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山诗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的前六句写一个天气清爽的早晨,诗人为探幽索奇,放舟江中,越过城郊林野,向前疾驶而去。随着舟驶水逝,那江心兰草丰茂的沙洲,仿佛在急急地向后退去;而前方本来隐隐可见的长满苔藓的青山,去逐渐高大起来。举目远望在那大片森林的一角,石室山秀峰峭拔,耸出林表,一条清泉飞瀑,自山顶倾泻而下。“莓莓”以下四句,构思极精妙,是全诗的精彩处。前两句是以动观静的妙笔。后两句则一句写石室之高,一句写瀑布之长,造成了山水相映成趣的生动感。
诗的中间四句,转写石室山的清冷孤寂。那清澈的江流,由于地处偏远,无人赏识,所以说它徒自“虚泛”,空流千载。那峻峭的石室山,同样也因地处僻野,徒自“峥嵘”,孤寂冷落,已非一日。这二句分写山水,承上各句。下二句是总写,言山水虽清幽如此,但却不被乡村人所知晓,甚至樵采之人,也被山风和云岚所阻隔,无法来到。言下大有为石室山的不遇深深叹惋之情,自然,此中也隐含着诗人政治上不得意的苦闷。
山水既难以深入,仕途也不见顺利,诗人只得在求仙访道中寻找精神慰藉。诗的后六句即具道此意。“微戎”二句是说:自己年轻时虽未能云游,但早已企羡王子乔的升仙;现在身处这幽绝的山中,不由觉得此处就是他韬光藏隐的地方,自己的心灵也似乎与他沟通起来。言下之意,这儿已恍若仙境,自己就不必“远览”了。在最后两句中,诗人站在合欢树下,摘下它的花瓣,玩赏着它那还带有寒意的枝条,心灵已经与这仙气缥缈的石室山冥然契合了。这种无比宁静的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全诗就在这种物我相契、浑然为一的气氛中拉上了帷幕。
这首诗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以石室山的无人赏识来比照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二是结尾没有常见的“玄言尾巴”,而是塑造了一个“摘芳弄寒条”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年),即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的第二年初春。谢灵运经过白岸亭时由景入史,寓玄理于山水,感叹仕遂坎坷,荣辱难定,因而决意长期脱身尘俗,抱朴归真,感叹之下写了这首诗。
诗的中间四句,转写石室山的清冷孤寂。那清澈的江流,由于地处偏远,无人赏识,所以说它徒自“虚泛”,空流千载。那峻峭的石室山,同样也因地处僻野,徒自“峥嵘”,孤寂冷落,已非一日。这二句分写山水,承上各句。下二句是总写,言山水虽清幽如此,但却不被乡村人所知晓,甚至樵采之人,也被山风和云岚所阻隔,无法来到。言下大有为石室山的不遇深深叹惋之情,自然,此中也隐含着诗人政治上不得意的苦闷。
山水既难以深入,仕途也不见顺利,诗人只得在求仙访道中寻找精神慰藉。诗的后六句即具道此意。“微戎”二句是说:自己年轻时虽未能云游,但早已企羡王子乔的升仙;现在身处这幽绝的山中,不由觉得此处就是他韬光藏隐的地方,自己的心灵也似乎与他沟通起来。言下之意,这儿已恍若仙境,自己就不必“远览”了。在最后两句中,诗人站在合欢树下,摘下它的花瓣,玩赏着它那还带有寒意的枝条,心灵已经与这仙气缥缈的石室山冥然契合了。这种无比宁静的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全诗就在这种物我相契、浑然为一的气氛中拉上了帷幕。
这首诗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以石室山的无人赏识来比照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二是结尾没有常见的“玄言尾巴”,而是塑造了一个“摘芳弄寒条”的诗人形象。
石室山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1168.html
谢灵运: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80.html
《过白岸亭》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可分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次,描述出游的开始及白岸亭周围的景色。中间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攀登山崖的所见所感。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次,由景涉理,引用《诗经》《老子》中的典故,转入议论和感慨的抒发。这首诗通篇把叙事、写景、说理较好结合起来,山水的清秀和心境的恬淡和谐一致,不雕琢,不晦涩,读来清丽而悦人。这首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年),即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的第二年初春。谢灵运经过白岸亭时由景入史,寓玄理于山水,感叹仕遂坎坷,荣辱难定,因而决意长期脱身尘俗,抱朴归真,感叹之下写了这首诗。
作者谢灵运资料
古诗《石室山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 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 - 谢灵运 - - 《石室山诗》
- 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 - - 谢灵运 - - 《石室山诗》
- 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 - - 谢灵运 - - 《石室山诗》
-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垌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 - - 谢灵运 - - 《石室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