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生文集序创作背景
《欧阳生文集序》是清代政治家曾国藩的散文作品。清代中晚期,桐城派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影响非常广泛。此文的前半段便简述了桐城派的传承,后半段方转而写欧阳生,文笔简洁畅达。文章还对桐城派百余年的发展,特别是对姚鼐以下的发展情况作了系统的论列,对姚鼐表示了特别的推崇,强调了姚氏“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理论,对研究桐城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此文作于咸丰九年(1859)。桐城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与清王朝相始终,前后延续了二百多年的时间。自它创立起至曾国藩时已历百余年。文中对桐城派的创立和发展,特别是对姚鼐以下的发展进程和规模作了系统的论述;对姚鼐推崇备至,强调指出桐城派的特点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和否定汉学宋学之争,并肯定了时代矛盾对文章的巨大影响。
1、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
2、世父编修君范:指姚鼐伯父姚范,字南菁,学者称姜坞先生。乾隆七年进士,授编修,充三礼馆纂修。通经史,精考订。著有《援鹑堂笔记》、《援鹑堂诗文集》等。世父,伯父。
3、通儒:指博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4、硕望:名望很高。硕,大。
5、江西诗派:宋代著名的诗歌流派,以吕本中撰《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并广为流传。
6、襢(chán):通“禅”,传授。
7、后进:后辈。
8、服膺(yīng):衷心信服。
9、群从:追随的徒友们。
10、新城二陈:指扛西新城(今黎川)人陈学受、陈溥。
11、魁(kuí)儒:大儒,文豪。
12、畸土:奇异之士。
13、鸿博:学识渊博。
14、繁称旁证:犹谓旁征博引。
15、帜志:旗帜,标志。
16、汉学:汉代儒生治经,多注重训诂文字,考订名物制度。清代乾嘉学士称这种治经方法为汉学,又称朴学,与宋明理学相对。汉学重实证而轻议论,在古籍整理,辨别真伪方面,成就突出,但往往趋于繁琐,且这种学风在政治上是清代严酷的文字狱的产物,因此治汉学者往往脱离观实。
17、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姚鼐《述庵文钞序》:“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无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义理指立言之旨,属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范畴的内容,姚鼐主要用以指程朱理学。考证就是要求材料确凿,实事求是,用以充实文章的内容。所谓文章,指讲究行文的字句章法,力求将文章写得典雅明畅,富于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之美。
18、兢兢(jīng jīng):小心,在意。
19、洪杨倡乱:指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
20、荼(tú)毒:残害。荼,苦叶,引申为苦、痛。
21、钟山:即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
22、石城:石头城的简称,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
23、撰:持。
24、都讲:学舍主讲者。姚鼐曾任南京钟山书院主讲。
25、拔:攻克。
26、欧血:吐血。欧,通“呕”。
27、兵燹(xiǎn):指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燹,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
28、没(mò):淹没。
29、骤:短时间。
30、爬梳:抓搔梳理,喻整顿治理。
31、物故:去世。
32、优游:悠闲从容。
33、瘵(zhài)死:病死。
34、竟:完成。
35、夭殂(yāo cú):短命早死。
36、早达:年轻时便取得功名。
37、太平寿考:平安高寿。
38、跻(jī):登,升。
39、咸丰五年:1855年。
40、若:和。
41、缜(zhěn):细致。
42、往复:往过来续,循环不息。
43、概(kǎi):通“慨”,感慨。
44、跫(qióng)然:脚步声。
45、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借指谈笑。
46、直:仅,只。
47、塞:弥补,犹言安慰。
48、俾(bǐ):使。
白话译文
乾隆末年,桐城的姚鼐先生非常擅长古文,他敬慕并且仿效同乡前辈方望溪侍郎的古文,又受到刘大櫆君和自己伯父姚范君的传授,方、刘、姚三位君子都是学通古今的大儒,极有声望,所以姚鼐先生对于古文的研究和创作就更加精深了。历城的周永年因此赞叹说:“天下的文章,大概都在桐城吧!”于是学者大都崇拜桐城人的文章,称为“桐城派”,就像以前宋代人推崇江西诗派一样。
姚先生晚年主持钟山书院的讲座,在他弟子名册上有名的.上元县有管同、梅曾亮,桐城县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为姚先生的高门弟子,他们各自把学来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和朋友.跟他们学习的人源源不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他跟随方东树学了很长时间,刻苦钻研的精神尤其出众。他认为继承本乡先辈贤者的文法,把它传给后辈,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些名字虽然不在弟子名册,却衷心信服姚先生古文理论的同时期人,有江西新城的鲁仕骥和江苏宜兴的吴德旋。鲁仕骥的外甥是陈用光,用光既把舅舅作为教师,又亲身在姚先生门下学习,他的同乡人逐渐也受到影响,大都喜爱作古文。用光周围的从学者,有陈学受、陈溥,南丰还有吴嘉宾,他们都继承鲁仕骥的学风,把自己看做是姚先生的弟子。从此,江西建昌府有了桐城学派。
宜兴吴德旋和广西永福人吕璜是朋友.吕璜的同乡人有临桂县的朱琦、龙启瑞,马平县的王拯,他们都效法吴德旋和吕璜,又以梅曾亮为师友,更进一步地扩大和增长自己的古文学识。于是桐城派发展传播到广西了。
以前,我曾经奇怪姚先生主持湖南的科举考试,而我家乡由他门下考中的人.没有听说谁是专门跟从他学古文的。后来有巴陵人吴敏树,称道姚先生的古文理论,非常爱好而不感到厌倦。还有武陵的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淑浦的舒焘,也认为姚氏是散文家的正宗,违背它又到哪里去求正道呢。最后学桐城散文的还有湘潭的欧阳生。欧阳生是我的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从巴陵吴君和湘阴郭君处接受古文法,也拜江西新城的陈学受和陈溥为师。他逐渐受到的浸染熏陶很多,他的志向兴趣专在古文,推出天下最好的事物,也不能改变桐城姚先生在他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乾隆中期,天下的大儒奇才,做学问崇尚渊博,繁琐称述,多方引证,往往为了考证校对一个字,反复用几千字来说明还不得罢休。他们在学术上另立旗帜。名叫“汉学”,极力排斥宋代各家的义理学说,认为宋代理学不值得继续存在。汉学家的文章尤其杂乱而缺少根本的要点宗旨。唯独姚先生排除形形色色的理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这三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一定要以义理为根本,然后文辞才有所依托,考据才有所归附,一篇文章中,只有义理是最需要注意的。当时姚先生孤立无援地与汉学家论争,往后五六十年,现在的读书人.渐渐读他的文章,继承他的理论。学说的衰亡兴盛,也各自有它的时代,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自从洪秀全、杨秀清发起叛乱,东南地区遭受残害,金陵是过去姚先生拄杖主讲的地方,今天已成为犬羊巢穴,牢固而难以攻破;桐城沦陷为敌人的地盘,已经夺回又重新失守,戴钧衡全家死于战乱,他自己也呕血死了。我来到建昌府,打听新城、南丰经战火之后的情况,各种生物扫荡无存,田地荒芜没人耕作,野草能把人掩没,剩余的极少数文人,漂泊转移没有居所。广西打了九年仗,太平军仍然气势汹汹,一时间还不可收拾,龙启瑞君又已逝世。只有我的家乡稍微安定.几个君子还能够从容悠闲地研讨文学,极尽心力追求桐城派的理论轨道。然而舒焘在这之前死了,欧阳生也因病而死。年老的人被人事所牵挂,或者遭受战乱而不能完成他的学业,年轻人有的学了一半就不幸夭折。各地多有灾难事故,要想像姚先生那样资质聪明而年轻有为、环境太平而健康长寿,毫无惭愧地跻身古代散文家的行列,如今是再也没有了。这样看来,那学业的成功与否,又能够说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死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仅二十几岁。他的散文和诗歌清淡缜密,喜欢回环曲折,也时常表现动乱流离的感慨。庄子说:“外逃在荒无人迹之处的人”,“听见人的脚步声就欣喜,何况是兄弟亲戚的言笑声在他身旁呢!”我听不到桐城派诸位老前辈的教诲已经很久了,读欧阳生的文集.哪里仅仅像是听到旁人的脚步声而已!所以我为他的文集作序,一方面安慰兆熊失去儿子的悲伤,一方面也表明文章与世事变迁互相依存,使后世的人能够考察浏览,从中汲取学识经验。
此文作于咸丰九年(1859)。桐城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与清王朝相始终,前后延续了二百多年的时间。自它创立起至曾国藩时已历百余年。文中对桐城派的创立和发展,特别是对姚鼐以下的发展进程和规模作了系统的论述;对姚鼐推崇备至,强调指出桐城派的特点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和否定汉学宋学之争,并肯定了时代矛盾对文章的巨大影响。
欧阳生文集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3018.html
曾国藩: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646.html
注释1、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
2、世父编修君范:指姚鼐伯父姚范,字南菁,学者称姜坞先生。乾隆七年进士,授编修,充三礼馆纂修。通经史,精考订。著有《援鹑堂笔记》、《援鹑堂诗文集》等。世父,伯父。
3、通儒:指博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4、硕望:名望很高。硕,大。
5、江西诗派:宋代著名的诗歌流派,以吕本中撰《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并广为流传。
6、襢(chán):通“禅”,传授。
7、后进:后辈。
8、服膺(yīng):衷心信服。
9、群从:追随的徒友们。
10、新城二陈:指扛西新城(今黎川)人陈学受、陈溥。
11、魁(kuí)儒:大儒,文豪。
12、畸土:奇异之士。
13、鸿博:学识渊博。
14、繁称旁证:犹谓旁征博引。
15、帜志:旗帜,标志。
16、汉学:汉代儒生治经,多注重训诂文字,考订名物制度。清代乾嘉学士称这种治经方法为汉学,又称朴学,与宋明理学相对。汉学重实证而轻议论,在古籍整理,辨别真伪方面,成就突出,但往往趋于繁琐,且这种学风在政治上是清代严酷的文字狱的产物,因此治汉学者往往脱离观实。
17、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姚鼐《述庵文钞序》:“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无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义理指立言之旨,属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范畴的内容,姚鼐主要用以指程朱理学。考证就是要求材料确凿,实事求是,用以充实文章的内容。所谓文章,指讲究行文的字句章法,力求将文章写得典雅明畅,富于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之美。
18、兢兢(jīng jīng):小心,在意。
19、洪杨倡乱:指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
20、荼(tú)毒:残害。荼,苦叶,引申为苦、痛。
21、钟山:即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
22、石城:石头城的简称,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
23、撰:持。
24、都讲:学舍主讲者。姚鼐曾任南京钟山书院主讲。
25、拔:攻克。
26、欧血:吐血。欧,通“呕”。
27、兵燹(xiǎn):指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燹,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
28、没(mò):淹没。
29、骤:短时间。
30、爬梳:抓搔梳理,喻整顿治理。
31、物故:去世。
32、优游:悠闲从容。
33、瘵(zhài)死:病死。
34、竟:完成。
35、夭殂(yāo cú):短命早死。
36、早达:年轻时便取得功名。
37、太平寿考:平安高寿。
38、跻(jī):登,升。
39、咸丰五年:1855年。
40、若:和。
41、缜(zhěn):细致。
42、往复:往过来续,循环不息。
43、概(kǎi):通“慨”,感慨。
44、跫(qióng)然:脚步声。
45、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借指谈笑。
46、直:仅,只。
47、塞:弥补,犹言安慰。
48、俾(bǐ):使。
白话译文
乾隆末年,桐城的姚鼐先生非常擅长古文,他敬慕并且仿效同乡前辈方望溪侍郎的古文,又受到刘大櫆君和自己伯父姚范君的传授,方、刘、姚三位君子都是学通古今的大儒,极有声望,所以姚鼐先生对于古文的研究和创作就更加精深了。历城的周永年因此赞叹说:“天下的文章,大概都在桐城吧!”于是学者大都崇拜桐城人的文章,称为“桐城派”,就像以前宋代人推崇江西诗派一样。
姚先生晚年主持钟山书院的讲座,在他弟子名册上有名的.上元县有管同、梅曾亮,桐城县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为姚先生的高门弟子,他们各自把学来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和朋友.跟他们学习的人源源不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他跟随方东树学了很长时间,刻苦钻研的精神尤其出众。他认为继承本乡先辈贤者的文法,把它传给后辈,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些名字虽然不在弟子名册,却衷心信服姚先生古文理论的同时期人,有江西新城的鲁仕骥和江苏宜兴的吴德旋。鲁仕骥的外甥是陈用光,用光既把舅舅作为教师,又亲身在姚先生门下学习,他的同乡人逐渐也受到影响,大都喜爱作古文。用光周围的从学者,有陈学受、陈溥,南丰还有吴嘉宾,他们都继承鲁仕骥的学风,把自己看做是姚先生的弟子。从此,江西建昌府有了桐城学派。
宜兴吴德旋和广西永福人吕璜是朋友.吕璜的同乡人有临桂县的朱琦、龙启瑞,马平县的王拯,他们都效法吴德旋和吕璜,又以梅曾亮为师友,更进一步地扩大和增长自己的古文学识。于是桐城派发展传播到广西了。
以前,我曾经奇怪姚先生主持湖南的科举考试,而我家乡由他门下考中的人.没有听说谁是专门跟从他学古文的。后来有巴陵人吴敏树,称道姚先生的古文理论,非常爱好而不感到厌倦。还有武陵的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淑浦的舒焘,也认为姚氏是散文家的正宗,违背它又到哪里去求正道呢。最后学桐城散文的还有湘潭的欧阳生。欧阳生是我的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从巴陵吴君和湘阴郭君处接受古文法,也拜江西新城的陈学受和陈溥为师。他逐渐受到的浸染熏陶很多,他的志向兴趣专在古文,推出天下最好的事物,也不能改变桐城姚先生在他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乾隆中期,天下的大儒奇才,做学问崇尚渊博,繁琐称述,多方引证,往往为了考证校对一个字,反复用几千字来说明还不得罢休。他们在学术上另立旗帜。名叫“汉学”,极力排斥宋代各家的义理学说,认为宋代理学不值得继续存在。汉学家的文章尤其杂乱而缺少根本的要点宗旨。唯独姚先生排除形形色色的理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这三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一定要以义理为根本,然后文辞才有所依托,考据才有所归附,一篇文章中,只有义理是最需要注意的。当时姚先生孤立无援地与汉学家论争,往后五六十年,现在的读书人.渐渐读他的文章,继承他的理论。学说的衰亡兴盛,也各自有它的时代,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自从洪秀全、杨秀清发起叛乱,东南地区遭受残害,金陵是过去姚先生拄杖主讲的地方,今天已成为犬羊巢穴,牢固而难以攻破;桐城沦陷为敌人的地盘,已经夺回又重新失守,戴钧衡全家死于战乱,他自己也呕血死了。我来到建昌府,打听新城、南丰经战火之后的情况,各种生物扫荡无存,田地荒芜没人耕作,野草能把人掩没,剩余的极少数文人,漂泊转移没有居所。广西打了九年仗,太平军仍然气势汹汹,一时间还不可收拾,龙启瑞君又已逝世。只有我的家乡稍微安定.几个君子还能够从容悠闲地研讨文学,极尽心力追求桐城派的理论轨道。然而舒焘在这之前死了,欧阳生也因病而死。年老的人被人事所牵挂,或者遭受战乱而不能完成他的学业,年轻人有的学了一半就不幸夭折。各地多有灾难事故,要想像姚先生那样资质聪明而年轻有为、环境太平而健康长寿,毫无惭愧地跻身古代散文家的行列,如今是再也没有了。这样看来,那学业的成功与否,又能够说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死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仅二十几岁。他的散文和诗歌清淡缜密,喜欢回环曲折,也时常表现动乱流离的感慨。庄子说:“外逃在荒无人迹之处的人”,“听见人的脚步声就欣喜,何况是兄弟亲戚的言笑声在他身旁呢!”我听不到桐城派诸位老前辈的教诲已经很久了,读欧阳生的文集.哪里仅仅像是听到旁人的脚步声而已!所以我为他的文集作序,一方面安慰兆熊失去儿子的悲伤,一方面也表明文章与世事变迁互相依存,使后世的人能够考察浏览,从中汲取学识经验。
作者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的诗词全集_曾国藩的诗集大全,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 查看详情>>
曾国藩古诗词作品: 《寄郭筠仙浙江·无穷志愿付因循》 《答李生》 《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幕府山头对碧天》 《寄弟·昔我初去家》 《岁暮杂感·拟学坡公馈岁诗》 《秋怀诗·蟋蟀吟西轩》 《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山县寒儒守一经》 《岁暮杂感·去年此际赋长征》 《送舒伯鲁》 《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薇阁藤厅淡淡红》
古诗《欧阳生文集序》的名句翻译赏析
-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 - - 曾国藩 - - 《》
-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 - - 曾国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