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注释译文
注释
①一自:自从。
②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③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④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⑤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⑥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作品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80529.html
陈与义: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886.html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凝聚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诗末句以花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诗写一位在战场上立功的老将,晚年出家为僧,站在天津桥上,没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业绩,只好目送夕阳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师无限心事。陈与义的诗手法与元稹相同,一是写己,一是写人,都表现得很蕴藉深至。
作者陈与义资料
陈与义的诗词全集_陈与义的诗集大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 查看详情>>
陈与义古诗词作品: 《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 《对酒·陈留春色撩诗思》 《秋月·袢暑推不》 《风雨·风雨破秋夕》 《元方用韵见寄次韵奉谢兼呈元东》 《徙舍蒙大成赐诗》 《拜诏·紫阳山下闻皇牒》 《题大龙湫·晓行苍壁中》 《又六言·未央宫里红杏》 《十月·十月天公作诗悲》
古诗《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的名句翻译赏析
-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 - 陈与义 - - 《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
-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 - 陈与义 - - 《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
《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 - 赏析 - - 陈与义
- 古诗《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 - 注释译文 - - 陈与义
- 古诗《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 - 创作背景 - - 陈与义
- 古诗《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鉴赏 - - 陈与义
- 古诗《对酒·新诗满眼不能裁》- -注释译文 - - 陈与义
- 古诗《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 -创作背景 - - 陈与义
- 古诗《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创作背景 - - 陈与义
- 古诗《秋夜·中庭淡月照三更》- -创作背景 - - 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