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译文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白话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8913.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本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夜坐·落第汝为中酒味》 《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赠青潍将谢承制》 《和陶移居·昔我初来时》 《归蜀·东阡在何许》 《张嘉父·空翠娱人意自还》 《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従之公择有诗戏用其》 《重寄·凛然高节照时人》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次韵刘贡父春日赐幡胜》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名句翻译赏析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 苏轼 -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 苏轼 -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赏析 - - 苏轼
-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赏析 - - 苏轼
- 古诗《满庭芳·三十三年》- -赏析 - - 苏轼
- 古诗《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赏析 - - 苏轼
- 古诗《筼筜谷·汉川修竹贱如蓬》- -创作背景 -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