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王安石的诗 > >赏析的意思

信州兴造记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出自: 更新时间:2018-10-19
文章第一段围绕信州兴造的始末记述了晋陵张公在皇祐二年(1050年)任职后的政绩。先概括介绍他施政时采取“既政大行,民以宁息”的养民之道。然后记载信州发大水以后他如何抢险、救灾的情况:皇祐二年夏天六月十二日信州发了大水,张公先迁徙囚徒到高地,命百名衙役警戒。半夜时水破城而入,淹没府寺,包围了人民居所,张公立即到城门楼上指挥士卒用小筏子救百姓,经过奋战,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及囚徒,都免于一死。这里写水势汹涌为害百姓时,以“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包人民庐居”等短句出之,使读者产生一种急迫危险之感。写张公指挥吏士救民成绩显著,仅以“鳏寡孤老癃与所徙之囚,成得不死”几个字写出,老弱病囚犹得不死,何况其他,行文既筒略又有代表性,可谓“简贵”之极。
第二段写淫水去后,张公补败之政。文中写了筹资情况:从未遭灾的富户及佛寺筹集钱、财。然后写修缮的时间、处所及用工数,时间从七月到九月用了五十二天,募工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修建了城墙、房屋、兵营、狱所、还有亭子。后小结:“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无也,乃今有之”,可见张公在信州不仅仅是补败,而且还兴建了一些建筑物。文中特别强调了“中家以下”不知钱材的来源,而且也没有参加徭役,此处与前面记述的使“富户”“佛寺”出钱材相呼应,最后对张公的吏政赞许说:“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则远也”。此处实借张公之政绩表达了作者“为政爱民”的思想。
第三段在前面记述的基础上,指出当今州县之灾接连不断,常常是民众尚未受灾,而为吏者施舍或聚取不适当,使一些元恶豪门乘机欺凌百姓,以致使百姓遭了灾。百姓受灾后为吏者反而盲目自大以为施德政于民了。文章至此从反面提出论点:“吏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也就是为吏者应当知道如何为政,才不致于害民而不自知,作者最后说:“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道出了写此“记”的动因是“哀民”,希望那些为吏者要学习“为政”之道。
文章突出的特点是对张公吏政以详笔出之,既有概括介绍,又有具体事例陈述,不仅以短语写发大水时的紧迫形势,又有信州兴造时的时间、用工、及修建的城垣、房屋等情况叙述,如此之详乃是为其立论提供了充实的事实论据,然后再以当今之吏不知为政给民众带来灾难等作了鲜明对比,从而使立论在事实对比中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量。

信州兴造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914.html

王安石: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0.html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于嘉祐五年(1060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在简略说明自己的写作缘由之后,以很大篇幅来阐述财政管理这项工作及负责管理财政的官吏的重要性,提到了社稷安危的高度,进而提出完善法制、选才理财的主张。同时,还具体论述了三司副使这一职位的重要性,点出了现任三司副使吕景初记录历任本职情况的用意和效果。文章借题说理,文思开拓。善于开合,详略得体。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作者担任三司度支判官。当时的度支副使吕景初掌管全面事务,他从官府档案中查考出历届副使的姓名、官衔履历和任职年月,并授意作者写了这篇题记。

作者王安石资料

王安石

王安石的诗词全集_王安石的诗集大全,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 查看详情>>

王安石古诗词作品: 《次韵答平甫》 《秋云·秋云放雨静山林》 《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次元韵》 《奉酬·开国桐乡已白头》 《送章宏·道合由来不易谋》 《驴·力侔龙象或难堪》 《挽辞·人间三十六》 《要望之过我庐》 《车载板·荒哉我中园》 《叔孙通·先生秦博士

《信州兴造记》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