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阳齐皥下第序注释译文
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擅长此事的人),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不擅长此事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
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
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
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
孔公当初以进士身份辅佐三公,官至殿中侍御史,又历任江州刺史、谏议大夫。只要是有损正义的事,孔公没有不说的。后来加封为太子恃读,改给事中,上书指出京兆尹包庇纵容罪犯,皇帝下诏削夺京兆尹三个月的俸禄。第二年,任尚书右丞,又该任华州刺史。当时明州每年都要进贡海虫、淡菜、蛤蚶等可以食用的海产品,从海边运到京城,要经过水路和陆路,卒役累计人工,每年要用四十三万六千人。孔公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元和十二年,孔公从国子祭酒改任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他通过增加俸禄的方法来约束官员的贪取暴敛,境内各州拖欠的租税达二百万,全部免除。海外入境的船舶停靠码头时有下碇税,初到时有阅货宴,对他人所赠的犀角珠宝、仆从奴隶,孔公一概拒绝。横渡大海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有死在岭南的,官府登记其财货。满三个月,没有妻子儿女询问认领的,全部没收充公。孔公说:“海路一年只能往返一次,怎么能用月来限定呢?如果有凭证,应该全都归还给他们,不要计算日期多少。”孔公增加地方官员的俸禄,同时严格执法。元和十五年,孔公升为尚书吏部侍郎。孔公回到北方的时候,没有携带南方的特产,奴婢的户口(人数)也没有增加。长庆元年,改任散骑常侍。长庆二年,担任尚书左丞。
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
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
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
送高阳齐皥下第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951.html
韩愈: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93.html
孔子之后第三十八世,有一个名戣的世孙,字君严,在朝任尚书左丞。在他七十三岁那年,曾经三次给皇帝上书要求辞官。皇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给予他终身享受俸禄的待遇,还不敢拿政务来麻烦他。吏部侍郎韩愈平时尊崇孔戣的才能,就对他说:“您的身体还很强壮,当今皇帝三次挽留您,您为什么坚决要辞官呢?”孔戣回答道:“我怎么敢向君主提出要求呢?我的年龄已经非常大了,这是我应当辞官的一个原因;我担任尚书左丞,不能进用或辞退郎官,只有宰相可以,这是我应当辞官的另一个原因。韩愈又问道:“古时候,那些老死于乡间的人,都是自求安逸,而非自求受苦。房屋、水井、田地都还在,那些不做官和厌倦官场生活回到故乡的亲友,不是住在东郊就在北郊,大家可以拄着拐杖穿上鞋子互相往来。现在情况和前面所说的不一样,您和谁住在一起呢?况且您虽然身份显赫但没有留下资产,您回家后依靠什么生活呢?”孔公回答:“我自身有这两个应该离去的原因,为什么还要顾虑你说的话呢?”韩愈叹息道:“您在这方面远比一般人贤明!”第二天,韩愈就向皇帝上奏说:“臣下和孔戣同在南省任官,多次与他相见。孔戣为人守节清廉,议论公允。虽已七十,但体力耳目没有衰退,还在忘我地为国操心,用意极为周到。像孔戣这样的人,在当今的朝廷不过三四人,陛下不应苟且顺从他的请求,而应留下作为辅佐。”奏疏递上没有答复。第二年,长庆四年正月己未日,孔公七十四岁,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赠兵部尚书。孔公当初以进士身份辅佐三公,官至殿中侍御史,又历任江州刺史、谏议大夫。只要是有损正义的事,孔公没有不说的。后来加封为太子恃读,改给事中,上书指出京兆尹包庇纵容罪犯,皇帝下诏削夺京兆尹三个月的俸禄。第二年,任尚书右丞,又该任华州刺史。当时明州每年都要进贡海虫、淡菜、蛤蚶等可以食用的海产品,从海边运到京城,要经过水路和陆路,卒役累计人工,每年要用四十三万六千人。孔公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元和十二年,孔公从国子祭酒改任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他通过增加俸禄的方法来约束官员的贪取暴敛,境内各州拖欠的租税达二百万,全部免除。海外入境的船舶停靠码头时有下碇税,初到时有阅货宴,对他人所赠的犀角珠宝、仆从奴隶,孔公一概拒绝。横渡大海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有死在岭南的,官府登记其财货。满三个月,没有妻子儿女询问认领的,全部没收充公。孔公说:“海路一年只能往返一次,怎么能用月来限定呢?如果有凭证,应该全都归还给他们,不要计算日期多少。”孔公增加地方官员的俸禄,同时严格执法。元和十五年,孔公升为尚书吏部侍郎。孔公回到北方的时候,没有携带南方的特产,奴婢的户口(人数)也没有增加。长庆元年,改任散骑常侍。长庆二年,担任尚书左丞。
作者韩愈资料
古诗《送高阳齐皥下第序》的名句翻译赏析
- 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 - - 韩愈 - - 《》
-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 - - 韩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