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注释译文
注释
1、“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
2、“日晏”,即傍晚。天还未亮。
3、未遑(wèi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
4、“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5、琅邪政:西汉琅琊太守朱博能使“文武从宜(文人武将各尽其才)”的美政。
6、洛阳社:指退隐者所居之处。晋朝葛洪《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白话译文
天还未亮,就陷入了纷扰喧闹的冗务;一直埋头忙到傍晚,还没有止息。
在落日清阴之时返回住所,悠然高枕于东窗之下。
窗外的槐树叶儿飘零,树干渐次枯萎,仿佛被捆紧一般;秋菊迎风招展,含苞开放了,就可以采摘了。
借问现在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北方吹来的寒风在怀念南来的北马。
“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归思已伤思归客,再念浪迹天涯离居者。
做官之时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但是公文文案却也没有处理得很多。
既然不能像汉代朱博那样留下良政取得美誉,至少也要能像隐者董京那样散淡悠闲,逍遥终日吧。
总起看来,“借问”句是明知故问,籍以启揭下文。秋风阵起,诗人由触物而伤怀:“已伤归暮客”,一个“伤”字,表明了诗人“慕归”不得,徒手归思缠绕而不能自拔的情怀,措词深沉而凝重,充满江河日下的无可奈何之叹。而归思难抑,诗人又由己而及人:“复思离居者”,他不仅自伤,进而伤人。他为晚归的游子而感伤,为浪迹天涯、南北飘零的“离居者”而触怀惆怅。至此,全诗由景及情,由己及人,层层推衍,物态尽显而情怀毕现。最后四句,转入直抒胸臆。诗人由深秋暮景的感触,表达了高洁的人生理想。
谢朓崇仰西汉琅琊太守朱博能使“文武从宜(文人武将各尽其才)”的美政。“既乏”云云,既是谦逊之辞,表示私心向往而不及,同时又带有让步语气的意味。即,今既立志美政,倘若不能取得朱博那样的美誉,便去追求散淡悠闲的生活,与亲朋好友诗酒往来,逍遥终日。这种典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应。
落日,是大自然的奇伟景观,人人皆可欣赏,而由此而生发的意绪却大异其趣。而此时此刻萦回于谢朓心头的,则是一种莫名的怅惘之情。诗人一心向往山林,向往着形躯的超脱和精神的自由,“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是其人生理想。但是,镇日埋头公务,形滞案牍,眼看着花儿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目睹着红日冉冉朝起,迟迟暮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心所向往的自由之宇似乎仍是那么遥远,你们渺茫,因为,一种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题中的“怅”,正是这一旨意点画了出来。
如果说“怅”是氤氲于全诗的浓郁的氛围的话,那么,“望”便是贯穿全诗、结构全篇的主线。迟迟落日,脉脉清阴,因“望”而摄入诗人的笔底;寥落意绪,悒悒归思,因“望”而弥漫于诗人的胸怀。因惆怅之心而“望”落日晚景,仿佛戴上一副灰色眼镜来观察事物,一切景物皆染上悲婉低沉的色调。落日清阴仿佛是诗人迟暮心绪的写照,寒槐秋菊有宛如是诗人寂寥心境的象征,景、境,都融化于诗人低沉的意绪之间了。因此,总起来说,此诗的基调是低惋的。“怅惘”二字正是这种意绪的外化,是全诗的“诗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1、“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
2、“日晏”,即傍晚。天还未亮。
3、未遑(wèi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
4、“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5、琅邪政:西汉琅琊太守朱博能使“文武从宜(文人武将各尽其才)”的美政。
6、洛阳社:指退隐者所居之处。晋朝葛洪《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白话译文
天还未亮,就陷入了纷扰喧闹的冗务;一直埋头忙到傍晚,还没有止息。
在落日清阴之时返回住所,悠然高枕于东窗之下。
窗外的槐树叶儿飘零,树干渐次枯萎,仿佛被捆紧一般;秋菊迎风招展,含苞开放了,就可以采摘了。
借问现在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北方吹来的寒风在怀念南来的北马。
“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归思已伤思归客,再念浪迹天涯离居者。
做官之时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但是公文文案却也没有处理得很多。
既然不能像汉代朱博那样留下良政取得美誉,至少也要能像隐者董京那样散淡悠闲,逍遥终日吧。
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0688.html
谢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77.html
深秋,傍晚时分,诗人在经过一整天的劳顿之后,终于回到了居所。“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日晏”,即傍晚。天还未亮,诗人就陷入了纷扰喧闹的冗务,一直埋头忙到傍晚,还没有止息。因此,当他于落日清阴之间,返回住所,东窗高枕,悠然仰卧的时刻。不禁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从尘杂纷冗、车马喧闹中抽身出来,目睹一轮红日徐徐沉沦,脉脉清阴洒满大地,诗人心中唤起了情怀,该是多么恬淡、多么惬意!诗人接着写道,槐树叶儿飘零,树干渐次枯萎,其坚劲瘦硬之质,仿佛被捆得紧紧的一般;秋菊沐浴着晶莹的露水,迎风招展,含苞开放了,就可以采摘了。这里瘦劲的枯槐,坚峭的秋菊,展现出一派清冷峻峭的景象,宛然孤寒料峭的象征,隐隐在诗人心中唤起一丝丝寒冷之意,使他油然滋生了暮秋怀归之感:“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这是把“凉风怀朔马”当作“朔马怀凉风”的倒置来理解的。实际上不如直接解读此句,更有意味。不直言“朔马怀凉风”,似乎是在暗喻不是诗人怀念故乡,而是故乡怀念自己的游子,这样巧笔立言,正话反说,便把诗情折如一层,把诗人深深的怀归之情,维妙维肖地表达了出来。总起看来,“借问”句是明知故问,籍以启揭下文。秋风阵起,诗人由触物而伤怀:“已伤归暮客”,一个“伤”字,表明了诗人“慕归”不得,徒手归思缠绕而不能自拔的情怀,措词深沉而凝重,充满江河日下的无可奈何之叹。而归思难抑,诗人又由己而及人:“复思离居者”,他不仅自伤,进而伤人。他为晚归的游子而感伤,为浪迹天涯、南北飘零的“离居者”而触怀惆怅。至此,全诗由景及情,由己及人,层层推衍,物态尽显而情怀毕现。最后四句,转入直抒胸臆。诗人由深秋暮景的感触,表达了高洁的人生理想。
谢朓崇仰西汉琅琊太守朱博能使“文武从宜(文人武将各尽其才)”的美政。“既乏”云云,既是谦逊之辞,表示私心向往而不及,同时又带有让步语气的意味。即,今既立志美政,倘若不能取得朱博那样的美誉,便去追求散淡悠闲的生活,与亲朋好友诗酒往来,逍遥终日。这种典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应。
落日,是大自然的奇伟景观,人人皆可欣赏,而由此而生发的意绪却大异其趣。而此时此刻萦回于谢朓心头的,则是一种莫名的怅惘之情。诗人一心向往山林,向往着形躯的超脱和精神的自由,“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是其人生理想。但是,镇日埋头公务,形滞案牍,眼看着花儿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目睹着红日冉冉朝起,迟迟暮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心所向往的自由之宇似乎仍是那么遥远,你们渺茫,因为,一种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题中的“怅”,正是这一旨意点画了出来。
如果说“怅”是氤氲于全诗的浓郁的氛围的话,那么,“望”便是贯穿全诗、结构全篇的主线。迟迟落日,脉脉清阴,因“望”而摄入诗人的笔底;寥落意绪,悒悒归思,因“望”而弥漫于诗人的胸怀。因惆怅之心而“望”落日晚景,仿佛戴上一副灰色眼镜来观察事物,一切景物皆染上悲婉低沉的色调。落日清阴仿佛是诗人迟暮心绪的写照,寒槐秋菊有宛如是诗人寂寥心境的象征,景、境,都融化于诗人低沉的意绪之间了。因此,总起来说,此诗的基调是低惋的。“怅惘”二字正是这种意绪的外化,是全诗的“诗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谢朓资料
谢朓的诗词全集_谢朓的诗集大全,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查看详情>>
谢朓古诗词作品: 《齐雩祭歌·泉流疏已清》 《奉和竟陵王同沉右率过刘先生墓诗》 《奉和随王殿下诗·年华豫已涤》 《落日同何仪曹煦诗》 《齐雩祭歌·族云蓊郁温风扇》 《齐雩祭歌·营翼日》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勑为皇太子作诗》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作乐顺动》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上巳惟昔》 《和宋记室省中诗》
古诗《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的名句翻译赏析
- 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 - 谢朓 - - 《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
- 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 - 谢朓 - - 《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
-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 - 谢朓 - - 《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
-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 - 谢朓 - - 《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