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注释译文
⑴《艺文类聚》:《罗浮山记》曰:罗浮者,盖总称。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增城、博罗二县之境。旧说罗浮高三千丈,有七十二石室,七十二长溪,神明神禽,玉树朱草。
⑵《通典》:桂州临桂县有离水,一名桂江,水源多桂,不生杂树。《汉书》:南有五岭之戍。颜师古注:西自衡山之南,东穷于海,一山之限耳。而别标名,则有五焉。裴氏《广州记》曰:“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是为五岭。邓德明《南康记》曰:大庾岭一也,桂阳骑田岭二也,九真都庞岭三也,临贺萌渚岭四也,始安趁成岭五也。戴凯之《竹谱》:五岭之说,互有异同,余往交州,行路所见,兼访旧老,考诸古志,则今南康、始安、临贺,为北岭;临漳、宁浦为南岭。五都界内各有一岭,似隔南北之水,俱通南越之地。南康、临贺、始安三郡,通广州;宁浦、临漳二郡,在广州西南,通交州。或赵佗所通,或马援所并,厥迹在焉,故陆机谓“伐鼓五岭表”,道九真也。徐广《杂记》以剡、松、阳、建安、康乐为五岭,其谬远矣。俞益期与韩康伯,以晋兴所统南移、大营、九冈,为五岭之数,又其谬也。
⑶《初学记》:南岳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钧物,故名衡山。下踞高官,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故号南岳。周旋数百里,高四千一十丈。东南临湘川,自湘川至长沙七百里,九向九背,然后不见。《元和郡县志》:九疑山,在道州延唐县东南一百里,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
⑷杨齐贤曰:唐安西大都护府初治西州,后徙治高昌故地,又徙治龟兹,而故府复为西州交河郡。按文义,安西字疑讹,指为陇右道安西大都护府者,恐未是。
⑸陶潜《祭从弟文》:“流浪无成,惧负素志。”
⑹畴昔,昔日也。江淹诗:“终觌紫芳心。”李善注:“紫芳,紫芝也。”
⑺《尔雅》:“黄发,寿也。”郭璞注:“黄发,发落更生黄者。”邢昺疏:“舍人曰黄发,老人发白更黄也。”曹植诗:“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张铣注:“黄发期,谓寿考也。”
⑻《北山移文》:“诱我松桂,欺我云壑。”
⑼《通典》:嘉州峨眉县有峨眉山。
⑽《列仙传》:陆通者,云楚狂接舆也。好养生,食橐卢、木实及芜菁子,游诸名山,在蜀峨眉山上,世世见之,历数百年仙去。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5242.html
李白: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html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年(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天宝十一载(752年)李云任监察御史。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作者李白资料
古诗《江西送友人之罗浮》的名句翻译赏析
- 中阔道万里,霞月遥相思。如寻楚狂子,琼树有芳枝 - - 李白 - -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 君王纵疏散,云壑借巢夷。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 - - 李白 - -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 素色愁明湖,秋渚晦寒姿。畴昔紫芳意,已过黄发期 - - 李白 - -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 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 - - 李白 - -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