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乡悲·踌蹰古塞关注释译文
注释
⑴去乡:离开家乡。
⑵踌蹰(chóuchú):一作“踟蹰”,犹疑,徘徊。
⑶长:增长,这里可理解为吟唱。
⑷孤老:孤苦的老人。
⑸羸(léi)弱:瘦弱。提将:搀扶。
⑹乃言:才说道。
⑺岂:怎么。
⑻仁惠:仁政,德政。
白话译文
我在古老的边塞关口徘徊,吟唱着悲伤的曲调。我在白天走路时遇见一群孤苦的老人,他们个个瘦弱不堪,互相搀扶着走来。听到他们的号呼和抱怨,我就走过去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要不是承受不了官患匪患,又怎么会这样背井离乡?他们虽然哀号抱怨,但心里还是非常渴望能有仁惠的政治的。我想到这些也无话可说,只能独自站在那里为他们的不幸而悲伤。
去乡悲·踌蹰古塞关: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399.html
元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20.html
元结的《系乐府十二首》是一组以揭露现实深刻而著称的作品,此诗为其中的第七首。
作者一开始两句就以惊人的语凋,提出自己为什么要放声悲歌。这两句以“古塞关”开头,让人一下置身于荒远的边关,顿生苍凉之感,一个“悲”字紧扣诗题,为全诗奠定了悲凄的感情基调。而这样的起笔,是很危险的。如果承接的叙述,不能做出满意的回答,那这一论文就必然要失败。可是作者对这一惊险的发问,却做了满意的回答。
下边八句,正是作者的回答。作者说他看到一些“羸弱相提将”的“孤老”,怨声栽道,苦难深重,他们无法再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才不得不离开父母之乡。这样流离失所,老弱转乎沟堑的问题,作者毫不隐讳地把它归结为政治问题。仁惠的政治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有政治上不仁惠,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作者对此说得极为婉转:他说:“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作者同情人民疾苦,为人民疾苦呼吁,是十分清楚的。
未了两句,作者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以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于这样问题,又说不了什么。问题是说深说透了,既不好说,也不敢说。因此,作者只能独自个为这事凄楚与悲伤了。当然这样的态度是没力量的,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补益的。
这一不好说、不敢说的问题是什么可以在起首两句可以得到回答。作者放声悲歇是在“踌蹰古塞关”的时候,这就说,作者所见的“羸弱相提将”的“孤老”当是从古寨关那边离乡背井而来的。这和开元天宝年间统治阶级挑起的无止的而非正义的边塞战争有关。诗中所谓“乃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的患苦,正指这种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患苦,所谓“非不见其心,仁惠城所望”的仁惠,正是希望统治阶级体恤他们,停止这种非正义的边塞战争。所以这首诗也是一篇为时、为事而作的诗篇,它表达了作者反对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反动政策的情怀。不过作者写得十分隐晦,这与作者怕招惹祸端的想法是分不开的。
这首诗通篇都是客观的描述,并没有对社会现实大发议论,但其悲愤之情及对当时社会的深刻体察隐含于字里行间,言简意丰,引人深思。全诗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真挚,是一篇较好的新乐府作品。
作者元结资料
古诗《去乡悲·踌蹰古塞关》的名句翻译赏析
-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念之何可说,独立为凄伤 - - 元结 - - 《去乡悲·踌蹰古塞关》
-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 - 元结 - - 《去乡悲·踌蹰古塞关》
- 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 - 元结 - - 《去乡悲·踌蹰古塞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