存,仅《集礼》若干卷,其藏史馆者又残缺弗完,姑掇其郊社宗庙诸神祀、朝觐会同等仪而为书,若夫凶礼则略焉。盖自熙宗、海陵、卫绍王之继弑,虽曰“卤簿十三节以备大葬”,其行乎否耶?盖莫得而考也,故宣孝之丧礼存,亦不复纪。噫!告朔饩羊虽孔子所不去,而史之缺文则亦慎之。作《礼志》。
南北郊
金之郊祀,本于其俗有拜天之礼。其后,太宗即位,乃告祀天地,盖设位而祭也。天德以后,始有南北郊之制,大定,明昌其礼浸备。
南郊坛,在丰宜门外,当阙之巳地。圆坛三成,成十二陛,各按辰位。濆墙三匝,四面各三门。斋宫东北,厨库在南。坛、濆皆以赤土圬之。北郊方丘,在通玄门外,当阙之亥地。方坛三成,成为子午卯酉四正陛。方濆三周,四面亦三门。朝日坛曰大明,在施仁门外之东南,当阙之卯地,门濆之制皆同方丘。夕月坛曰夜明,在彰义门外之西北,当阙之酉地,掘地污之,为坛其中。常以冬至日合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于圜丘,夏至日祭皇地祇于方丘,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
大定十一年始郊,命宰臣议配享之礼。左丞石琚奏曰:“按《礼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祖配上帝也。’盖配之者,侑神作主也。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故推祖考配天,尊之也。两汉、魏、晋以来,皆配以一祖。至唐高宗,始以高祖、太宗崇配。垂拱初,又加以高宗,遂有三祖同配之礼。至宋,亦尝以三帝配,后礼院上议,以为对越天地,神无二主,由是止以太祖配。臣谓冬至亲郊宜从古礼。”上曰:“唐、宋以私亲,不合古,不足为法。今止当以太祖配。”又谓宰臣曰:“本国拜天之礼甚重。今汝等言依古制筑坛,亦宜。我国家绌辽、宋主、据天下之正,郊祀之礼岂可不行?”乃以八月诏曰:“国莫大于祀,祀莫大于天,振古所行,旧章咸在。仰惟太祖之基命,诏我本朝之燕谋,奄有万邦,于今五纪。因时制作,虽增饰于国容,推本奉承,犹未遑于郊见。况天休滋至而年谷屡丰,敢不敷绎旷文、明昭大报。取阳升之至日,将亲享于圆坛,嘉与臣工,共图熙事。以今年十一月十七日有事于南郊,咨尔有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钦。”乃于前一日,遍见祖宗,告以郊祀之事。其日,备法驾卤簿,躬诣郊坛行礼。
仪注
斋戒:用唐制。大祀,散斋四日,臻斋三日。中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
天子亲祀,皆前期七日,摄太慰誓亚终献官、亲王、陪祀皇族于宫省。皇族十五以上,官虽不至七品者亦助祭受誓。又誓百官于尚书省。摄太尉南向。司徒北向,监祭御史在西,监礼博士居东,皆相向。太常卿、光禄卿在司徒后,重行北向。司天监、光禄丞、太庙令丞、大乐令丞、太官令丞、良酝令、廪牺令、郊社丞、司尊、太祝、奉礼郎、协律郎、诸执事官皆重行西上北向。礼直官以誓文授摄太尉,乃誓曰:“维某年岁次某甲,某月,某日,某甲,皇帝有事于南郊,各扬其职。其或不恭,国有常刑。”礼直官赞曰:“七品以下官皆退。”余皆再拜,退。誓于宫省之仪皆同。于是,皇帝散斋于别殿。前致斋一日,尚舍设御坐于大安殿,当中南向。设东西房于御坐之侧,设御幄于室内,施帘于楹下。享前三日,陈设小次。享前一日,设拜褥,及皇帝版位、皇帝饮福位,及黄道毡褥,自玉辂下至升舆所。及致斋之日,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官,陪位如式。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并结佩,俱诣阁奉迎。上水二刻,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衮冕,结佩,乘舆出,警跸、侍卫如常仪。皇帝即御座,东向坐。通事舍人承传,殿上下俱拜,讫,西面,赞“各祗候”。一刻顷,侍中跪奏:“臣某言,请降就斋。”俛伏,兴,还侍位。皇帝降座,入室,群官皆退。诸执事官皆宿于正寝,治事如故,不吊丧问疾,不判署刑杀文字,不决罚罪人,不与秽恶事。致斋日,惟祀事则行,余悉禁。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陈设:前祀五日,仪鸾、尚舍陈设斋宫。有司设扈从侍卫次于宫东西。又设陪祀亲王次宫东稍南,西向北上,宗室子孙位于其后。又设司徒亚终献行事执事官次于坛南外濆门之西,东向北上,重行异位。又设天名房,在坛南外濆门之东,西向。大礼使次于其后,皆西向。又设席大屋于坛外西北,驻车辂以备风雪。
祀前三日,尚舍设大次于东濆外门内道北,南向。又设小次于坛下卯陛之北,南向。有司设馔幔于东濆中门之北,南向。设兵卫,各服其器服,守卫濆门,每门二人。郊社令帅其属,埽除坛之上下及濆之内外。乃为燎位,在南中濆东门之东,坛之巳位。又为瘗坎,在中濆内戌位。祀前二日,太乐令帅其属,设登歌之乐于坛上稍南,北向。玉磬在午陛之西,金钟在午陛之东,柷一在钟前稍北,敔一在磬前稍北,东西相向,歌工次之,余工各位于县后。琴瑟在前,匏竹在后,于坛下第一等上,皆重行异位,北向。又设宫县乐南濆外门之外,八佾二舞表于乐前。又设《采茨》乐于应天门前。祀前一日,奉礼郎升设皇帝版位于坛上辰巳之间,北向。又设皇帝饮福位于其左稍却,北向。又帅礼直官设亚终献位于卯陛之东北,西向北上。司徒位于卯陛之东,道南西向。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礼部侍郎位各次之,太常丞、光禄丞又次之。又设大礼使位于小次之左少却,西向。又设分献官、司天监、读册中书侍郎位于中濆门道北,西向。郊社令、廪牺令、太官令、良酝令位于其后。又设郊社丞、太祝、奉礼郎以下诸执事官位于其后,皆西向,重行异位。又设从祀文武群官一品至五品位于中濆门内道南,西向,皆重行立。又设助奠祝史斋郎位于东濆门外道北,西向。又设陪祀皇族于道南,西向。六品至九品从祀群官,又于其南,皆西向,重行异位,各依其品。又设监祭御史二员,一员在午陛之西南,一员在子陛之西北,皆东向。又设监礼博士二员,一员在午陛之东南,一员在子陛之东北,皆西向。又设太乐令位于乐虡之间稍东,西向。协律郎位于乐虡之西,东向。又设奉礼郎位于坛南稍东,西向。赞者次之。司尊位于酌尊所,俱北向。又设牲榜于外濆东门之外,西向。馔榜于其北稍西,南向。牲榜之东,牲位。太史、太祝各位于牲后,俱西向。又设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位于牲榜南稍北,西向。太常丞、光禄丞、太官令位于其后。监祭御史、监礼博士于礼部尚书位之西稍却,北向。廪牺令位在牲位西南,北向。又陈礼馔于榜之前案上。
未后三刻,陈馔之时,又设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位于案前稍东,北上,西向。太常丞、光禄丞、太官令位于其后,西向。又设监祭御史、监礼博士位于案前稍西,北上,东向。又设异宝嘉瑞位于宫县西北,太府少监位于宝后。诸州岁贡位于宫县东北,户部郎中位于其后。天子八宝位于宫县西南,符宝郎八员各于宝后。伐国毁宝位于宫县东南,少府少监位于其后。又设大乐令位于宫县之北稍东,协律郎二在大乐令南,东西相向。司天监,未后二刻,同郊社令升设昊天上帝、皇地祗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地祗位在东稍却,席皆以藁秸。太祖配位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蒲越。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祗、天皇大帝、北极神座于坛上第一等,席皆藁秸,内官五十四座、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二十九座于坛上第二等,中官一百五十有八座、昆仑、山林川泽二十一座于坛上第三等,外官一百六座、丘陵坟衍原隰三十座于内濆之内,众星三百六十座在内濆之外,席皆以莞。神座版各设于座首。又设礼神玉。俟告洁毕,权彻去坛上及第一等神位,祀日丑前五刻重设。
奉礼郎同司尊及执事者设天、地、配位各左十有一笾,右十有一豆,俱为三行。登三在笾豆间。簠一簋一于登前,簠在左,簋在右。各于神座前藉以席。又设天、地位太尊各二、著尊各二、牺尊各二,山罍各二,坛上东南隅配位著尊二、牺尊二、象奠二,在天、地位酒尊之东,俱北向西上,皆有坫,加勺、幂,为酌尊所。又天、地位象尊各二、壶尊各二、山罍各四,在坛下午陛之南,北向西上。配位壶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东向北上,皆有坫,设而不酌,亦左以明水,右以玄酒。
又设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祗、天皇大帝、北极,第一等皆左八笾、右八豆,登在笾豆间,簠一簋一在登前,爵坫一在神座前。第二等内官五十四座,五神、五官、岳镇海渎二十九座,每座边二、豆二、簠一、簋二、俎一、爵坫一。第三等中官一百五十八座,昆仑、山林川泽二十一座,及内濆内外官一百六座,丘陵坟衍原隰三十座,内濆外众星三百六十座,每位笾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一。又设第一等每位太尊二、著尊二、皆有坫加勺。第二等每陛山尊二,第三等每位蜃尊二,内濆内外每辰概尊二,皆加勺。自第二等已下皆用匏爵,先洗拭讫,置于尊所,其尊所皆在神位之左。凡祭器皆藉以席,笾豆各加巾盖。又设天、地及配位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四、及毛血豆各一,并第一等神位每位俎二,于馔幔内。又设皇帝洗位于卯陛下,道北,南向。盥洗在东,爵洗在西。匜在东,巾在西。篚南肆,实玉爵坫。又设亚终献洗位在小次之东,南向。盥洗在东,爵洗在西,加勺。篚在西,南肆,加巾。又设第一等分献官盥洗爵洗位,及第二等分献官盥洗位,各于其辰陛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内向,执罍篚者位于其后。
太府监、少府监祀前一日未后二刻,帅其属升坛陈玉币。昊天上帝以苍壁、苍币,皇地祗以黄琮、黄币,配位以苍币,黄帝以黄琮,青帝以青珪,赤帝以赤璋,大明以青珪璧,白帝以白琥,黑帝以玄璜,北极以青珪璧,天皇大帝以玄珪璧,神州地祗以玄色两珪有邸,皆置于匣。五帝之币各从其方色。凡币皆陈于篚。设讫,俟告洁讫权彻去,祀日重设。祀日丑前五刻,礼部设祝册神座之右,皆藉以案。太常卿明灯燎。户部郎中设诸州岁贡于宫县东北,金为前列,玉帛次之,余为从列,皆藉以席,立于岁贡之后,北向。太府监、少府监设异宝嘉瑞于宫县西,北上,瑞居前,中下次之,皆藉以席,立于实后,北向。少府少监设伐国毁宝于宫县东南,皆藉以席,立于宝后,北向。符宝郎设八宝于宫县西南,各分立于宝南,皆北向。司天监、太府监、少府监、郊社令、奉礼郎升设昊天上帝、皇地祗、配位、及坛上第一等神座,又设玉币,各于其位。太祝取瘗玉加于币,以礼神之玉各置于神座前,乃退。光禄卿帅其属入实祭器。昊天上帝、皇地祇、配位每位笾三行,以右为上,形盐在前,鱼鱐糗饵次之,第二行榛实在前,乾桃乾裛乾枣次之,第三行乾菱在前,乾芡乾栗鹿脯次之。豆三行,以左为上,芹菹在前,笋菹葵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菁菹鱼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簠黍,簋稷,登皆大羹。第一等坛上一十位,每位皆实笾三行,以右为上,形盐在前,鱼鱐次之,第二行乾裛在前,桃枣次之,第三行乾芡在前,榛实鹿脯次之。豆三行以左为上,芹菹在前,笋菹次之,第二行菁菹在前,韭菹鱼醢次之,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鹿臡次之。簠黍,簋稷,登大羹,第二、第三等每位笾二,鹿脯、乾枣。豆二,鹿臡、菁菹。俎,羊一段。内濆内、内濆外每位笾鹿脯,豆鹿臡,俎羊一段。良酝令帅其属入实尊罍,昊天上帝、皇地祇大尊为上,实以泛齐;著尊次之,实以醴齐;牺尊次之,实以盎齐;壶尊次之,实以醍齐,象尊次之;实以沈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配位著尊为上,实以泛齐;牺尊次之,实以醴齐;象尊次之,实以盎齐;壶尊次之,实以醍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第一等每位大尊实以泛齐,著尊实以醴齐。第二等山尊实以醍齐。第三等及内濆内,蜃尊实以泛齐。内濆外及众星,概尊实以三酒。
省牲器:祀前一日午后八刻,去坛二百步禁止行人。未后二刻,郊社令丞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司尊、奉礼郎帅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位。司天监设神位,太府监、少府监陈玉币于篚。未后三刻,礼直官引廪牺令与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又礼直官赞者分引礼部尚书、太常卿、光禄卿、礼部侍郎、太常丞、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廪牺令,太官令、太官丞诣内濆东门外省牲位。立定,乃引礼部尚书、侍郎、太常丞、及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升自卯阶,视濯涤,执事者皆举幂告洁,俱毕,降复位。礼直官稍前曰:“告洁毕,请省牲。”礼部尚书侍郎及太常卿丞稍前,省牲讫,退,复位。次引光禄卿丞巡牲一匝,光禄卿退,光禄丞西向折身曰:“备讫。”乃复位。次引廪牺令巡牲一匝,西向躬身曰:“充。”又引诸祝史巡牲一匝,首一员西向躬身曰:“腯。”毕,俱复位。礼直官稍前曰:“请省馔。”乃引礼部尚书以下各就位,立定,省馔,讫,礼直官引礼部尚书侍郎、太常卿丞各还斋所,余官廪牺令与诸太祝祝史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令丞。次引光禄卿丞、监祭、监礼诣厨,省鼎镬,视涤濯毕,乃还斋所。晡后一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实以豆,置于馔幔,遂烹牲,祝史乃取瘗血贮于盘。
奠玉币:祀日丑前五刻,亚终献司徒已下,应行事陪从群官,各服其服就次。司天监复设坛上及第一等神位。太府监、少府监陈玉币。太常卿、郊社令丞明烛燎。光禄卿丞实笾豆簠簋尊罍,俟监祭、监礼案视讫,彻去巾盖。大乐令帅工人布于宫县之内、文舞八佾立于县前表后,武舞八佾各为四佾立于宫县左右,引舞执纛等在前,又引登歌乐工由卯陛而升,各就其位。歌、击、弹者坐,吹者立。奉礼郎赞者先入就位,余礼直官、赞者分引分献宫,监祭御史、监礼博士、诸执事及太祝、祝史、斋郎、助奠、执尊罍、举幂等官,入自中壝东门,当坛南重行西上、北向立定。奉礼郎赞:“拜。”分献官以下皆再拜,讫,奉礼赞曰:“各就位。”赞者、礼直官分引监祭御史、监礼博士,按视坛之上下,纠察不如仪者,退复位。礼直官引司徒入就位,西向立。礼直官引博士,博士引亚献,自东濆偏门人就位,西向立。又礼直官引终献,次于其位。
祀日未明一刻,通事舍人引侍中诣斋殿,跪奏:“请中严。”俯伏,兴。又少顷,乃跪奏:“外办。”俟尚辇进舆,乃跪奏称:“具官臣某,请皇帝降座升舆”。皇帝至大次,乃跪奏称:“具官臣某,请皇帝降舆。”皇帝入次,即位于大次外。质明,诣次前跪奏:“请中严。”少顷,又奏:“外办。”讫,太常卿乃当次前跪称:“具官臣某,请皇帝行事。”俯伏,兴。凡跪奏,准此。皇帝出次,乃前导至中濆门,殿中监进大圭,太常卿奏:“请执大圭。”入自正门,皇帝入小次位,西向立,太常卿乃与博士分左右立定,乃奏:“有司谨具,请行事。”降神,六成,乐止。太常卿别一员,乃升烟瘗血,讫,乃奏:“拜。”讫,俟侍中升坛,请诣盥洗位。至位,奏:“请搢大圭、盥手。”讫,奏:“请帨手。”皇帝帨手,讫,奏:“请执大圭。”乃引至坛上,殿中监进镇圭,乃奏:“请搢大圭、执镇圭。”皇帝执镇圭,诣昊天上帝神座前,奏:“请跪,奠镇圭。”皇帝奠,讫,执大圭,俯伏,兴。侍中进玉币,乃奏:“请搢大圭、跪奠玉币。”讫,乃奏:“请执大圭。”俯伏,兴。少退,又奏:“请再拜。”诣皇地祇及配位,奠镇圭玉币,并如仪。配位唯奏请奠镇圭及币。奠玉币毕,皇帝还版位,乃奏:“请还小次、释大圭。”皇帝入小次,乃立于小次之南稍东,以俟。皇帝将奠配位之币也,赞者分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执笏,各由其陛升,唯不由午陛。诣神前,搢笏、跪,太祝以玉币授之,奠讫,俯伏,兴。再拜,讫,各由本陛降,复位。初,分献将降也,礼直官引诸祝史、斋郎、应助奠者再拜,祝史各奉毛血之豆入,各由其陛升,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奠讫,退立于尊所。
进熟:奠玉币讫,降还小次。有司先陈牛鼎三、羊鼎三、豕鼎三、鱼鼎三,各在镬右。太官令丞帅进馔者诣厨,以匕升牛羊豕鱼,自镬各实于鼎。牛羊豕皆肩、臂、臑、肫、胳、正脊各一,长胁二,短胁二、代胁二、凡十一体。牛豕皆三十斤,羊十五斤,鱼十五头一十五斤,实讫,幂之。祝史二人以扃对举一鼎,牛鼎在前,羊豕次之,鱼又次之,有司执匕以从,各陈于每位馔幔位。从祀坛上第一等五方帝、大明、夜明、天皇大帝、神州地祇、北极,皆羊豕之体并同。光禄卿帅祝史、斋郎、太官令丞各以匕升牛羊豕鱼于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胁在中,鱼即横置,头在尊位,设去鼎幂。光禄卿丞同太官令丞实笾豆簠簋,笾实以粉餈,豆实以糁食,簠实稻,簋实粱。
俟皇帝还小次,乐止。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幔所,与荐笾豆簠簋俎斋,各奉天、地、配位之馔。司徒帅太官令以序入内濆正门,乐作,至坛下,俟。祝史进彻毛血豆,降自卯陛,以次出,讫,司徒与荐笾豆簠簋俎斋郎,奉昊天上帝、皇地祇之馔,升自午陛。太官令丞与荐笾豆簠簋俎齐郎,奉配位及第一等神位之馔,升自卯陛。各位太祝迎于坛陛之道间。于昊天上帝位,司徒搢笏北向跪奉,粉餈笾在糗饵之前,糁食豆在醓醢之前,簠左簋右,皆在登前,牛俎在豆前,羊豕鱼俎次之,以右为上。司徒俯伏,兴,奉馔者奉讫,皆出笏就位,一拜。司徒次诣皇地祇奉奠,并如上仪。配位亦同。司徒及奉于、地、配位馔者以次降。太官令帅奉第一等神位之馔,各于其位,并如前仪。俱毕,乐止。司徒、太官令以下皆就位,讫,侍中升自卯陛,立于昊天上帝酌尊所,以俟。太常卿乃当次前俯伏,跪奏:“请皇帝诣盥洗位。”俯伏,兴。皇帝出次,殿中监进大圭,乃奏:“请执大圭。”至盥洗位,奏:“请搢大圭、盥手。”皇帝盥手,讫,奏:“请帨手。”皇帝帨手,讫,奏:“请执大圭。”乃诣爵洗位。至位,奏:“请搢大圭、受爵”,又奏:“请洗爵。”皇帝洗爵,讫,奏:“请拭爵。”皇帝拭爵,讫,奏:“请执大圭。”以爵奉爵官。皇帝诣昊天上帝酌尊所,执爵,良酝令举幂,侍中跪酌太尊之泛齐,酌讫,皇帝以爵授侍中。皇帝乃诣昊天上帝神座前,侍中进爵,乃奏“请搢大圭,跪执爵三祭酒。”讫,奏:“请奠爵。”奠爵讫,奏:“请执大圭。”俯伏,兴。又奏:“请少退。”立俟。中书侍郎读册文,讫,乃奏:“请再拜。”诣皇地祇位及配位,并如上仪。献毕,皇帝还版位,乃奏“请还小释大圭。”皇帝入小次,太常卿立于小次东南。礼直官引博士,博士引亚献,诣次,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讫,诣爵洗位,搢笏、洗爵,拭爵,讫,以爵授执事者,执笏升自卯陛,诣昊天上帝酌尊所,西向立。执事者以爵授之,乃搢笏执爵。执尊者举幂,良酝令跪酌著尊之醴齐,酌讫,复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昊天上帝神座前。初,亚献至盥洗位,文舞退,武舞进,乐作。亚献诣昊天上帝神座前,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之,乃执爵三祭酒,奠爵,执笏,俯伏,兴,少退,再拜。次诣皇地祗及配位,并如上仪。献毕,降复位。礼直官引博士,博士引终献,诣盥洗位,盥手,洗爵,升坛奠献,并如上仪。
初,终献将升坛,礼直官分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执笏,各由其陛,唯不由午陛,诣神位酌尊所,执事者以爵授之,乃酌泛齐,讫,以爵授执事者,共诣神座前,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之,乃执爵三祭酒,奠爵,执笏,俯伏,兴,少退,再拜,讫,各引还本位。初,第一等分献官将升,赞引引第二等、第三等、内濆内外众星位分献各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酌酒、奠拜,并同上仪。祝史、斋郎以次助奠,讫,各还本位。诸太祝各进彻笾、豆各一,少移故处,乐作。卒彻,乐止。初,终献礼毕,降复位,太常卿乃当次前俯伏,跪奏:“请皇帝诣饮福位。”皇帝出次。殿中监进大圭。乃奏:“请执爵,三祭酒。”又奏:“请啐酒。”皇帝啐酒,讫,以爵授侍中,乃奏:“请受胙。”侍中再以爵酒进,乃奏:“请受爵饮福。”皇帝饮福,讫,奏:“请执大圭。”俯伏,兴。又奏:“请再拜。”讫,乃导还版位,西向立,俟送神乐止。乃奏:“请诣望燎位。”至位,南向立,俟火半柴,乃跪奏:“具官臣某言礼毕。”皇帝还大次,出中濆门外,奏:“请释大圭。”皇帝入大次。初,终献礼毕,司徙、侍中、太祝各升自卯陛,太祝持胙俎进,减天、地、配位前胙肉加于俎,皆取前脚第二节,又以黍稷饭共置一笾,奉诣司徒侍中后,北向立。俟皇帝至饮福位,太常卿奏:“请皇帝搢大圭啐酒。”讫,司徒乃进胙俎,皇帝受胙,讫,奉礼郎赞曰:“赐胙。”赞者唱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送神,乐一成止。皇帝既入大次,更通天冠、绛纱袍,升舆,至斋宫,乘金辂。通事舍人引门下侍郎当辂前跪奏,称:“具官臣某请车驾进发。”至侍臣上马所,乃跪奏:“具官臣某请车驾少驻,敕侍臣上马。”侍中称:“制可。”乃退,传制称:“侍臣上马。”侍臣上马毕,乃跪奏,称:“具官臣某请敕车右升。”千牛将军升讫,跪奏称:“具官臣某请车驾进发。”车驾动,前中后三部鼓吹凡十二队齐作。应行礼陪从祀官先诣应天门奉迎,再拜。大乐令先诣应天门外,准备奏乐如仪。讫,择日称贺。
承安元年,将郊,礼官言:“礼神之玉当用真玉,燔玉当用次玉。昔大定十一年,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臣等疑其未尽。礼贵有恒,不能继者不敢以献。若燔真玉,常祀用之恐有时或阙,反失礼制。若从近代之典及本朝仪礼,真玉礼神,次玉燔瘗,于礼为当。近代郊,自第二等升天皇大帝、北极于第一等,前八位旧各有礼玉燔玉,而此二位尚无之。按《周礼典瑞》云:‘以圭璧祀日月星辰。’近代礼九宫贵神、大火星位,犹用《周礼》之说。其天皇大帝、北极二位,固宜用礼神之玉及燔玉也。”上命俱用真玉。省臣又奏:“前时郊,天、地、配位各用一犊,五方帝、日、月、神州、天皇大帝、北极十位皆大祀,亦当用犊,当时止以羊代。第二等以下从祀神位则分刲羊豕以献。窃意天、地之祀,笾豆尚多者以备阴阳之物,鼎俎尚少者以人之烹荐无可以称其德,则贵质而已。故天地日月星辰之位皆用一俎,前时第一等神位偏用二俎,似为不伦。今第一等神位亦当各用犊一,余位以羊豕分献,及朝享太庙则用犊十二。”上从之。
志第九·礼一相关文章
- 《志第三十一·食货五》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五○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
- 《志第三十·食货四》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四○盐金制,榷货之目有十,曰酒、曲、茶、醋、香、矾、丹、锡......
- 《志第二十九·食货三》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三○钱币钱币。金初用辽、宋旧钱,天会末,虽刘豫“阜昌......
- 《志第二十八·食货二》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二○田制量田以营造尺,五尺为步,阔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
- 《志第二十七·食货一》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食货一国之有食货,犹人之有饮食也。人非饮食不生,国非食货不立。......
- 《志第二十六·刑》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刑昔者先王因人之知畏而作刑,因人之知耻而作法。畏也、耻也,五性......
- 《志第二十五·兵》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兵○兵制金兴,用兵如神,战胜功取,无敌当世,曾未十年遂定大业。原其......
- 《志第二十四·舆服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舆服上○天子车辂皇后妃嫔车辇皇太子车制王公以下车制及鞍勒饰......
- 《志第二十三·仪卫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仪卫下○大驾卤簿世宗大定三年,袷享,用黄麾仗三千人。分四节:第一......
- 《志第二十二·仪卫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仪卫上○常朝仪卫内外立仗常行仪卫行仗法驾黄麾仗金制,天子之仪......
- 《志第二十一·乐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乐下○宗庙乐歌殿庭乐歌鼓吹导引曲采茨曲禘祫亲飨,皇帝入门。宫......
- 《志第二十·乐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乐上《传》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岂二帝三王......
- 《志第十九·礼十一》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十一○外国使入见仪皇帝即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引至......
- 《志第十八·礼十》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十○册皇后仪天德二年十月九日,册妃徒单氏为皇后。前一日,仪鸾......
- 《志第十七·礼九》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九○国初即位仪收国元年春正月壬申朔,诸路官民耆老毕会,议创新......
- 《志第十六·礼八》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八○宣圣庙皇统元年二月戊子,熙宗诣文宣王庙奠祭,北面再拜,顾儒......
- 《志第十五·礼七》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七○社稷贞元元年闰十二月,有司奏建社稷坛于上京。大定七年七......
- 《志第十四·礼六》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六○原庙太宗天会二年,立大圣皇帝庙于西京。熙宗天眷二年九月......
- 《志第十三·礼五》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五○上尊谥天会三年六月,谙班勃极烈杲等表请追册先大圣皇帝。......
- 《志第十二·礼四》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四○奏告仪皇帝恭谢仪皇后恭谢仪皇太子恭谢仪荐新功臣配享宝......
- 《志第十一·礼三》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三○宗庙禘袷朝享时享仪金初无宗庙。天辅七年九月,太祖葬上京......
- 《志第十·礼二》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二○方丘仪斋戒:祭前三日质明,有司设三献以下行事官位于尚书省......
- 《志第九·礼一》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礼一○郊金人之入汴也,时宋承平日久,典章礼乐粲然备具。金人既悉......
- 《志第八·河渠》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河渠○黄河金始克宋,两河悉畀刘豫。豫亡,河遂尽入金境。数十年间......
- 《志第七·地理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地理下○大名府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
- 《志第六·地理中》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地理中○南京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南京路,国初曰......
- 《志第五·地理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地理上○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西京路中都路金之壤地封疆,东......
- 《志第四·五行》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五行五行之精气,在天为五纬,在地为五材,在人为五常及五事。五纬志......
- 《志第三·历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历下○步月离第五转终分:一十四万四千一百一十,秒六千六十六。转......
- 《志第二·历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历上昔者圣人因天道以授人时,厘百工以熙庶政,步推之法,其来尚矣。......
- 《志第一·天文》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天文自伏羲仰观俯察,黄帝迎日推策,重黎序天地,尧历日月星辰,舜齐七......
- 《本纪第十九·世纪补》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纪补景宣帝讳宗峻,本讳绳果,太祖第二子。母曰圣穆皇后唐括氏,太......
- 《本纪第十八·哀宗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哀宗下九月戊寅朔,诏减亲卫军。己丑,军士杀郑门守者出奔。壬辰,起......
- 《本纪第十七·哀宗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哀宗上哀宗讳守绪,初讳守礼,又讳宁甲速,宣宗第三子。母曰明惠皇后......
- 《本纪第十六·宣宗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宣宗下四年春正月壬辰朔,诏免朝。丙申,金安军节度使行元帅府事古......
- 《本纪第十五·宣宗中》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宣宗中兴定元年春正月己卯朔,宋遣使来贺。癸未,宋使朝辞。上谓宰......
- 《本纪第十四·宣宗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宣宗上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讳珣,本名吾睹补,显宗长......
- 《本纪第十三·卫绍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卫绍王卫绍王讳永济,小字兴胜,更讳允济,章宗时避显宗讳,诏改&ldquo......
- 《本纪第十二·章宗四》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章宗四四年春正月乙丑朔,宋、高丽、夏遣使来贺。丁卯,谕外方使人......
- 《本纪第十一·章宗三》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章宗三三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辛丑,宋、夏遣使来贺。癸卯,谕......
- 《本纪第十·章宗二》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章宗二四年春正月己巳朔,以皇太后丧,不受朝。辛未,以平章政事夹谷......
- 《本纪第九·章宗一》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章宗一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讳璟,小字麻达葛,显宗嫡......
- 《本纪第八·世宗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宗下二十一年正月戊申朔,宋、高丽、夏遣使来贺。壬子,以夏国请......
- 《本纪第七·世宗中》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宗中十二年正月庚午朔,宋、高丽、夏遣使来贺。戊寅,诏有司:&ldq......
- 《本纪第六·世宗上》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宗上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讳雍,本讳乌禄,太祖孙,睿......
- 《本纪第五·海陵》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海陵废帝海陵庶人亮,字元功,本讳迪古乃,辽王宗干第二子也。母大氏......
- 《本纪第四·熙宗》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熙宗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讳亶,本讳合剌,太祖孙,景宣皇帝子。......
- 《本纪第三·太宗》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太宗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讳晟,本讳吴乞买,世祖......
- 《本纪第二·太祖》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太祖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讳旻,本讳阿骨打......
- 《本纪第一·世纪》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世纪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