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
入山未必心安
一些人说孔子思想与隐士相对,其实一点都不相反,甚至孔子也有避世隐遁的观念。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这好像是孔子告诉了我们很多故事的权谋。我们知道“不学无术”这句成语,反过来说,就是除了学问要好,把握住原则以外,还要懂得处世之方。孔子所讲的这些话都是术,也就是方法。这里的“辟”就是“避”的古写。“贤者辟世”,时代混乱的时候,不与现实发生关系,脱离这现实社会,和隐士一样修道去。再其次是“辟地”,一个地方太混浊,不同意这环境,就离开这个地方。再其次“辟色”,处世的态度上要注意,在乱世动荡的社会中,对人对事,言论思想要端正谨严,对任何人的态度都要和善,能够包容别人,不要有傲慢、鄙薄的态度。相对的说,看着风头不对,他大概与我合不来了,那自己就早一点离开吧!再其次“辟言”,不发牢骚。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四辟。由此看来,孔子对于隐士思想,何尝不赞成!他教弟子们的四辟,已经走上隐士的路子了。
根据这四辟,可以看到从前知识分子的处世方针。不过讨论起来,涉及到个人思想的问题,有点类似于西方讲的个人自由主义。例如“辟世、辟地、辟色、辟言”,这是中国过去知识分子处乱世,在“邦无德”这情形下,所采用的个人自由主义,宁可退守自清,不愿同流合污,隐士路线就是如此。但是在拨乱反正,能够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的时候,他所采用的原则是“成仁取义”的路线。这两个路线,不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问题,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研究西方的政治思想、西方文化,包括了欧洲各国,一直到美国,都是如此。所谓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到了最高度,就是绝对的个人自由,这是必然的发展。所以古旧的自由思想,必须要法治,要人人能够守法,才能谈自由。可是现在到了中国来,年轻人搞不清楚东西文化这个思想潮流的精神所在,学西化,动辄讲自由,又不懂西方自由主义的真精神,而完全变成个人的自私主义。
这一段表面上看,孔子反对隐士,实际上这一段包含着浓厚的隐士思想。“贤者辟世”,时代不对了,觉得无能为力,挽回不了的时候,只有避世。那么避世干什么呢?就是保持有用之身,等待机会,做更大的贡献。讲不好听一点,也就是消极的自全其身。不但在这一段,《论语》里有许多地方,孔子都提出这种主张: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乃至对南容的奖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可见孔子的观念中,何尝完全抹煞隐士思想?所以严格的研究起来,我个人认为问题很大。至少几千年来,一直到近五六十年前,中国知识分子,书读好了的人,就缺乏一股冲劲。我们大家也是一样,理论会讲,冲劲不足。有冲劲的时候,往往学识又太欠缺,不能成事。所以我常和一些老朋友谈起,以我们现有的这么一点不太少的知识,而让我们的体能年龄,退回到二十几岁时一样,大家就有可为。一般人等到知识比较丰富,头脑思想比较完备的时候,由于年龄的增进,勇气就消退了。历史上无论中外的人物,往往是老年人的智慧比较成熟,如配合了年轻人荣誉感的冲劲勇气,就会开创出新的历史境界。
子曰:作者七人矣。
这句话是紧接上面而成一段。总共有七个人已经避世了。这七个人究竟是谁?没有指名明说,我们也不必乱加牵强罗织。讲到这里,我想起古人一首绝句很好:“十年橐笔走神京,一遇钟离盖便倾。未必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这首诗是指吕纯阳而作。以诗论诗,其中“未必无心唐社谡”一句,正好借用来说明孔子所说“作者七人矣”的苦心。其实,人未必真肯为金丹所误,只是“英雄退路做神仙”。自求千秋事业,另玩一套花招而已。你求上天堂,他求极乐国,无非所求另有不同,谁又真肯甘于寂寞,除非大圣。
上面孔子说到避世的圣人已经有七个了。这七个人,可能就是《论语》中提到的一些人。孔子经常被这班人骂得很难堪。事实上,不是骂,是他们之间的互相幽默。其中之一的楚狂,就是楚国的一个狂人。所谓“狂”,并不是疯子,而是满不在乎,不受拘束。这一类的隐士,孔子提到很多个,一般的注解,不敢确定是哪七个。在《论语》中记载的有楚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乃至荷蒉者、晨门都是。晨门是一个人,就是守城门的,为古代的一个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公务人员,在此以他的职务代替他的名字。现在就讲到这位先生了。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这好像是孔子告诉了我们很多故事的权谋。我们知道“不学无术”这句成语,反过来说,就是除了学问要好,把握住原则以外,还要懂得处世之方。孔子所讲的这些话都是术,也就是方法。这里的“辟”就是“避”的古写。“贤者辟世”,时代混乱的时候,不与现实发生关系,脱离这现实社会,和隐士一样修道去。再其次是“辟地”,一个地方太混浊,不同意这环境,就离开这个地方。再其次“辟色”,处世的态度上要注意,在乱世动荡的社会中,对人对事,言论思想要端正谨严,对任何人的态度都要和善,能够包容别人,不要有傲慢、鄙薄的态度。相对的说,看着风头不对,他大概与我合不来了,那自己就早一点离开吧!再其次“辟言”,不发牢骚。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四辟。由此看来,孔子对于隐士思想,何尝不赞成!他教弟子们的四辟,已经走上隐士的路子了。
根据这四辟,可以看到从前知识分子的处世方针。不过讨论起来,涉及到个人思想的问题,有点类似于西方讲的个人自由主义。例如“辟世、辟地、辟色、辟言”,这是中国过去知识分子处乱世,在“邦无德”这情形下,所采用的个人自由主义,宁可退守自清,不愿同流合污,隐士路线就是如此。但是在拨乱反正,能够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的时候,他所采用的原则是“成仁取义”的路线。这两个路线,不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问题,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研究西方的政治思想、西方文化,包括了欧洲各国,一直到美国,都是如此。所谓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到了最高度,就是绝对的个人自由,这是必然的发展。所以古旧的自由思想,必须要法治,要人人能够守法,才能谈自由。可是现在到了中国来,年轻人搞不清楚东西文化这个思想潮流的精神所在,学西化,动辄讲自由,又不懂西方自由主义的真精神,而完全变成个人的自私主义。
这一段表面上看,孔子反对隐士,实际上这一段包含着浓厚的隐士思想。“贤者辟世”,时代不对了,觉得无能为力,挽回不了的时候,只有避世。那么避世干什么呢?就是保持有用之身,等待机会,做更大的贡献。讲不好听一点,也就是消极的自全其身。不但在这一段,《论语》里有许多地方,孔子都提出这种主张: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乃至对南容的奖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可见孔子的观念中,何尝完全抹煞隐士思想?所以严格的研究起来,我个人认为问题很大。至少几千年来,一直到近五六十年前,中国知识分子,书读好了的人,就缺乏一股冲劲。我们大家也是一样,理论会讲,冲劲不足。有冲劲的时候,往往学识又太欠缺,不能成事。所以我常和一些老朋友谈起,以我们现有的这么一点不太少的知识,而让我们的体能年龄,退回到二十几岁时一样,大家就有可为。一般人等到知识比较丰富,头脑思想比较完备的时候,由于年龄的增进,勇气就消退了。历史上无论中外的人物,往往是老年人的智慧比较成熟,如配合了年轻人荣誉感的冲劲勇气,就会开创出新的历史境界。
子曰:作者七人矣。
这句话是紧接上面而成一段。总共有七个人已经避世了。这七个人究竟是谁?没有指名明说,我们也不必乱加牵强罗织。讲到这里,我想起古人一首绝句很好:“十年橐笔走神京,一遇钟离盖便倾。未必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这首诗是指吕纯阳而作。以诗论诗,其中“未必无心唐社谡”一句,正好借用来说明孔子所说“作者七人矣”的苦心。其实,人未必真肯为金丹所误,只是“英雄退路做神仙”。自求千秋事业,另玩一套花招而已。你求上天堂,他求极乐国,无非所求另有不同,谁又真肯甘于寂寞,除非大圣。
上面孔子说到避世的圣人已经有七个了。这七个人,可能就是《论语》中提到的一些人。孔子经常被这班人骂得很难堪。事实上,不是骂,是他们之间的互相幽默。其中之一的楚狂,就是楚国的一个狂人。所谓“狂”,并不是疯子,而是满不在乎,不受拘束。这一类的隐士,孔子提到很多个,一般的注解,不敢确定是哪七个。在《论语》中记载的有楚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乃至荷蒉者、晨门都是。晨门是一个人,就是守城门的,为古代的一个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公务人员,在此以他的职务代替他的名字。现在就讲到这位先生了。
上一篇:大隐市朝
下一篇:存心自有天知
入山未必心安相关文章
- 《急功近利之徒》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下面是结论了。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
- 《圣人头痛的事》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下面子路问君子了。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
- 《不合时宜》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我们就是不引用上古的《诗经》,引用唐代朱庆余的名诗:“洞房......
- 《收场不易》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击磬于卫。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
- 《大隐市朝》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入山未必心安》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一些人说孔子思想与隐士相对,其实一点都不相反,甚至孔子也有避世隐......
- 《存心自有天知》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
- 《报怨与报德》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近日本《产经......
- 《夫子何为者》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现在开始,是另一个高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
- 《待人接物》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这里是孔子所说,为人处世,交友之间的一个信条:子曰:不逆诈、不亿、不......
- 《智、仁、勇》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很多话都是意义相同的。不过这个地方,孔......
- 《思无邪》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接下来是以曾子的话作补充。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这句话也可以......
- 《宿将还山不论兵》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因此引出孔子平日的理论,说明这个道理: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
- 《称职的使者》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下面讲到学问的外用: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
- 《为谁读书》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两句话我们有几方面值得注意。......
- 《风云际会》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这里的“事”字是动词......
- 《为正义而言》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
- 《人尽其才》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
- 《死生亦大矣》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讨论到这里,子贡就起来辩论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
- 《管鲍之交难》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因为孔子讲到对晋文公和齐桓公的比较,而且加以评论,子路就来插话。......
- 《挟兵自重》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臧武仲是鲁国的大......
- 《疑假疑真》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
- 《全才——智、清、勇、艺、礼》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下面讲到怎样才算是人才与全才。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
- 《识人难识己更难》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关于“老”,过去的官名有“三老”,也有&ldquo......
- 《不学谓之贫》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现在开始讨论的,可以说是中国旧文化中所讲的“知人论世&rdqu......
- 《为政难作人更难》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
- 《爱里生害》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句话有关于教育,也有关于个人修养......
- 《度德不量力》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下面讲到有德有言,有仁有勇的具体事实。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
- 《狼虎丛中安身》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这个“危”字就是......
- 《草泽中自有经纶》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原宪还问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显示出,原宪之所以为原宪。后来退隐在......
- 《隐痛诗人——吴梅村》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又如明末清初的名诗人吴梅村,他的诗的确好。他本来坚持不肯投降,清......
- 《名利浓于酒》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现在我们先简介了原宪,这里记载的是: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
- 《侠隐中人——原宪》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宪问 - - 现在讲《宪问第十四》篇。这一篇是上论《里仁》篇的发挥与引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