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广陵驿赏析
诗的首联首先写景。在前人诗句及乐府民歌中,芙蓉多为明艳照人的形象,作者此前也作有《芙蓉曲》,表达对秋江芙蓉爱惜之情。这里的芙蓉却是已经开败的形象,一个“老”字,既慨叹花之衰落,又自伤衰老。萨都剌此时已届晚年,生出这样的感慨是自然的。菊花历来被认为是有高风亮节的君子之花,与芙蓉相比,更能经受寒霜的侵袭。芙蓉开败,而黄菊正鲜,两相映衬,印象深刻,既点明季节的变换,又隐喻作者自己人生阶段性的变化。
颔联两句是借用了诗人自己的旧句,这个场景,是留存在记忆中十几年前的景色,落叶、渡口,三三两两的行人,这是熟悉、亲切而又遥远的回忆;眼前所见,仍然是秋景,仍然是出行的人,然而诗人年华已逝,心态已变化。明说广陵渡口十几年来未变的场景,暗含着物是人非的感慨。落叶萧萧,行人将行,渡口送别,本身就是又清冷、又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象。这里的行人,也就是诗人自己,又一次踏上了旅程。
颈联两句也是借用旧句,转而描写听觉。秋天正是赶制冬衣的时候,李白曾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的名句,萨都剌化用李白诗的意境:月色如水般明朗,妇女们趁着月光努力劳作,于是就听到千家万户或远或近、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对于旧时的妇女,一件衣服代表了很多意义,是对家人的温暖照顾,更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出门在外的游子,收到家人千里迢迢寄来的寒衣,这衣服就是家书的象征;对于驻守边塞的士兵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才有“拂杵调砧更断肠”这样的诗句。秋天来临的时候,听到妇人的捣衣声,旅人的心里充满思乡的感慨。对同样分处两地的人们寄予深切同情。这是捣衣声引发的情感,而在静夜里听到的捣衣声,更加清晰,更加心生共鸣。听到一声秋雁苍老的鸣叫,抬头望去,只见寒霜满天,冷冷清清。一声雁鸣,和万户捣衣声相对比,更显出雁鸣的孤独与凄厉。前面描摹芙蓉、黄菊,由视觉、色彩入手,这两句则从声音入手,由静而动,情致更加悠远。
有了前面景物描写的铺垫,作者开始抒发自己的感受:可笑我自己是一个在江南滞留的客人,十多年来的心事,也只有这一盏明灯知晓而已。他十几年前路过广陵驿时,曾写道:“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啜清泉。”当时满怀豪情,彻夜难眠,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没想到十余年后故地重游,还是没有遇到伯乐和知音,理想仍然只是理想而已,并没有实现的机会。十年心事,饱含着多少甘苦,作者没有明说,只是提到一盏如豆的灯火。虚描一笔,却最为神妙。景色如记忆中一般宁静美丽,灯火如记忆中一般明亮温暖,自己这位“淮海客”,竟然也如十余年前一样无所作为,这才是作者想表达的最沉痛的遗憾吧。这最后两句带着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由一盏秋灯折射出来,令人忍不住为之扼腕叹息。
有人认为这“十年心事”另有所指,指的是萨都剌在《题刘涣中司空隐居图》一诗中所写的“自笑天涯倦游客,十年未有一廛居”,时间大约为至元五年(1339)前后。《题刘涣中司空隐居图》是首题画诗,诗中萨都剌表现出对画中隐居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以至于想到深山里置田产、购草房都无法做到,他非常无奈。《过广陵驿》中又提到“十年心事”,表达了他内心的隐痛:向往隐居,想摆脱现在天涯飘零、宦海沉浮而没有自由的生活,但是十年过去了,这理想仍然难以实现,只好徒然哀叹。这样的解释比上一种消极,但也不无道理。
它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写法,诗人从自己以前经过广陵驿时所写的两首旧作中摘出四句,组成此诗的中间两联,不仅严丝合缝,前后连贯,变成了一首新诗,而且还表达了十余年来风景不殊的含义。这首诗前六句都在描摹景色,最后两句则引出内心的感慨,看似自我解嘲,其实非常沉痛,表现了作者经过宦海沉浮后的暮年心情。此诗写景时用词秾丽清新,意境隽永,抒情时又深沉悠长,耐人寻味,确实是一首成功之作。
这首散曲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姚燧一生有着历居显要、高官厚禄的生活经历。但宦海沉浮,他也体验过仕途风波的变幻莫测。诗人面对元代社会上层内部倾轧的现实,慨叹之中创作此篇。
颔联两句是借用了诗人自己的旧句,这个场景,是留存在记忆中十几年前的景色,落叶、渡口,三三两两的行人,这是熟悉、亲切而又遥远的回忆;眼前所见,仍然是秋景,仍然是出行的人,然而诗人年华已逝,心态已变化。明说广陵渡口十几年来未变的场景,暗含着物是人非的感慨。落叶萧萧,行人将行,渡口送别,本身就是又清冷、又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象。这里的行人,也就是诗人自己,又一次踏上了旅程。
颈联两句也是借用旧句,转而描写听觉。秋天正是赶制冬衣的时候,李白曾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的名句,萨都剌化用李白诗的意境:月色如水般明朗,妇女们趁着月光努力劳作,于是就听到千家万户或远或近、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对于旧时的妇女,一件衣服代表了很多意义,是对家人的温暖照顾,更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出门在外的游子,收到家人千里迢迢寄来的寒衣,这衣服就是家书的象征;对于驻守边塞的士兵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才有“拂杵调砧更断肠”这样的诗句。秋天来临的时候,听到妇人的捣衣声,旅人的心里充满思乡的感慨。对同样分处两地的人们寄予深切同情。这是捣衣声引发的情感,而在静夜里听到的捣衣声,更加清晰,更加心生共鸣。听到一声秋雁苍老的鸣叫,抬头望去,只见寒霜满天,冷冷清清。一声雁鸣,和万户捣衣声相对比,更显出雁鸣的孤独与凄厉。前面描摹芙蓉、黄菊,由视觉、色彩入手,这两句则从声音入手,由静而动,情致更加悠远。
有了前面景物描写的铺垫,作者开始抒发自己的感受:可笑我自己是一个在江南滞留的客人,十多年来的心事,也只有这一盏明灯知晓而已。他十几年前路过广陵驿时,曾写道:“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啜清泉。”当时满怀豪情,彻夜难眠,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没想到十余年后故地重游,还是没有遇到伯乐和知音,理想仍然只是理想而已,并没有实现的机会。十年心事,饱含着多少甘苦,作者没有明说,只是提到一盏如豆的灯火。虚描一笔,却最为神妙。景色如记忆中一般宁静美丽,灯火如记忆中一般明亮温暖,自己这位“淮海客”,竟然也如十余年前一样无所作为,这才是作者想表达的最沉痛的遗憾吧。这最后两句带着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由一盏秋灯折射出来,令人忍不住为之扼腕叹息。
有人认为这“十年心事”另有所指,指的是萨都剌在《题刘涣中司空隐居图》一诗中所写的“自笑天涯倦游客,十年未有一廛居”,时间大约为至元五年(1339)前后。《题刘涣中司空隐居图》是首题画诗,诗中萨都剌表现出对画中隐居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以至于想到深山里置田产、购草房都无法做到,他非常无奈。《过广陵驿》中又提到“十年心事”,表达了他内心的隐痛:向往隐居,想摆脱现在天涯飘零、宦海沉浮而没有自由的生活,但是十年过去了,这理想仍然难以实现,只好徒然哀叹。这样的解释比上一种消极,但也不无道理。
它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写法,诗人从自己以前经过广陵驿时所写的两首旧作中摘出四句,组成此诗的中间两联,不仅严丝合缝,前后连贯,变成了一首新诗,而且还表达了十余年来风景不殊的含义。这首诗前六句都在描摹景色,最后两句则引出内心的感慨,看似自我解嘲,其实非常沉痛,表现了作者经过宦海沉浮后的暮年心情。此诗写景时用词秾丽清新,意境隽永,抒情时又深沉悠长,耐人寻味,确实是一首成功之作。
过广陵驿: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3393.html
萨都剌: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051.html
《阳春曲·笔头风月时时过》是元代散曲家姚燧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起首二句是说自己原本喜欢描写清风明月,舞文弄墨地度生涯,但是现在青年一代已逐渐成长,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了。紧接着三句用设问句明白说出自己的感受,叹息世道艰难。这首散曲写得严谨、沉稳;音韵、格律处处和谐,而且全曲无衬字,代表了文人曲的艺术风格。这首散曲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姚燧一生有着历居显要、高官厚禄的生活经历。但宦海沉浮,他也体验过仕途风波的变幻莫测。诗人面对元代社会上层内部倾轧的现实,慨叹之中创作此篇。
作者萨都剌资料
萨都剌的诗词全集_萨都剌的诗集大全,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 查看详情>>
萨都剌古诗词作品: 《酹江月·金陵王气》 《满江红·六代繁华》 《山中怀友》 《织女图·兰闺织锦秦川女》 《秋词·清夜宫车出建章》 《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 《过广陵驿》 《芙蓉曲·秋江渺渺芙蓉芳》 《用韵寄龙江》 《初夏淮安道中》
古诗《过广陵驿》的名句翻译赏析
- 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 - - 萨都剌 - - 《过广陵驿》
-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 - 萨都剌 - - 《过广陵驿》
-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 - 萨都剌 - - 《过广陵驿》
-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 - 萨都剌 - - 《过广陵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