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微风摇庭树赏析

朝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出自:咏雪·微风摇庭树 更新时间:2017-06-13

这首诗以咏雪为题,实际上是观雪感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至于阶上,已为白雪凝积,则不觉其飘落。似乎空中之雪一味飘舞,阶上之雪但只凝积,一动一静,互不相涉。“似花积”既写阶上雪色,亦隐隐引出下二句。作者写空中、地上之后,目光复归于居中的“庭树”。“不见”二句上承首句的“庭树”展开。杨柳、桂树均为庭树中之一部分。“杨柳春”指叶绿,“桂枝白”指花发。时值隆冬,桂枝皆白,看似花,但庭中杨柳未绿,则知桂枝之白为非花。从首句至此全是写景,并且是诗人立于帘下所见之景。然而在景中已暗寓感伤之情。末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终有何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什么呢?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咏雪·微风摇庭树: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1495.html

吴均: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77.html

《赠王桂阳》是南朝诗人吴均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前四句说高洁的松柏在它幼小时,一般人看不到它那远大的心志与坚贞的品质,它常常被杂草所淹没。寓意人材很难被人发现。此诗后四句说松在幼小时期,对它应当扶植。扶植它长成参天大树后,它可以为你挡风遮雨。寓意人材在微贱时,易于被忽视。此诗以松喻人,讽寓要发现人材、扶植人材。全诗情意委婉,笔意含蓄。
王桂阳,疑即桂阳郡太守王嵘。吴均曾经一度依附于他,但未受器重,后来便离他而去。此诗可能是吴均自荐之作。

作者吴均资料

吴均

吴均的诗词全集_吴均的诗集大全,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吴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深受沈约的称赞。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查看详情>>

吴均古诗词作品: 《入关·羽檄起边庭》 《登二妃庙》 《赠杜容成》 《采莲曲·锦带杂花钿》 《赠王桂阳》 《咏雪·微风摇庭树》 《胡无人行·剑头利如芒》 《伤友·可怜桂树枝》 《行路难·洞庭水上一株桐》 《答柳恽

《咏雪·微风摇庭树》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