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经脉
经脉第十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_)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_)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_)、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_)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__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_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两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伤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罢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经脉相关文章
- 《第八十一》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痈疽第八十一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 《大惑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大惑论第八十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
- 《岁露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岁露论第七十九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
- 《九针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九针论第七十八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
- 《九宫八风》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
- 《卫气行》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卫气行第七十六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
- 《刺节真邪》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卫,奈何?岐伯曰:固有五卫......
- 《论疾诊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
- 《官能》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官能第七十三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
- 《通天》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通天第七十二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
- 《邪客》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邪客第七十一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
- 《寒热》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寒热第七十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
- 《忧恚无言》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
- 《上膈》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上膈第六十八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
- 《行针》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行针第六十七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
- 《百病始生》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
- 《五音五味》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二,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
- 《阴阳二十五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
- 《五味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味论第六十三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
- 《动输》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动输第六十二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 《五禁》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禁第六十一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
- 《玉版》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玉版第六十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
- 《卫气失常》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
- 《贼风》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贼风第五十八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
- 《水胀》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水胀第五十七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
- 《五味》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味第五十六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
- 《逆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逆顺第五十五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
- 《天年》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天年第五十四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
- 《论痛》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论痛第五十三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
- 《卫气》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卫气第五十二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
- 《背腧》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背腧第五十一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
- 《论勇》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论勇第五十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
- 《五色》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色第四十九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 《禁服》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禁服第四十八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
- 《本藏》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本藏第四十七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
- 《五变》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变第四十六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
- 《外揣》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外揣第四十五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
- 《淫邪发梦》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
- 《病传》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病传第四十二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
- 《阴阳系日月》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
- 《阴阳清浊》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
- 《血络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血络论第三十九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黄......
- 《逆顺肥瘦》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
- 《五阅五使》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
- 《五癃津液别》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
- 《胀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胀论第三十五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
- 《五乱》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乱第三十四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 《海论》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海论第三十三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
- 《平人绝谷》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
- 《肠胃》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肠胃第三十一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
- 《决气》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决气第三十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 《师传》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师传第二十九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
- 《口问》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口问第二十八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
- 《周痹》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周痹第二十七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
- 《杂病》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杂病第二十六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__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
- 《病本》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病本第二十五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
- 《厥病》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厥病第二十四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
- 《热病》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热病第二十三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
- 《癞狂病》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癞狂病第二十二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
- 《寒热病》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寒热病第二十一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
- 《五邪》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邪第二十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
- 《四时气》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四时气第十九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
- 《营卫生会》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
- 《脉度》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脉度第十七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
- 《营气》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营气第十六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
- 《五十营》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五十营第十五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
- 《骨度》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骨度第十四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
- 《经筋》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经筋第十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
- 《经水》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经水第十二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
- 《经别》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经别第十一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
- 《终始》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
- 《本神》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本神第八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
- 《官针》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官针第七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
- 《寿夭刚柔》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寿夭刚柔第六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
- 《根结》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根结第五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
- 《邪气藏府病形》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
- 《小针解》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小针解第三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
- 《本输》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本输第二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
- 《九针十二原》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九针十二原第一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
- 《经脉》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 - 经脉第十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