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
求学的目的为什么
下面开始是第二篇的呼应,也就是为政之道的发挥,与学问修养达到外用的一个重点。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这是当时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本身学问,而是为了职业。跟着他求学三年,所为的只是“谷”,也就是“俸禄”。俸和禄是两回事,前面“子张学干禄”中也曾讲过,“俸”,是薪俸,就是现在的薪水,以官位的高低,发给相当的代价,“禄”,则等于现在的实物配给,不过制度不同。如前清,一个学生“十年窗下无人问”,为什么要苦苦急于考取功名?中秀才是第一步最起码的功名,考中了就有禄,得到实物配给,可以维持生活。这是功名的方面,不问官位。假使有功名再去做官,“俸”与“禄”加起来,数字就相当可观了。孔子当时这个“谷”字就代表了功名和利禄。他说来我这里求学的学生,目的都在找职业,假使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找职业,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孔子距现在两千多年,可见古今中外,求学的目的,都为了待遇,讲好听一点,为了前程。
提到教育问题,感慨很多,很多人说现在的教育成了问题。我说中国的教育,三千年来都是问题,也可以说世界上人类的教育问题,本来就存在。为什么呢?三千年来的观念都是重男轻女,为什么重男轻女?男孩将来长大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因此就望子成龙。而古代望子成龙最好的出路是读书,古人于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当然现在不同了,这副对联要改作:“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这是我个人观察现代化社会的感受。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所有职业,以做官这个职业最好。“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一连串来的,几千年都是这个观念。包括我们大家在内,当年在家开始读书,有没有这种观念作祟?在我个人反省,不能说没有。如果严格讲学问的道理,有了这种观念的成分,就很不纯洁了。到现在,因为西方文化一来,教育制度变了,教育的精神、方法都在变,变了以后如何?看了几十年的情形,据我了解,与以前并没有两样,不过换了一个名称。“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这和我们所讲过去的观念,没有两样。
所以现在大专联考选科系,最好考上医科,将来当医生,不求人。因此教育的目的一直是为了生活,由生活的观念一变,就是为了赚钱。除此以外,说是自己真正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求真理而求学问的,实在很少。并不是每个时代绝对没有这种人,而是太少,这种人往往能影响整个时代的,东西方都是如此。试看每个时代的动乱,他真正的原动力是思想。而改变时代思想的人,往往当时默默无闻,乃至穷死、饿死,可是后来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时代。例如因满清入关而引发的民族观念,是受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李二曲几个人的思想所影响。一直发展下来,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民族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影响本世纪最大的马克思,还不是穷死饿死的。当时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竟会影响了整个世界。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出思想问题的严重性了。像孔子也是一个例子,在生那么可怜,死后影响千秋万代,没有空间的范围,也没有时间的界限,这就是真正的学问。可是一个读书人开始念书时,说是立志为这种学问而学问的,那就太少了。孔子当年已有这个感叹,更何况现在?我们要了解思想的道理,就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去研究。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这是当时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本身学问,而是为了职业。跟着他求学三年,所为的只是“谷”,也就是“俸禄”。俸和禄是两回事,前面“子张学干禄”中也曾讲过,“俸”,是薪俸,就是现在的薪水,以官位的高低,发给相当的代价,“禄”,则等于现在的实物配给,不过制度不同。如前清,一个学生“十年窗下无人问”,为什么要苦苦急于考取功名?中秀才是第一步最起码的功名,考中了就有禄,得到实物配给,可以维持生活。这是功名的方面,不问官位。假使有功名再去做官,“俸”与“禄”加起来,数字就相当可观了。孔子当时这个“谷”字就代表了功名和利禄。他说来我这里求学的学生,目的都在找职业,假使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找职业,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孔子距现在两千多年,可见古今中外,求学的目的,都为了待遇,讲好听一点,为了前程。
提到教育问题,感慨很多,很多人说现在的教育成了问题。我说中国的教育,三千年来都是问题,也可以说世界上人类的教育问题,本来就存在。为什么呢?三千年来的观念都是重男轻女,为什么重男轻女?男孩将来长大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因此就望子成龙。而古代望子成龙最好的出路是读书,古人于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当然现在不同了,这副对联要改作:“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这是我个人观察现代化社会的感受。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所有职业,以做官这个职业最好。“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一连串来的,几千年都是这个观念。包括我们大家在内,当年在家开始读书,有没有这种观念作祟?在我个人反省,不能说没有。如果严格讲学问的道理,有了这种观念的成分,就很不纯洁了。到现在,因为西方文化一来,教育制度变了,教育的精神、方法都在变,变了以后如何?看了几十年的情形,据我了解,与以前并没有两样,不过换了一个名称。“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这和我们所讲过去的观念,没有两样。
所以现在大专联考选科系,最好考上医科,将来当医生,不求人。因此教育的目的一直是为了生活,由生活的观念一变,就是为了赚钱。除此以外,说是自己真正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求真理而求学问的,实在很少。并不是每个时代绝对没有这种人,而是太少,这种人往往能影响整个时代的,东西方都是如此。试看每个时代的动乱,他真正的原动力是思想。而改变时代思想的人,往往当时默默无闻,乃至穷死、饿死,可是后来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时代。例如因满清入关而引发的民族观念,是受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李二曲几个人的思想所影响。一直发展下来,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民族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影响本世纪最大的马克思,还不是穷死饿死的。当时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竟会影响了整个世界。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出思想问题的严重性了。像孔子也是一个例子,在生那么可怜,死后影响千秋万代,没有空间的范围,也没有时间的界限,这就是真正的学问。可是一个读书人开始念书时,说是立志为这种学问而学问的,那就太少了。孔子当年已有这个感叹,更何况现在?我们要了解思想的道理,就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去研究。
上一篇: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
下一篇:知人于微
求学的目的为什么相关文章
- 《大禹和墨子》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子曰: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
- 《民主乎?专制乎?》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从这一点研究孔子思想,以现代观念来说,孔子非常主张民主。为什么呢......
- 《接下来便说到帝尧》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 《三代之治》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孔子说了孔门学问中个人的修养,和作人做事的大原则以后,接着是评论......
- 《文化复兴运动》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里讲到文化的重整,等于我们现......
- 《秀才未必知天下事》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说了半天,就是解释“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下一节孔子接着讲学问的道理与个人的修养。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求学的目的为什么》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下面开始是第二篇的呼应,也就是为政之道的发挥,与学问修养达到外用......
- 《知人于微》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上面讲了许多孔门......
- 《社会动乱之源》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孔子说“好勇&rd......
- 《愚民政策》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讲了孔子教育的方法、目标与内容以后,下面所说的一节,是另一个问题......
- 《文章自己的好》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说到写文章,我曾和年轻的同学们谈到,为什么写不好文章:一开头面对稿......
- 《怎样才算知识分子》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这几节都是记载曾子所讲的孔门学问的精华,下面等于是两个小结论。......
- 《临大节而不可夺》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 《学问深时意气平》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下一节是门人们记载曾子平常所教诲的。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
- 《冯道的故事》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我们举出一个人来做例子,这是讲到这里,顺便讨论历史。在此要特别声......
- 《无愧平生事大难》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这篇下面差不多都是门人的记载。下一节是讲曾子。曾子有疾,召门弟......
- 《贵为天子而友布衣》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下面是孔子说明人生修养的境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
- 《薄帝王而不为》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泰伯》第八这一篇,等于是第二篇《为政》的个人学问修养的引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