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杜温夫书赏析
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杜温夫三致书信,而自己迟迟不作答一事,为下文交待原因作了张本。
第二段写原因,分为两点。一是来信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无从判断其是非,故不便作答。这是客气的说法,言外之意是说,你的文字表述不够清晰晓畅(这由下文所说“用助与不当律令”一点即可推知其他),故令人读来不得要领。二是对方动辄以周公、孔子相誉,有阿谀奉承之嫌,令人既感惊讶,又怀疑对方悖谬荒诞,言语不实,说话没有分寸,因此“愈不对答”。关于前者,还只是一个学问功底和行文技巧的问题,所以可暂置不论;关于后者,则是一个学风乃至品德的问题,故不能不严肃指出并加以辨析。在作者看来,周公、孔子是千百年来为人尊崇的“圣人”,绝非一般人所可比并,更非自己这样的负罪远迁之人所可比并;然而,杜温夫竟然每封来信都将自己比作周、孔,这就很有些违背常情了。照他这种做法,至柳州见一刺史,即谓之周、孔,到连州、潮州再见禹锡、韩愈两刺史,又得两周、孔,而到了京城,比柳、连、潮三州刺史地位高、声名大者所在多有,于是又会有千百个周、孔从杜温夫笔下口中产生。这样的话,不仅周公、孔子成了司以随意奉送的廉价品,而且杜温夫的品行为人是否端正严谨也就大可怀疑了。所以,作者以“何吾生胸中扰扰焉多周、孔哉”一语收煞此段,语虽含讥讽,但更多的是一种严肃能批评。
第三段笔锋一转,回到论文。先说自己作文时不自雕斫,无所师法,“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这就是说,作文并无一定的章程可循,不宜对外在形式、藻采多所雕斫,而当以意为主,畅抒胸臆,意盛则行,意尽即止,如此自会风行水上,快意累累。这一观点,既是柳宗元的创作体会,也是其重要的古文理论,其对当时仍有相当市场的骈俪文体和浮靡文风不啻一种针砭,而对后来的古文家则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曾自称作文的情形“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便显然受到柳宗元的启发。由此再进一步,专谈对方作文“不当律令”之病。古文中“乎、欤、耶、哉、夫”均为疑问词,“矣、耳、焉也”则为肯定词,但杜温夫却将之混杂在一起,这说明他还欠缺古文的基本素养和训练,因而有必要多读前代作家的文章,认真细致地进行思考,当会获益良多。此外,还应于作文的同时充实自我的内在气质,而气质的充实“则非吾独能”,而应“亟之二邦以取法”。在这里,作者既教诲之,复劝勉之,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数语,更于笔墨之间融入一种深深的关切之意和正面肯定,从而使文情由抑转扬。与此相伴,作者的态度也由此前的冷隽渐变而为温和,文章的格调则由此前的峭厉渐变而为平缓。行文至此,既对对方作了该作的教诲,也讲明了自己“非固拒生者”,于是,文末引孟子语作结,一笔双写,回包前文,在文意和结构上都显得十分完满。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辩其误,指其失,这篇史评就是当时所创作的。
第二段写原因,分为两点。一是来信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无从判断其是非,故不便作答。这是客气的说法,言外之意是说,你的文字表述不够清晰晓畅(这由下文所说“用助与不当律令”一点即可推知其他),故令人读来不得要领。二是对方动辄以周公、孔子相誉,有阿谀奉承之嫌,令人既感惊讶,又怀疑对方悖谬荒诞,言语不实,说话没有分寸,因此“愈不对答”。关于前者,还只是一个学问功底和行文技巧的问题,所以可暂置不论;关于后者,则是一个学风乃至品德的问题,故不能不严肃指出并加以辨析。在作者看来,周公、孔子是千百年来为人尊崇的“圣人”,绝非一般人所可比并,更非自己这样的负罪远迁之人所可比并;然而,杜温夫竟然每封来信都将自己比作周、孔,这就很有些违背常情了。照他这种做法,至柳州见一刺史,即谓之周、孔,到连州、潮州再见禹锡、韩愈两刺史,又得两周、孔,而到了京城,比柳、连、潮三州刺史地位高、声名大者所在多有,于是又会有千百个周、孔从杜温夫笔下口中产生。这样的话,不仅周公、孔子成了司以随意奉送的廉价品,而且杜温夫的品行为人是否端正严谨也就大可怀疑了。所以,作者以“何吾生胸中扰扰焉多周、孔哉”一语收煞此段,语虽含讥讽,但更多的是一种严肃能批评。
第三段笔锋一转,回到论文。先说自己作文时不自雕斫,无所师法,“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这就是说,作文并无一定的章程可循,不宜对外在形式、藻采多所雕斫,而当以意为主,畅抒胸臆,意盛则行,意尽即止,如此自会风行水上,快意累累。这一观点,既是柳宗元的创作体会,也是其重要的古文理论,其对当时仍有相当市场的骈俪文体和浮靡文风不啻一种针砭,而对后来的古文家则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曾自称作文的情形“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便显然受到柳宗元的启发。由此再进一步,专谈对方作文“不当律令”之病。古文中“乎、欤、耶、哉、夫”均为疑问词,“矣、耳、焉也”则为肯定词,但杜温夫却将之混杂在一起,这说明他还欠缺古文的基本素养和训练,因而有必要多读前代作家的文章,认真细致地进行思考,当会获益良多。此外,还应于作文的同时充实自我的内在气质,而气质的充实“则非吾独能”,而应“亟之二邦以取法”。在这里,作者既教诲之,复劝勉之,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数语,更于笔墨之间融入一种深深的关切之意和正面肯定,从而使文情由抑转扬。与此相伴,作者的态度也由此前的冷隽渐变而为温和,文章的格调则由此前的峭厉渐变而为平缓。行文至此,既对对方作了该作的教诲,也讲明了自己“非固拒生者”,于是,文末引孟子语作结,一笔双写,回包前文,在文意和结构上都显得十分完满。
复杜温夫书: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925.html
柳宗元: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1.html
《桐叶封弟辨》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议论文。该文通过评论“桐叶封弟”这个故事,批评了所为“天子无戏言”的谬说,表达了柳宗元对“君权无上”的怀疑和否定。柳宗元还用桐叶封妇人和宦官的假设,影射了唐朝宦官专权的腐败政治 ,表达了革新朝政的愿望。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辩其误,指其失,这篇史评就是当时所创作的。
作者柳宗元资料
柳宗元的诗词全集_柳宗元的诗集大全,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 查看详情>>
柳宗元古诗词作品: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 《古东门行》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仑二童》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渔翁》 《南中荣橘柚》 《酬徐二中丞普宁郡内池馆即事见寄》
古诗《复杜温夫书》的名句翻译赏析
- 二十五日,宗元白:两月来,三辱生书,书皆逾千言,意若相望仆以不对答引誉者 - - 柳宗元 - - 《》
- 然仆诚过也。而生与吾文又十卷,噫!亦多矣。文多而书频,吾不对答引誉,宜可自反 - - 柳宗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