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逆竖终当鲙缕分鉴赏

朝代:元代 作者:元好问 出自:即事·逆竖终当鲙缕分 更新时间:2021-01-15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听到崔立被杀后的欣喜之情。一个“终”字,表现了诗人对崔立这样的恶贯满盈的小人应有下场的期盼。“今”字与“终”字相照应,表现了恶有恶报,诗人期盼变成现实的欣慰。一个“快”字,既表现了“三军”人心大快,更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痛快酣畅的心境。
颔联,诗意直贯而下,抒写崔立的死有余辜,表达诗人对崔立的深恶痛绝。“嗟何及”,是说崔立与董卓一样,恶贯满盈,遭此恶报,又有何“嗟”可有,“嗟”又何用。“遗臭无穷古未闻”,人死了,还得把臭名遗留于后世,无穷无尽。“无穷”与“易尽”相呼应,人死尸毁,顷刻即尽;臭名远播,万代难消,表现了崔立的罪恶深重。“古未闻”,进一步突出了崔立的罪恶滔天,史无前例。该联,诗人以崔立与董卓相比,抒发了诗人对崔立的强烈愤慨与痛恨。“古未闻”三字更从历史的长河着笔,把崔立的罪恶推到了极端,同时也把诗人的痛恨表现到了极端。
颈联转写李伯渊刺杀崔立事,表达了对李伯渊这一行动的钦羡与赞赏。“岂当诬”三字,言词铿锵,掷地有声,表达了诗人对此事的看法与态度:筑京观夸耀战功,对翟义这个义士来说是诬辱。言外之意,对崔立这个恶人来说,那就是罪有应得了。此处,以高勋比之李伯渊,足见诗人匠心。高勋之于张彦泽,有杀亲人之恨,李伯渊之于崔立,有丧国灭君之仇;“衰衣”既合高勋,为亲人而孝;又合李伯渊,为国为君而孝。将两人融而为一,表达了诗人的痛君丧、伤国亡的情怀。“自合从”三字,态度坚定,旗帜分明,满蕴着诗人的强烈意愿:如果有可能的话,自己也会随李伯渊去击杀逆贼。
尾联,卒章显志,悼亡君,哭故国,表达了亡国遗臣极度的哀伤。“秋风”,表明时间。六月崔立被诛,一个多月后,元好问在羁囚中始知,所以说,秋风中“一掬孤臣泪”。“一掬”状“泪”,言泪之多;以“孤”状“臣”,既言身被羁囚,无援无告,更如《孟子·尽心》:“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忠也深”,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对哀宗之忠诚。以“叫断”状哀哭之烈,写出了悼念君王,痛哭之凄厉、惨绝。以“日暮”状云,写出了日斜、云暗,惨淡、凄清的景况。“日暮云”与“秋风”相呼应,正是金国覆亡败灭的象征。“一掬泪”“叫断云”,把诗人忠国悼君之至情,表现得凄绝至极,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感染。
该诗用典,极具特色。一是典境相谐,妥帖自然。全诗一连用了四个故事,董卓燃脐与崔立被杀,翟义京观与崔立恶行,高勋衰衣与李伯渊杀崔,舜死苍梧与哀宗死蔡,切人切事切境,自然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二是妙用虚词,旧典新意。“京观岂当诬翟义”的“岂当”二字,巧妙地使“翟义京观”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崔立;“衰衣自合从高勋”的“自合”二字,在高度赞扬李伯渊起义兵、除逆竖的行动的同时,表达了诗人从李伐崔的意愿:使旧典具有了新的意蕴。三是典中寓情,凝炼警策。“叫断苍梧日暮云”,言简意赅,但诗人对金哀宗的伤悼之情,尽寓其中。

即事·逆竖终当鲙缕分: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610671249428693.html

元好问: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017.html

《老树》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北国清峻的秋景,同时抒发了诗人迫于战乱,漂泊异乡的感慨。末句“不用苦思家”一语,以否定语来表示肯定之意,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构思布局精巧玲珑;起承转合,井然有序。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诗人为避兵燹而移居河南三乡镇(今河南宜阳西),随后便出游洛阳。恰逢蒙古兵攻破潼关,侵入河南,先向东进军至阌乡,又由嵩山小路至汝州掳掠。诗人因而辗转漂泊,于秋末在客途中写下这首诗作。

作者元好问资料

元好问

元好问的诗词全集_元好问的诗集大全,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查看详情>>

元好问古诗词作品: 《浪淘沙令·诗句入冥搜》 《促拍丑奴儿·朝镜惜蹉跎》 《点绛唇·十六芳年》 《茗饮·宿酲未破厌觥船》 《羊肠坂·浩荡云山直北看》 《减字木兰花·幕天度地》 《沁园春·除夕》 《品令·西斋向晓》 《点绛唇·把酒留春》 《酴醾·枕帏馀韵最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