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记赏析
如果作为游记,则别有一种情趣。作者巡视到江华,是上司尊长,而他谦谦如客。瞿令问身任江华县令,作为当地父母官,应是东道主,但对当州长官,不敢作主。所以瞿令问以咨询请教的态度请作者为亭取名,而其实是得意地夸耀自己的一个发现、一项德政,显示出一种博取青睐的神情。同时,这座独立险峰石顶之上的亭子的奇丽风姿也得到尽致的描述。瞿令问的一段话,在表现上具有一举两得的功能,使文章简洁而巧妙。然后,作者略去一同登临游亭的记述,直截了当地就说在亭上与瞿令问商量取名。这是为了简洁,更为了突出主题思想。作者以商量的口吻说了五句话,取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亭名。而最有意味的是,作者说明取名的理由时完全不顾瞿令问的咨询意图,既不涉风景胜概,亦不及瞿令问的才识政绩,而只是强调亭的高寒,好处是“疑天时将寒”和“清凉可安”。作者仿佛随意结合道州和此亭地理气候,即兴取名。面对瞿令问的咨询,作者说的这几句话等于给瞿令问迎头泼了一瓢冷水,给他服了一味清凉剂,使他头脑清醒。实质上,这就是该文的主题思想。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可为元结所取的这个亭名“寒”的意义作注。
这篇《吊屈原赋》,是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所作。
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诵诗属书”而著名于郡中,经太守吴廷尉的引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即赴任太中大夫。贾谊希图革新政治,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一系列建议,受到汉文帝的赏识,一度欲提拔他任公卿之位,但遭到周勃、邓通等将相大臣的诋毁,说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终于未受重用。汉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调出京城,改任长沙王太傅。于是,在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走向长沙。
长沙,在当时中原人的眼中是一个多雨潮湿的荒僻之地,而诸侯王太博这个职位只对诸侯王负有辅导之责,并没有处理实际政事的权力,所以,贾谊怀着忧郁的心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时,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在脑海中展现开来。距当时100余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此时自己也遭诬陷谪遣长沙,这是非常相似的境遇。贾谊触景感慨,写下了汉赋名篇《吊屈原赋》。
寒亭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1033.html
元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20.html
《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作品。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作者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例。这篇《吊屈原赋》,是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所作。
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诵诗属书”而著名于郡中,经太守吴廷尉的引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即赴任太中大夫。贾谊希图革新政治,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一系列建议,受到汉文帝的赏识,一度欲提拔他任公卿之位,但遭到周勃、邓通等将相大臣的诋毁,说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终于未受重用。汉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调出京城,改任长沙王太傅。于是,在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走向长沙。
长沙,在当时中原人的眼中是一个多雨潮湿的荒僻之地,而诸侯王太博这个职位只对诸侯王负有辅导之责,并没有处理实际政事的权力,所以,贾谊怀着忧郁的心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时,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在脑海中展现开来。距当时100余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此时自己也遭诬陷谪遣长沙,这是非常相似的境遇。贾谊触景感慨,写下了汉赋名篇《吊屈原赋》。
作者元结资料
古诗《寒亭记》的名句翻译赏析
- 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相传不可登临。俾求之 - - 元结 - - 《》
- 永泰丙午中,巡属县至江华 - - 元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