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代诗人 > 袁中道的诗 > >注释译文的意思

李温陵传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 作者:袁中道 出自: 更新时间:2018-10-26
李温陵先生,名叫载贽。年轻时考上了举人,因为到北京路途遥远,没有参加会试,当了学官,官职始终在郎署间徘徊。后来当上云南姚安太守。他为人内热外冷,正直坚强。他性情急躁,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是谁不能领悟契合他的意思,他就不和那个人说话。他精力旺盛,也很任性,不勉强自己干不喜欢的事情。李先生当太守,法律命令很简单,他话很少,而地方太平。时间长了,李先生讨厌官场束缚,就到鸡足山里看佛经,隐居不出了。御史刘维很佩服李先生的节操,上奏朝廷让他退休回老家。
起初李先生与湖北黄安耿子庸关系很好,辞了太守后,于是也不回泉州老家。他说:“我老了,有几个知已朋友,整天见面聊天打发时光,就是最快活的事情了,何必要回故乡呢?”于是他带着妻子女儿来到黄安。他中年时候生过几个儿子,都夭折了。他长得很瘦,不喜欢音乐美女,又有洁癖,讨厌接近女人,所以他没有儿子,也不讨小老婆。后来老婆女儿想回老家,他立刻打发她们回去。他自称“外地客人”,既没有家庭拖累,也不和俗人交往,追求佛法哲理,极其高明清晰,往往一针见血,逻辑高深莫测。他讨论的观点,都和世俗针锋相对。他的观点表达出来,很少有人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耿子庸去世了,他的哥哥担心李贽性情超脱,害怕自己的儿子侄儿效仿他,也做出抛妻弃子的事来,于是屡次劝告李贽。李贽于是到麻城龙潭湖上,和无念和尚、周友山、丘坦之、杨定见聚会,关了门,上了锁,天天读书谈天。有一天讨厌头皮痒,懒得天天洗头梳头,就剃了光头,就剩下了两鬓和胡子。李先生气宇轩昂,行为诡异,官场人物往往敬佩他的才能,而害怕他的文笔,开始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告发李先生,麻城地方长官赶走了李先生。
不久,李先生还是回到麻城。当时又有坏人捕风捉影,到县政府诬陷李先生,地方长官又错误相信,而赶走了李先生,烧了李先生的芝佛院。于是被削职回乡的御史马经纶恭敬地把李先生接到河北通州。又恰逢当局正在打击异端邪说,于是就被检举并上奏到朝廷判处他的罪行,朝廷就派锦衣卫快马逮捕李先生。
刚到通州,李先生病了,在病中又校订了自己的著作《易因》,起名为《九正易因》。他常常说:“我写完《九正易因》,就是死了也痛快了。”《易因》写好了,先生病重了。这时候,锦衣卫上门了,宿舍里面一片慌乱,李先生问马先生:“怎么回事?”马先生说:“锦衣卫的人来了”李先生强撑病体站了起来,走了几步,大声喊:“不要慌!他们来是抓我的。给我拿一块门板来!”于是睡在门板上,大喊:“快走!我是罪人,不宜久留。”马先生愿意一起投案。李先生说:“被贬谪的官员不准进北京城,这是朝廷规定。而且您还有老父亲在。”马先生说:“朝廷认为先生是妖人,我是藏着妖人的人,要死我们一块儿死,决不让先生一个人进京受审,而我留在通州。”马先生终于一同进京。到了通州城外,京城里阻止马经纶进京的文书纷纷而至,家里的仆人几十人,以马老爷子的名义,哭着求马先生留下来。马先生不听,还是和李先生一起去坐牢。第二天,锦衣卫都督开始审讯李先生。看守人员扶着进门,李先生只能躺在台阶上。锦衣卫都督问:“你为什么乱写文章?”李先生说:“我写了很多文章,都在那里,对于教化是有益无害。”都督嘲笑他顽固不化。案子审完了,也没有什么实质罪行,大致结果就是阻止回泉州原籍。时间长了,判决结果还不下来,李先生在牢房里读书写字,和平时一样。一天,他喊看守人员来给他理发。看守人员离开了,李先生就拿着剃刀割自己的喉管,气息奄奄拖了两天才断气。看守员问:“和尚,你疼不疼啊?”李先生用手指在他手上写:“不痛。”看守员又问:“和尚,为什么自杀啊?”李先生写到:“七十老翁何所求!”于是断了气。当时马先生因为案情缓和,回通州拜见父亲,此时得知消息,非常悲痛,说:“我没有照顾好李先生,竟然受到这样的灾祸。痛苦啊!”于是把李先生的遗体运到通州,为他大修坟墓,还造了一座寺庙。

李温陵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3088.html

袁中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827.html

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

作者袁中道资料

袁中道

袁中道的诗词全集_袁中道的诗集大全,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属湖北省)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 查看详情>>

袁中道古诗词作品: 《读子瞻集书呈中郎》 《园居·潦草支尘事》 《夜泉·山白鸟忽鸣》 《初秋·微凉宿阴林》 《感怀诗·昔时旧酒人》 《长安道上醉归》 《蒋墅晚发》 《咏怀·大运无终尽》 《海淀李戚畹园·烟云才见已颠狂》 《由芜湖入新安道上

《李温陵传》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