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代诗人 > 元好问的诗 > 八月并州雁 >注释译文的意思

八月并州雁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 作者:元好问 出自:八月并州雁 更新时间:2021-01-16
注释
①并州:古九州之一,辖地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及河北、内蒙古之一部。
②三乡: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三乡镇。
③清汾:清澈的汾水。汾水为黄河支流,源出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太原。旅群:指大雁之群体。
④“一声”:指大雁鸣叫。
⑤数点:大雁飞翔的影子。
⑥哀劳:鸿雁悲鸣的声音。
⑦无计:没有办法。君:此处指大雁。
白话译文
在三乡时所作
八月里从并州飞来的雁群,清澈的汾水照映你们的身影。
一阵惊叫唤起傍晚的响笛,几点疏影飞入秋天的云层。
身影消失了,我却在楼中看见,声音依旧在,我能在枕边听清。
你们飞来南方还要飞回北方,而我却不能够跟随你们。

八月并州雁: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0533.html

元好问: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017.html

该诗首联便有一种突兀之感。中秋八月,天高云淡,空旷的景象,最能引起游子的乡思,再加北雁南归,更易使诗人想起北方的故乡。诗人避乱他方,有家难归,思乡之情,刻骨铭心,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己度物,遂谓鸿雁是从故乡来。诗人“雁”前着“并州”二字,为全诗之纲,以下诸句,或想象,或见闻,或感叹,皆由此引发而加以渲染。“清汾”二字,就季节而言,上承“八月”,因为唯秋季河水才清澈见底。就意象言,它又具有典型环境的意义。诗人南渡后,故乡已陷人战乱中,城池、人民,想已面目全非,惟汾水依旧,可以想见。且河岸是雁群栖息之地,河水清澈,水天相映,又有雁群点缀其中,是诗人所向往的意境。
颔联“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即言群雁的惊惧之状,暗寓战乱之象。夜晚,翱翔了天的雁群,刚在汾河岸边栖息下来,也许它们带着一身的疲累,已迅速进入梦乡,不意被一声笛音惊醒,急忙又飞向云端。“笛”通常为“胡人”所用,此处之笛声,大概是诗人遥想蒙古军营中兵士所吹。着“晚”字,以示此为夜幕降临后不久,兵士还未入睡之时,从而展示雁群栖息之短暂,身体之疲累。“一声”与“数点”对举,写惊弓之雁,它们在休息时尚时时警惕,一有动静,就扑扑高飞,直冲云际。鸟之所以如此,应与战乱有关,其惨象已在不言中。
颈联从悬想虚拟转人实写。“灭没”形雁飞之髙远,“哀劳”状雁声之凄弱。“楼中见”和“枕畔闻”,写诗人的目睹耳闻。一诉诸视觉,一诉诸听觉,把秋雁写得有声有色,诗人的精神状态也表现得活灵活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惟登高方可望远,“楼中见”不仅反衬出雁飞之高远,而且亦显示出诗人登上高楼,引颈翘首,目断飞鸿的专注神情。“楼中见”写白日所见,“枕畔闻”又写夜晚所听。惊惧的群雁飞得字,一从心理角度,状其声音之凄清;一从生理角度,状其声音之细弱。而这些都是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缘故,从而表现了诗人明为伤雁,实为自伤的深层感情。
尾联就是诗人对其何以如此钟爱秋雁,一往情深的回答。已成惊弓之鸟的秋雁,上凌“秋云”尚不觉其高,星夜兼程,也不嫌其速。诗人之避兵乱,其心情也是如此。该二句更有意味的是,诗人不但以可怜的秋雁自比,而且又更进一层,说雁在下年春天还可北返,而自己却不能与之同返自己日夜思念的故乡。该二句使全诗情意加倍深化,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该诗在结构上,一反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专以单行”,蝉联递进,“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确是首很有个性的好诗。

作者元好问资料

元好问

元好问的诗词全集_元好问的诗集大全,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查看详情>>

元好问古诗词作品: 《鹧鸪天·山阳七圣堂》 《杏花杂诗·袅袅纤条映酒船》 《玉楼春·人间鬓发随秋换》 《别程女·芸斋淅淅掩霜寒》 《朝中措·添盆瓣喜万家传》 《玉楼春·秋灯连夜寒生晕》 《俳体雪香亭杂咏·暮云楼阁古今情》 《自题中州集后·文章得失寸心知》 《紫牡丹·金粉轻黏蝶翅匀》 《诉衷情·万人如海一身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