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注释译文
注释
1、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白话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8862.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花影重重“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是“上”,而不是“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几度呼唤儿童,却“扫不开”花影,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太阳落山,花影刚刚被“收”拾去,月亮又将它“送”过来了,这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 《赠狄崇班季子》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自题金山画像》 《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 《谢人惠云巾方舄·胡靴短靿格粗疏》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次韵江晦叔·人老家何在》 《撷菜·秋来霜露满东园》
古诗《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的名句翻译赏析
-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 - 苏轼 - - 《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
-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 苏轼 - - 《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
《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 - 赏析 - - 苏轼
- 古诗《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 -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 -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 - - 苏轼
- 古诗《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创作背景 -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