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从驾登云居寺塔诗赏析
诗一开头,便从此塔所居地势渲染出塔身的雄伟高大。接着再写攀援磴道的艰难。“石关”本为观名,汉武帝建元时造。此处当借其名形容巨石夹道而立,犹如门关之状。山梁指山上石梁绝水之处,这里说途中可见到突作斗状回折的山梁。由磴道的险峻又可见出寺塔不仅高踞重峦之顶,而且以陡壁悬崖为基,这就越发显得峭拔雄伟。
“阶下”二句写登塔所见:塔阶下露出周围的云峰,塔窗里吹进阵阵寒风,宛如开启的风洞。这如同摄影师自塔内向外拍摄的画面,令人真切的感受到登塔之后一览众山小的快意,以及高处不胜寒的凉意。这样的取景角度在庾信之前尚属罕见。
前六句处处着眼对寺塔本身的描写,只是不断变换视角,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着眼于寺塔与群峰的关系,突出其俯视众山、兀立中天的气势。下二句便推开一步,写塔上钟声传播之远,顿时使诗境转为空灵。钟声响起,度越山岭,在山岭间振荡,再自中天传回的过程,仿佛神来之笔。“钟声”、“梵响”仅是换词,使得云居寺塔在高大雄伟的外貌中显示出庄严的神韵,构成深宏的境界。
末二句是奉和诗的常套,表示自己平日虽然对君王侍从唯谨,今日身逢此境,也不免暂且徘徊,竟然一时疏忽了侍从的职责。这样说,以来可切“从驾”之题,二来进一步强调塔顶风光的引人入胜。同时“踅徘徊”三字,还使诗人流连徘徊的神态与久久回荡的钟声之间,似乎产生了某种微妙的感应,结得颇有余味。
此诗立意只是在形容云居寺塔之高。采用层层烘托之法,固然是传统的表现艺术,而取景角度的新颖多变,则是庾信的独创。因而虽是一首奉和诗,也是其值得珍视的艺术经验。
首二句,写士大夫们骑马游山的兴致、“金鞍”指镂金为花、盛饰鞍鞯的乘马,此处形容朝中显贵们的豪华气派。晴晖与金鞍相互辉耀,金鞍又掩映在翠色的山林之间,词彩格外富丽。一路上山,迎风而行,山花迎面而来,山路两旁春光烂漫的景致自可想见,游客自上而下,仰面见花的视角也可从“迎面”二字中体味。深山中白云缭绕,沾湿了人衣,写景与上句对偶,又暗中点明人已进入山中白云深处。雁用一足倚立,猿凭两臂如飞一般窜过山崖,是游山途中偶然所见。以此入诗,更可见出深山人迹罕至的荒僻环境。捕捉带有偶然性的细节,是庾信诗歌的一大创新。它突破了齐梁以前写景流于全面罗列或一般概括的传统表现方法,使诗歌内容得以拓展,同时又突出了游览过程中的新鲜印象。这也是他的诗歌能够各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戍楼”二句,写登上岭头所见。山岭上建有戍楼,四下山村都落在围猎的圈子里,这正是北朝特有的景象。北朝统治者本为游牧民族,性喜封山围猎。这两句实景描绘为诗人游山的悠悠野性添上了些许粗犷的意味,同时又巧妙地交代出人已登上山顶、附近山村尽收眼底的情景。奇特的是,在这片围猎的山岭中,居然有道士在此炼丹修行。封君达是《神仙传》中所提到的一个人物,据说常驾一青牛,因号青牛居士。丁令威本是辽东人,《搜神后记》说他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这里比喻山中学道求仙的隐者。末句借道士炼丹“居然未肯归”,为全诗作一收尾,结出幽僻令人留恋不肯归去之意,造句朴拙而用意精巧。
庾信记述游山的诗作有好几首,风格虽大体相同,而绘景则绝无雷同。诗人总能根据每次游览的特点,寻找与之相应的表现方式和独特角度,写出游山途中最深刻鲜明的印象。这首诗表现游客乘马登山,越上越高的视觉和感觉,以山上不同高度所见景物为顺序,一句一景,移步换形,逐步升向绝顶。笔法与游山方式相应,因而别有一番情趣。
“阶下”二句写登塔所见:塔阶下露出周围的云峰,塔窗里吹进阵阵寒风,宛如开启的风洞。这如同摄影师自塔内向外拍摄的画面,令人真切的感受到登塔之后一览众山小的快意,以及高处不胜寒的凉意。这样的取景角度在庾信之前尚属罕见。
前六句处处着眼对寺塔本身的描写,只是不断变换视角,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着眼于寺塔与群峰的关系,突出其俯视众山、兀立中天的气势。下二句便推开一步,写塔上钟声传播之远,顿时使诗境转为空灵。钟声响起,度越山岭,在山岭间振荡,再自中天传回的过程,仿佛神来之笔。“钟声”、“梵响”仅是换词,使得云居寺塔在高大雄伟的外貌中显示出庄严的神韵,构成深宏的境界。
末二句是奉和诗的常套,表示自己平日虽然对君王侍从唯谨,今日身逢此境,也不免暂且徘徊,竟然一时疏忽了侍从的职责。这样说,以来可切“从驾”之题,二来进一步强调塔顶风光的引人入胜。同时“踅徘徊”三字,还使诗人流连徘徊的神态与久久回荡的钟声之间,似乎产生了某种微妙的感应,结得颇有余味。
此诗立意只是在形容云居寺塔之高。采用层层烘托之法,固然是传统的表现艺术,而取景角度的新颖多变,则是庾信的独创。因而虽是一首奉和诗,也是其值得珍视的艺术经验。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0054.html
庾信: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74.html
这首诗当作于庾信被稽留北朝其间,宇文内史,即李昶,赐姓余文氏族。仕于西魏、北周。庾信曾屡次与他唱酬。首二句,写士大夫们骑马游山的兴致、“金鞍”指镂金为花、盛饰鞍鞯的乘马,此处形容朝中显贵们的豪华气派。晴晖与金鞍相互辉耀,金鞍又掩映在翠色的山林之间,词彩格外富丽。一路上山,迎风而行,山花迎面而来,山路两旁春光烂漫的景致自可想见,游客自上而下,仰面见花的视角也可从“迎面”二字中体味。深山中白云缭绕,沾湿了人衣,写景与上句对偶,又暗中点明人已进入山中白云深处。雁用一足倚立,猿凭两臂如飞一般窜过山崖,是游山途中偶然所见。以此入诗,更可见出深山人迹罕至的荒僻环境。捕捉带有偶然性的细节,是庾信诗歌的一大创新。它突破了齐梁以前写景流于全面罗列或一般概括的传统表现方法,使诗歌内容得以拓展,同时又突出了游览过程中的新鲜印象。这也是他的诗歌能够各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戍楼”二句,写登上岭头所见。山岭上建有戍楼,四下山村都落在围猎的圈子里,这正是北朝特有的景象。北朝统治者本为游牧民族,性喜封山围猎。这两句实景描绘为诗人游山的悠悠野性添上了些许粗犷的意味,同时又巧妙地交代出人已登上山顶、附近山村尽收眼底的情景。奇特的是,在这片围猎的山岭中,居然有道士在此炼丹修行。封君达是《神仙传》中所提到的一个人物,据说常驾一青牛,因号青牛居士。丁令威本是辽东人,《搜神后记》说他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这里比喻山中学道求仙的隐者。末句借道士炼丹“居然未肯归”,为全诗作一收尾,结出幽僻令人留恋不肯归去之意,造句朴拙而用意精巧。
庾信记述游山的诗作有好几首,风格虽大体相同,而绘景则绝无雷同。诗人总能根据每次游览的特点,寻找与之相应的表现方式和独特角度,写出游山途中最深刻鲜明的印象。这首诗表现游客乘马登山,越上越高的视觉和感觉,以山上不同高度所见景物为顺序,一句一景,移步换形,逐步升向绝顶。笔法与游山方式相应,因而别有一番情趣。
作者庾信资料
古诗《和从驾登云居寺塔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 平时欣侍从,于此蹔徘徊 - - 庾信 - -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诗》
- 阶下云峰出,窗前风洞开。隔岭钟声度,中天梵响来 - - 庾信 - -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诗》
- 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石关恒逆上,山梁乍斗回 - - 庾信 - -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