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张氏园亭记注释译文
注释
灵壁:即今安徽灵璧县。
张氏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
道京师而东:取道京城开封向东走。
水浮:指行船。
浊流:指黄河。
黄尘:黄色尘土,指毗邻黄河、黄土广布的开封一带。
陂(bēi):池。
汴(biàn):汴河,流经灵壁,今已淤塞。
阳:水的北面。《毅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森然:草木繁密的样子。
蓊(wěng)然:茂盛的样子。
余浸:此指汴河淤涸后留下的水坑。浸:湖泽。
岩阜(fù):岩石堆成的山。阜:土山。
蒲:又名“香蒲”,水生植物名。
芡(qiàn):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常浮于水面。
椅:木名,即山桐子。
桧(guì):植物名,亦称“圆柏”、“桧柏”,柏科,常绿乔木,高可达二十米。
京洛: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
茹:蔬菜的总称。
彭城:今江苏徐州。
吴兴:今浙江吴兴。
宋:指彭城,春秋战国时属宋国地,故称。
肩舆(yú):轿子,在这里用作状语,乘着轿子。
维:语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显人:显达有地位的人。
殿中:殿中监,官职名。
先人:指张硕之父。
通判:官名,宋代州府副行政长官。
府君:汉魏以来对人的敬称。
兰:兰草。
皋(gāo):沼泽。
十围:指树木粗大。围:计量圆同的约略单位,指两臂合抱的长度。
狃(niǔ):贪。
违亲:违背父母。
绝俗:指遗弃世事。《晋书·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怀禄:留恋爵位。《汉书·杨敞传》附杨恽《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
艺:植。
泗(sì):泗河,也称泗水,发源于今山东泅水县东蒙山南麓。此指其支流。
舟车冠盖之冲:水陆交通及官吏往来(出入京师)之要道。冠盖:官吏的服饰和车乘,借指官吏。
燕游:宴饮游乐。
跬(kuǐ)步:半步,跨一步,极言路近,方便。《苟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市朝:指众人会集之处。
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
良能:贤良而多才。
节士:有节操之人。
廉退:廉洁谦退。
莫余厌:即莫厌余,没有人厌烦我。莫:无、没有,客气之言。
幅巾杖屦(jù):均作动词,谓戴上幅巾,拄上手杖,穿好鞋子,即作好外出访友的准备。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
白话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商丘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第一部分主要是交待园亭的地理位置,描写园亭的景物。从“道京师而东”至“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水之阳”是第一层,交待园亭的具体位置:是以北宋京城开封为起点向东走,先坐船顺黄河而下,再走陆路,经过一望无际、使人厌倦的碧绿的黄土平原,行程共八百里,就到张氏园亭了。这样交待主要因为开封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人们最为熟悉,同时也与下文“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相呼应。这几句多为四言句,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仗工稳而不押韵,有诗句工整感,也有散文的流动美。从“其外”至“可以馈四方之宾客”,是描写张氏园亭的景物,为第二层。用四个“其”起首,依次描写,层次非常清晰。“其外”、“其中”是按方位顺序写的。先外后内,很符合作者造访由外入内的观感实情。“其外”写得很简略,只用一个对偶句,形容园外长满了修长丛密的竹林,高大茂盛的树木。“其中”写得比较详细,用了一个对偶句和一个排比句,把园中的景物逐一加以描写。利用汴水余流,修了池塘;采来山上的怪石,修了假山。有山有水,景致极好。下面的排比句有四个子句,从四方面,用比喻的修辞法,把园中的景物形容得十分优美:香蒲、芦苇、莲藕、菱角长满池塘,有江湖般的景色;山桐树、子孙柏等各种树木处处皆是,有山林般气势;奇花美草争芳夺艳,不亚于东京洛阳牡丹的姿态;华丽的厅堂,高屋大厦,修建得象江苏、四川的园林建筑物那样精美灵巧。偶排相承,语句整齐,节奏明快,音律回环,语势如涛,一浪推一浪,起伏奔流,寄寓着无限的赞美和由衷的抒情。“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是写园的使用价值。因为园中不仅景色美,而且面积大,物产丰富,不仅足够家用,还可以供给邻里,招待宾客。所以隐居不去作官,也可以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这几句双起并承,一总说明了张氏这个园亭可贵的适用价值。第三层是最后几句,是附带说明顺道造访和应请作记的情况。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说明园亭修建的经过,颂扬张氏先人的功德和用心。第一部分写了园亭的美景,令人向往陶醉,必然很想知道它的修建经过,文随人意,从而娓娓地予以叙述:这个园亭是张氏伯父在朝廷作官,父亲在通州任府君的时候开始修造的。其后,张氏本人在朝廷作官时,又进一步进行扩建,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树长得很大了,园中百物都令人十分满意,确实是下力量很大,经营的时间很长啊。张氏先人修造这个园亭下这样大的力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他们的后代出可仕,退可隐,进退均无妨碍,真是考虑得太周到了。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发出一个十分奇特的议论:“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因为作官必然过着坎坷的官涯生活,不作官就忘记了报效君王的义务。怎么办?要像吃饭那样,适可而止。当仕则仕,不当仕就隐退。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不是苟安不仕,就是贪图利禄不肯退隐。只有张氏用心良苦,为后代修建了这样一个出可仕、退可隐的好园亭,所以他的子孙出仕则为好官,退隐则是有节操的好人。都是张氏祖辈为他们后代带来的好处。作者“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目的是为了颂扬张氏先人修造园亭的想法是很得体的,为后代进退考虑得很周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矛盾心情。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表示想买田泗上而退隐,愿为张氏子孙时来时往,同乐游于张氏之园亭。这是再次表示对张氏园亭的羡慕、依恋的心情,也是作者厌倦仕途真实感情的吐露。
全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扣张氏的园亭着笔,以园亭为线,贯穿全文,不论是交待地理位置,描写美景,还是应请作记,张氏先人的用心良苦,无一不是围绕张氏的园亭下笔的,连“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论议,和“欲买田归老”的情思,也是为张氏园亭而抒发。从头至尾,始终没有偏离张氏园亭,使文章条理如贯,浑然一体,绝无散乱游离的感觉。
(二)采用先描写后叙述和议论的写法。在对园亭的美景尽意描绘,使读者产生无限喜爱、羡慕的思绪后,再叙述和议论建园的经过和张氏先人用心的良苦。这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符合读者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这种写法较为自然得体。
(三)采用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使文章避板滞和软散的单调感,收到二者相互为用的调剂作用。比如本文第一部分多用对偶排比句,对园亭的美景尽意刻绘,既有语句整齐,节奏合拍的感觉,也有绘形绘色的美态。第二三部是议论和叙述,语句参差不齐,如流水潺潺,更增添了自然、亲切、朴素的趣味。
灵壁:即今安徽灵璧县。
张氏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
道京师而东:取道京城开封向东走。
水浮:指行船。
浊流:指黄河。
黄尘:黄色尘土,指毗邻黄河、黄土广布的开封一带。
陂(bēi):池。
汴(biàn):汴河,流经灵壁,今已淤塞。
阳:水的北面。《毅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森然:草木繁密的样子。
蓊(wěng)然:茂盛的样子。
余浸:此指汴河淤涸后留下的水坑。浸:湖泽。
岩阜(fù):岩石堆成的山。阜:土山。
蒲:又名“香蒲”,水生植物名。
芡(qiàn):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常浮于水面。
椅:木名,即山桐子。
桧(guì):植物名,亦称“圆柏”、“桧柏”,柏科,常绿乔木,高可达二十米。
京洛: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
茹:蔬菜的总称。
彭城:今江苏徐州。
吴兴:今浙江吴兴。
宋:指彭城,春秋战国时属宋国地,故称。
肩舆(yú):轿子,在这里用作状语,乘着轿子。
维:语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显人:显达有地位的人。
殿中:殿中监,官职名。
先人:指张硕之父。
通判:官名,宋代州府副行政长官。
府君:汉魏以来对人的敬称。
兰:兰草。
皋(gāo):沼泽。
十围:指树木粗大。围:计量圆同的约略单位,指两臂合抱的长度。
狃(niǔ):贪。
违亲:违背父母。
绝俗:指遗弃世事。《晋书·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怀禄:留恋爵位。《汉书·杨敞传》附杨恽《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
艺:植。
泗(sì):泗河,也称泗水,发源于今山东泅水县东蒙山南麓。此指其支流。
舟车冠盖之冲:水陆交通及官吏往来(出入京师)之要道。冠盖:官吏的服饰和车乘,借指官吏。
燕游:宴饮游乐。
跬(kuǐ)步:半步,跨一步,极言路近,方便。《苟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市朝:指众人会集之处。
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
良能:贤良而多才。
节士:有节操之人。
廉退:廉洁谦退。
莫余厌:即莫厌余,没有人厌烦我。莫:无、没有,客气之言。
幅巾杖屦(jù):均作动词,谓戴上幅巾,拄上手杖,穿好鞋子,即作好外出访友的准备。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
白话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商丘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灵璧张氏园亭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817.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交待园亭的地理位置,描写园亭的景物。从“道京师而东”至“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水之阳”是第一层,交待园亭的具体位置:是以北宋京城开封为起点向东走,先坐船顺黄河而下,再走陆路,经过一望无际、使人厌倦的碧绿的黄土平原,行程共八百里,就到张氏园亭了。这样交待主要因为开封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人们最为熟悉,同时也与下文“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相呼应。这几句多为四言句,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仗工稳而不押韵,有诗句工整感,也有散文的流动美。从“其外”至“可以馈四方之宾客”,是描写张氏园亭的景物,为第二层。用四个“其”起首,依次描写,层次非常清晰。“其外”、“其中”是按方位顺序写的。先外后内,很符合作者造访由外入内的观感实情。“其外”写得很简略,只用一个对偶句,形容园外长满了修长丛密的竹林,高大茂盛的树木。“其中”写得比较详细,用了一个对偶句和一个排比句,把园中的景物逐一加以描写。利用汴水余流,修了池塘;采来山上的怪石,修了假山。有山有水,景致极好。下面的排比句有四个子句,从四方面,用比喻的修辞法,把园中的景物形容得十分优美:香蒲、芦苇、莲藕、菱角长满池塘,有江湖般的景色;山桐树、子孙柏等各种树木处处皆是,有山林般气势;奇花美草争芳夺艳,不亚于东京洛阳牡丹的姿态;华丽的厅堂,高屋大厦,修建得象江苏、四川的园林建筑物那样精美灵巧。偶排相承,语句整齐,节奏明快,音律回环,语势如涛,一浪推一浪,起伏奔流,寄寓着无限的赞美和由衷的抒情。“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是写园的使用价值。因为园中不仅景色美,而且面积大,物产丰富,不仅足够家用,还可以供给邻里,招待宾客。所以隐居不去作官,也可以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这几句双起并承,一总说明了张氏这个园亭可贵的适用价值。第三层是最后几句,是附带说明顺道造访和应请作记的情况。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说明园亭修建的经过,颂扬张氏先人的功德和用心。第一部分写了园亭的美景,令人向往陶醉,必然很想知道它的修建经过,文随人意,从而娓娓地予以叙述:这个园亭是张氏伯父在朝廷作官,父亲在通州任府君的时候开始修造的。其后,张氏本人在朝廷作官时,又进一步进行扩建,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树长得很大了,园中百物都令人十分满意,确实是下力量很大,经营的时间很长啊。张氏先人修造这个园亭下这样大的力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他们的后代出可仕,退可隐,进退均无妨碍,真是考虑得太周到了。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发出一个十分奇特的议论:“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因为作官必然过着坎坷的官涯生活,不作官就忘记了报效君王的义务。怎么办?要像吃饭那样,适可而止。当仕则仕,不当仕就隐退。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不是苟安不仕,就是贪图利禄不肯退隐。只有张氏用心良苦,为后代修建了这样一个出可仕、退可隐的好园亭,所以他的子孙出仕则为好官,退隐则是有节操的好人。都是张氏祖辈为他们后代带来的好处。作者“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目的是为了颂扬张氏先人修造园亭的想法是很得体的,为后代进退考虑得很周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矛盾心情。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表示想买田泗上而退隐,愿为张氏子孙时来时往,同乐游于张氏之园亭。这是再次表示对张氏园亭的羡慕、依恋的心情,也是作者厌倦仕途真实感情的吐露。
全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扣张氏的园亭着笔,以园亭为线,贯穿全文,不论是交待地理位置,描写美景,还是应请作记,张氏先人的用心良苦,无一不是围绕张氏的园亭下笔的,连“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论议,和“欲买田归老”的情思,也是为张氏园亭而抒发。从头至尾,始终没有偏离张氏园亭,使文章条理如贯,浑然一体,绝无散乱游离的感觉。
(二)采用先描写后叙述和议论的写法。在对园亭的美景尽意描绘,使读者产生无限喜爱、羡慕的思绪后,再叙述和议论建园的经过和张氏先人用心的良苦。这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符合读者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这种写法较为自然得体。
(三)采用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使文章避板滞和软散的单调感,收到二者相互为用的调剂作用。比如本文第一部分多用对偶排比句,对园亭的美景尽意刻绘,既有语句整齐,节奏合拍的感觉,也有绘形绘色的美态。第二三部是议论和叙述,语句参差不齐,如流水潺潺,更增添了自然、亲切、朴素的趣味。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江城子·密州出猎》 《满庭芳·香叆雕盘》 《六言次韵·五噫已出东洛》 《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过都昌·鄱阳湖上都昌县》 《仆所至未尝出游》 《见赠·诗人雕刻闲草木》 《和陶答庞参军·将行复止》 《和陶饮酒·我家小冯君》 《导引·帝城父老》
古诗《灵璧张氏园亭记》的名句翻译赏析
-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 - 苏轼 - - 《》
-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 - 苏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