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鉴赏

朝代:清代 作者:屈大均 出自: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 更新时间:2017-06-23

上片描写与李国笃寒夜拥炉饮乳的情况。

起句突兀,气势雄浑。用一“起”字,统领全篇,点出词人激荡不平的思绪是事后的追忆,亦即离开雁门关后所作。“烧烛”二字,切合古人“秉烛夜游”的情绪,着一“烧”字,不仅契合此地雁门夜寒的环境,且与交谈者壮士的豪情相协调,风格粗犷。“积雪”二句,极言当地隆冬的严寒,风雪交加,阴云蔽日,使人悲从中来。“添尽”二句,写二人交谈投机,相知甚深,尽管雁门严寒彻骨,围炉夜话,添尽香煤,仍未尽兴,于是紧拥貂裘,长谈不疲。二人都是抗清志士,正好密谈抗清大计。此时此刻既感到天气寒冷,又深感心境凄凉,故“苦寒如许”一句绾合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感受。友人之作惨戚凄凉,使词人深为伤感一时难以下笔,故云“难和尔、凄凉句”。结句点明二人的思乡情结,正因为那排遣不开的乡愁噬啮人心,本欲借酒浇愁,却饮之不醉,愁上加愁。二人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祸,国仇与家恨密不可分,“望乡愁”背后隐藏的正是亡国之痛。

换头后内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转换中展开。词人身在雁门关,正是赵国故地,触景生情,自然想起振起国威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想起那留在沙丘的“武灵遗墓”,更想起他英雄的业绩。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对今天大明帝国的失望,感叹赵武灵王那样英勇善战抵御外敌的英主已不可再得了。空余遗墓荒冢,令人生哀。“沙飞”二句表面上写北地气候恶劣,实则以沙飞代残存的抗清力量,以狐兔喻清兵,然“沙飞”这微弱的力量如何能抵挡清兵。清兵不仅完全控制了燕赵旧地,雁门关不再是并州的门户,也不再是并州的屏障,江山易代之悲油然而生。结拍二句,在浩叹之余,重振精神。既然凭吊沙场,缅怀古人只能徒增感慨,不如收拾弓箭,南归抗清。他以与屈原同姓而自豪,他要继承屈原九死不悔的坚毅精神,誓死抗清。

全词沉郁顿挫,激越起伏,风格豪爽粗犷,格调悲凉,气势纵横,富有浪漫精神,追稼轩而超明人。叶恭绰《广箧中词》评曰:“纵横排荡,稼轩神髓”。

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3489.html

屈大均: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659.html

《壬戌清明作》是清朝文学家屈大均的作品。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全诗因情写景,音节低沉,情调比较消极,表现了当时一般志士遗民壮志难酬的苦闷。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并禁绝烟火,所以又称“寒食”。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当时三藩已先后败亡,台湾郑氏政权也告倾覆,自清初以来全国大规模的抗清运动,在满汉大地主的血腥镇压下,至此暂告结束,清王朝得以巩固。作者眼看着复明无望,感到切肤的沉痛和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而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深沉幽愤和悲怆。

作者屈大均资料

屈大均

屈大均的诗词全集_屈大均的诗集大全,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查看详情>>

屈大均古诗词作品: 《北游初归奉家慈还居沙亭作·白尽高堂发》 《从沔鄂将归先寄故园诸子·相思莫遣鹧鸪来》 《华山顶诸水》 《赵武灵王·梦里琴声得孟姚》 《逢日者周生赋》 《劝姬人酒·每嫌明月夜》 《王将军府中牡丹盛开有赋》 《凤凰台上忆吹箫·至自榆林》 《赠郓城周子》 《以相思子喂相思与公漪声远分赋得思字·相思最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