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昌言使北引赏析
文章第一部分叙写两人的交谊,表达了对石昌言的感激、钦敬和仰慕的感情。作者以追叙的方式,通过紧密联系的两条线叙写了两人的交往与情谊:一条是石昌言科举、守官、升迁,直到以高官身负国家民族重任出使契丹的过程;一条是自己为小儿、读书、废学、感悔、苦读,后又求官京师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得到了石昌言的喜爱、鼓励、赞赏和肯定。所以,作者对石昌言既有亲戚之情,又有知己之情。故作者说:“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这是承接上下文的关键,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作者由此成功地实现了内容和情感的转变。同时,这句话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意义。首先,它表明,石昌言才能出众,获取富贵是理所当然的事。他的幸运在于,他能够肩负国家民族的重任,出使敌国,折冲于口舌之间。其次,它戒勉石昌言,个人的富贵荣辱事小,国家民族的利益事大。此次出使,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切不可顾虑个人的生死荣辱。
第二部分紧承第一部分,阐发“有感”二字,就石昌言出使之事,表达了对石昌言的羡慕、期望、鼓励和诫勉的感情。这一部分又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通过叙写蜀人彭任对出使契丹时所见所闻的叙述,批评了宋朝使者和宋朝统治者对于契丹的恐惧和屈服,告诫石昌言,这不过是敌人的虚张声势之计。这一层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批评宋王朝对于契丹的屈辱政策。第二层,以汉朝娄敬出使匈奴的史实为例,证明契丹“无能为”。当年娄敬出使匈奴,匈奴冒顿将其壮士、肥马藏匿起来,只以老弱、羸畜示人,娄敬认为这是匈奴故意示弱,建议汉朝不要攻打匈奴。刘邦不听从劝告,结果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反观现在的形势,契丹故意虚张声势,正说明它“无能为”。第三层,以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要坚守气节,维护国威,不辱使命。孟子以一介布衣,尚能凭自己的品德和学问,傲视时君执政,而石昌言作为皇朝使者、朝廷高官、才志之士,出使一偏小之契丹国,自应表现出令人瞩目的气概。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大致有以下特点。其一,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石昌言既是苏洵的亲戚好友,又是他钦慕的能为国分忧的士大夫,所以文章的前一部分抒写了个人的情谊,后一部分阐发了国家民族大义,二者和谐统一,恰切地表达了二人的关系和情谊。其二,情理兼备。这篇文章是一篇赠序,作者与石昌言既有很好的私人关系,又有共同的为国为民分忧的志趣,而石昌言出使的又是强悍不羁之虏庭,所以作者在此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有感激、钦慕,也有期望、诫勉。全文抒情意味浓厚,但相对而言,前一部分抒情意味重,后一部分说理成分多。其三,题材取舍恰当,语言得体。石昌言既是作者的亲戚和好友,又是他所钦慕的朝廷大员和才志之士,所以该文首先叙写了二人的私人情谊,然后才讨论国家政治、民族大义,不枝不蔓,恰切地反映出二人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上,第一部分言语温婉,如话家常,亲切可感。第二部分,以气运辞,慷慨激昂,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精神风貌的一个侧面。
二哥曾见到那水跟风相互作用么?流起来缓缓而行,停下来就显得很深很深,风平浪静、一片汪洋,涨得满满、浮动前行的,这就是水啊,实际上是风激起它。呼呼风声来自太空,不到一天就已走遍四方,摇摇荡荡没有形状,飘飘然从远方走来;已经过去了却不知道它的踪迹在哪里,这就是风;实际上它是通过水来显现形貌的。如今风和水在一个大湖里相遇,水浪曲曲折折,波纹蜿蜒弯曲,平静时就相互推动,发怒时就相互冲撞,舒缓时就像云朵,收缩时就像鱼鳞,快速波动时就像马在奔驰,缓慢时就像在盘旋,彼此以礼相让、旋转回避,相互对视,谁也不敢前进;繁密的样子像绉纱,混乱的样子像弥漫的大雾,纷纷连连;有时停滞,有时波起,百里以内都是一样。风急流速,顺流而下到了沧海边,波澜壮阔、澎湃汹涌、怒吼相压,水波纵横交错,相互连结,在天空里放纵恣肆,在无边无际的海上摆荡,横着流过去又倒着折回来,大水喷涌回旋,翻起倾倒,水浪宛转回环、曲曲折折,旋转的像车轮,环绕的像带子,波浪矗立的像烽烟,奔涌向前的像火苗,跳动的像白鹭,腾跃的像鲤鱼,奇形怪状、姿态万千,风和水最值得观赏的景象全都展现了!所以卦辞说:“风在水上吹行就是涣。”这也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啊!
然而风和水,难道有意要形成文章么?它们无意中形成文章,事先没有约定就互相遭遇了,而文章就产生了。这里的文章,不是水面的文章也不是风吹的文章。这两样东西不能形成文章,可是不得不形成文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文章就在其中产生了。所以说这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如今的玉,颜色柔和润泽,并不是不美丽,可是它不能形成文章;雕刻刺绣之类的花纹,并非不是花纹,却不能把这样的花纹和自然产生的花纹相提并论。因此,天下没有刻意追求而产生文章的,只有水和风而已。
以前,君子生活在世上,不要求有什么功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功成名就了,天下人就认为他是个贤人。不要求有什么言论流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言论就流传了,天下人就把这些作为立论的资料。唉!这种道理是不能对别人讲的,只有我的哥哥可以。
第二部分紧承第一部分,阐发“有感”二字,就石昌言出使之事,表达了对石昌言的羡慕、期望、鼓励和诫勉的感情。这一部分又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通过叙写蜀人彭任对出使契丹时所见所闻的叙述,批评了宋朝使者和宋朝统治者对于契丹的恐惧和屈服,告诫石昌言,这不过是敌人的虚张声势之计。这一层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批评宋王朝对于契丹的屈辱政策。第二层,以汉朝娄敬出使匈奴的史实为例,证明契丹“无能为”。当年娄敬出使匈奴,匈奴冒顿将其壮士、肥马藏匿起来,只以老弱、羸畜示人,娄敬认为这是匈奴故意示弱,建议汉朝不要攻打匈奴。刘邦不听从劝告,结果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反观现在的形势,契丹故意虚张声势,正说明它“无能为”。第三层,以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要坚守气节,维护国威,不辱使命。孟子以一介布衣,尚能凭自己的品德和学问,傲视时君执政,而石昌言作为皇朝使者、朝廷高官、才志之士,出使一偏小之契丹国,自应表现出令人瞩目的气概。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大致有以下特点。其一,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石昌言既是苏洵的亲戚好友,又是他钦慕的能为国分忧的士大夫,所以文章的前一部分抒写了个人的情谊,后一部分阐发了国家民族大义,二者和谐统一,恰切地表达了二人的关系和情谊。其二,情理兼备。这篇文章是一篇赠序,作者与石昌言既有很好的私人关系,又有共同的为国为民分忧的志趣,而石昌言出使的又是强悍不羁之虏庭,所以作者在此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有感激、钦慕,也有期望、诫勉。全文抒情意味浓厚,但相对而言,前一部分抒情意味重,后一部分说理成分多。其三,题材取舍恰当,语言得体。石昌言既是作者的亲戚和好友,又是他所钦慕的朝廷大员和才志之士,所以该文首先叙写了二人的私人情谊,然后才讨论国家政治、民族大义,不枝不蔓,恰切地反映出二人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上,第一部分言语温婉,如话家常,亲切可感。第二部分,以气运辞,慷慨激昂,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精神风貌的一个侧面。
送石昌言使北引: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3322.html
苏洵: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615.html
我读《周易》看到《涣》的六四卦,卦辞说:“能为群物消除祸害,大吉。”我说:“唉!群物的各种祸害,这是圣人要消除掉来统一天下的。”我的二哥名叫涣,表字公群。那么他就是以圣人所要解散、消除的各种祸害自许了,可以这样做吗?有一天,我把这些告诉二哥。二哥说:“你可不可以替我改改表字?”我说:“好。”过了一会儿又说:“请用文甫来代替原来的表字,可以吗?”二哥曾见到那水跟风相互作用么?流起来缓缓而行,停下来就显得很深很深,风平浪静、一片汪洋,涨得满满、浮动前行的,这就是水啊,实际上是风激起它。呼呼风声来自太空,不到一天就已走遍四方,摇摇荡荡没有形状,飘飘然从远方走来;已经过去了却不知道它的踪迹在哪里,这就是风;实际上它是通过水来显现形貌的。如今风和水在一个大湖里相遇,水浪曲曲折折,波纹蜿蜒弯曲,平静时就相互推动,发怒时就相互冲撞,舒缓时就像云朵,收缩时就像鱼鳞,快速波动时就像马在奔驰,缓慢时就像在盘旋,彼此以礼相让、旋转回避,相互对视,谁也不敢前进;繁密的样子像绉纱,混乱的样子像弥漫的大雾,纷纷连连;有时停滞,有时波起,百里以内都是一样。风急流速,顺流而下到了沧海边,波澜壮阔、澎湃汹涌、怒吼相压,水波纵横交错,相互连结,在天空里放纵恣肆,在无边无际的海上摆荡,横着流过去又倒着折回来,大水喷涌回旋,翻起倾倒,水浪宛转回环、曲曲折折,旋转的像车轮,环绕的像带子,波浪矗立的像烽烟,奔涌向前的像火苗,跳动的像白鹭,腾跃的像鲤鱼,奇形怪状、姿态万千,风和水最值得观赏的景象全都展现了!所以卦辞说:“风在水上吹行就是涣。”这也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啊!
然而风和水,难道有意要形成文章么?它们无意中形成文章,事先没有约定就互相遭遇了,而文章就产生了。这里的文章,不是水面的文章也不是风吹的文章。这两样东西不能形成文章,可是不得不形成文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文章就在其中产生了。所以说这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如今的玉,颜色柔和润泽,并不是不美丽,可是它不能形成文章;雕刻刺绣之类的花纹,并非不是花纹,却不能把这样的花纹和自然产生的花纹相提并论。因此,天下没有刻意追求而产生文章的,只有水和风而已。
以前,君子生活在世上,不要求有什么功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功成名就了,天下人就认为他是个贤人。不要求有什么言论流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言论就流传了,天下人就把这些作为立论的资料。唉!这种道理是不能对别人讲的,只有我的哥哥可以。
作者苏洵资料
苏洵的诗词全集_苏洵的诗集大全,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查看详情>>
苏洵古诗词作品: 《题仙都观·飘萧古仙子》 《送陆权叔提举茶税》 《忆山送人·少年喜奇迹》 《万山·万山临汉江》 《朝日载升》 《上田待制》 《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 《送任师中任清江》 《过木枥观》 《藤樽·枯藤生幽谷》
古诗《送石昌言使北引》的名句翻译赏析
- 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 - 苏洵 - - 《》
-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 - 苏洵 - - 《》
-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 - 苏洵 - - 《》
-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 - 苏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