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黄帝内经 > 素问篇 > 气厥论篇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章节目录:《素问篇》 《灵枢篇

气厥论篇

书籍:黄帝内经章节:素问篇更新时间:2017-02-20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痊。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气厥论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