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琮公注释译文
注释
1。琮公:即诗正文中的山僧,身份不详。
2。吏案:官方案卷,即官府的案犊公文之类。
3。出处:出指出仕。处,指隐居山林。殊致:意致不同。
4。喧:指自己的官宦生涯。静:指山僧的清静生活。两皆禅:两者皆可悟禅。皆,《全唐诗》校:“一作依。”
5。华池:本指仙池,此借指官府生活。
6。高斋:高雅的书斋。
7。此道:指佛家之道。无得:无所得。佛教指悟诸法皆空之理,心中无所执著。
8。忘筌:即得鱼忘筌,典出《庄子·外物》,得意忘言之意。
白话译文
山僧琮公相访之时,我正忙于官府的案犊公文。
出仕看上去似意致不同,俗事缠身,但山僧的闲悠清净与我的官宦生涯,其实两者皆可悟禅。
不论是春季的末时的官府宴会,或是清静的夜晚宿于高雅的书斋。
佛家之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怎么会有得意忘言之事?
所以接下来的两句就加以解释:“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看似山僧的生活是非常闲悠清净,与禅相近,而诗人却是公务繁忙,俗事缠身,于道有隔了。但大道遍一切处,禅也没有任何固定的外在形式,所以若心悟实相,则头头处处,无非般若妙禅。若执着闲悠清净,则已相隔万重山了。诗人深得个中三昧,故云“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到此地步,当是一切自在,则颈联“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皆是禅心流露,道妙无穷。白居易《中隐》诗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其中的感情正是可以沟通的。诗人的生活内容则在此二句作了明确的交代,此处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禅宗话头有联系。据《五灯会元》卷三:“源律禅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韦应物的诗可以说为这种“平常心”作了形象的注脚。
尾联“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则更是横扫虚空,直指归处。人常以得鱼忘筌来表示不可执着于得道的方便法门,以指为月。但此处诗人更进一层表明此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自然也就谈不上忘筌不忘筌的。筌非道外物,不能以之得道;若有筌可忘,则道不及筌也,那道也就不是道了。所以不执指为月,是一层,此一不执,即“忘筌”,则不可再次粘缚,也当尽去之。只这个“尽去”也是多余。
全诗综合来说,在诗人看来,出处对人生来说是喧静,而从禅的意义上是一致的,均是通禅的途径;禅的境界是无得。它完全不同于庄子的忘筌,而是终无挂碍。从上面两点看这显然是禅门的立场。韦应物在此不仅与琮公取得一致,自己的困惑也在陈述中圆融了。
1。琮公:即诗正文中的山僧,身份不详。
2。吏案:官方案卷,即官府的案犊公文之类。
3。出处:出指出仕。处,指隐居山林。殊致:意致不同。
4。喧:指自己的官宦生涯。静:指山僧的清静生活。两皆禅:两者皆可悟禅。皆,《全唐诗》校:“一作依。”
5。华池:本指仙池,此借指官府生活。
6。高斋:高雅的书斋。
7。此道:指佛家之道。无得:无所得。佛教指悟诸法皆空之理,心中无所执著。
8。忘筌:即得鱼忘筌,典出《庄子·外物》,得意忘言之意。
白话译文
山僧琮公相访之时,我正忙于官府的案犊公文。
出仕看上去似意致不同,俗事缠身,但山僧的闲悠清净与我的官宦生涯,其实两者皆可悟禅。
不论是春季的末时的官府宴会,或是清静的夜晚宿于高雅的书斋。
佛家之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怎么会有得意忘言之事?
赠琮公: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5707.html
韦应物: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9.html
首联“山僧一相访,吏案正盈前”,写琮公来官邸看望自己,而自己正忙于公务,吏案盈前。开篇即制造了强烈的不协调,是欲扬反抑。所以接下来的两句就加以解释:“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看似山僧的生活是非常闲悠清净,与禅相近,而诗人却是公务繁忙,俗事缠身,于道有隔了。但大道遍一切处,禅也没有任何固定的外在形式,所以若心悟实相,则头头处处,无非般若妙禅。若执着闲悠清净,则已相隔万重山了。诗人深得个中三昧,故云“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到此地步,当是一切自在,则颈联“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皆是禅心流露,道妙无穷。白居易《中隐》诗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其中的感情正是可以沟通的。诗人的生活内容则在此二句作了明确的交代,此处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禅宗话头有联系。据《五灯会元》卷三:“源律禅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韦应物的诗可以说为这种“平常心”作了形象的注脚。
尾联“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则更是横扫虚空,直指归处。人常以得鱼忘筌来表示不可执着于得道的方便法门,以指为月。但此处诗人更进一层表明此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自然也就谈不上忘筌不忘筌的。筌非道外物,不能以之得道;若有筌可忘,则道不及筌也,那道也就不是道了。所以不执指为月,是一层,此一不执,即“忘筌”,则不可再次粘缚,也当尽去之。只这个“尽去”也是多余。
全诗综合来说,在诗人看来,出处对人生来说是喧静,而从禅的意义上是一致的,均是通禅的途径;禅的境界是无得。它完全不同于庄子的忘筌,而是终无挂碍。从上面两点看这显然是禅门的立场。韦应物在此不仅与琮公取得一致,自己的困惑也在陈述中圆融了。
作者韦应物资料
古诗《赠琮公》的名句翻译赏析
- 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 - - 韦应物 - - 《赠琮公》
- 山僧一相访,吏案正盈前。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 - 韦应物 - - 《赠琮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