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赏析
该诗历来受到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该诗形式上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充分地表达了陆游对时事,对政局的看法,标志着诗人整个人生历程和创作生涯的转折点。
前四句写景。自己在山南道上风尘仆仆,已经三日。只见如绳般笔直的东西大道漫延无际。汉中之地,处处是平川沃野,麦陇青青,长势喜人,蚕桑郁郁,男耕女织。这几句是摄影镜头中的广角镜,将山南的富庶之景描绘出来,这种富庶,无疑为军事行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下面四句为分镜头,写其地的民俗民风。原来此处与秦地相近,民气风俗尚豪壮,人们闲来以分队荡秋千与蹴鞠为乐,强身健体。此处遍地都是苜蓿,马食充裕,杨柳夹道,马拉的车辆在驿道上来来往往。大抵在宋金对峙之时,南宋失去战马产区,马匹多赖川马,南郑多马,所以能成为具有充裕战略资源的要地。
下面四句,则转为今古兴亡之感。汉中本为古今兴亡之地,史迹俱在,但只有山川,千年以来依然如故。当年韩信拜将的将军坛上,只余冷云低垂,似乎在悯怀昔时的荣光,而诸葛丞相的祠堂,也笼罩在暮春的余光之下。当年韩信登坛拜将,辅佐刘邦成就一代帝业,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都曾屯兵于汉中。这南郑的历史,是多么辉煌。由此,陆游想到了南宋的现实:宋朝失去中原已经四纪了,从江淮出师北伐中原,屡次遭受挫败,实在不是一条必胜之道。看来如果要出师中原的话,还是得以关中作为根本。
陆游的这种战略构思,既与南郑的史迹相合,也是对南宋恢复中原的具体军事行动的反思。宋高宗一心与金朝议和,但和议最终被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幸亏采石一战,虞允文以老弱之兵阻止金军渡江,其后宋孝宗即位,锐意恢复,遣将北伐,由江淮出师,却又因将帅不防,导致符离之败,从此意志消沉,不再敢言北伐。陆游有了在四和汉中的经历,其战略眼光陡然转变,改为以南郑为根据地出师关中,再由关中东出恢复中原。这种战略思想的转变,最早就体现在这首《山南行》中。
此诗以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来写山南之行,笔下的景物无不为其战备思想而服务,而对汉中古史迹的感慨,又蕴含着一股怅然之感:昔日的良才已逝,南宋何时才能有如许贤才呢?然而,这并不妨碍陆游提出他的由汉中取关中、由关中取中原的战略主张。因为陆游知道,不管有没有贤才,国家的山河破裂,都是需要这国家民族的每一份子去尽力恢复的。此诗中洋溢着的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得这种感慨愈发深沉动人,结尾蓦然而止,因前面有丰厚的内容和情感的铺垫,从而给人一种激励震动之感。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9652.html
陆游: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html
《农家叹》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以白描手法,通过一位农民的诉说,反映他如何日夜劳动,向往过太平日子,但又受到官府滥征暴敛,以致无以维生的血泪遭遇。全篇语言平实,刻画真切,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
该诗作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暮春,当时陆游71岁,在山阴三山别业。陆游在农村生活多年,又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对农民疾苦怀有深刻同情。于是作者便借农民口吻,创作了该诗。
作者陆游资料
古诗《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的名句翻译赏析
-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 - 陆游 - -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
- 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 - - 陆游 - -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
- 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踘分朋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 - - 陆游 - -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
-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 - 陆游 - -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 - 赏析 - - 陆游
- 古诗《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 - 注释译文 - - 陆游
- 古诗《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 - 创作背景 - - 陆游
- 古诗《哀郢·远接商周祚最长》- -创作背景 - - 陆游
- 古诗《落梅·雪虐风饕愈凛然》- -注释译文 - - 陆游
- 古诗《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 -赏析 - - 陆游
- 古诗《黄州·局促常悲类楚囚》- -创作背景 - - 陆游
- 古诗《醉歌·百骑河滩猎盛秋》- -鉴赏 - - 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