杕杜赏析
开篇以孤立生长的赤棠树起兴,对照流浪者的孤单。赤棠还有繁茂树叶,葱葱郁郁,女主人公却是孤苦无依、毫无慰藉,令人顿生“人不如树”的凄凉感。
接下来“独行踽踽”四字独立成句,音节凝重,显得既厚实又有余韵。它一并交代了事件过程、人物状态和整篇主旨,似简实丰。寥寥四字,描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一位稚嫩清秀但枯瘦赢弱、尘土满身的女子,在一条坑洼曲折的乡间小道上独自行走。此句未加铺叙,但以少驭多,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后,作者笔锋转移,由外到内,着力写流浪女之思:“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径直走过,对自己不闻不问,令人顿感世态炎凉。流浪女不禁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弟,他们才是无可替代的。但如今她举目无亲、孤立无援,其境遇真正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面对此情此景,女子终于承受不住,发出了长长的叹息和怨诉:“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做焉?”
该诗对字词的描写是很有功底的,例如一“嗟”字,有无奈,也有不甘。同时之后复唱四句,连问两声,直贯最末,使情感显得悠长而激越。该诗所写的境遇窘迫、举目无亲的流浪者是一位年轻的未婚女子,这就更加剧了整首诗的悲剧色彩。
这首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稚嫩少女的命运,以点盖面,真切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疾苦生活,向后世展示了一幅真实的古代难民流亡图,给人强烈的震撼。
杕杜: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8022.html
诗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38.html
《国风·唐风·羔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讽刺性的诗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诗从一个为官志得意满人的衣饰和待人的态度写起,讽刺了那些穿着羔羊皮袄豹袖、抛弃故旧的人,突出了官员的傲慢态度和虚伪的高贵下,浅薄的德行。此诗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说:“《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从该诗首句“羔裘豹祛”的描写来看,所写的是当时的一位卿大夫。因为只有当时的卿大夫,才能穿这种镶着豹皮的袖口。卿大夫是西周、春秋时国王和诸侯所分封的臣属,在当时常担任重要官职,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在一般情况下,卿的地位较大夫为高,田邑也较大夫为多,并掌握国政和统兵大权,对属下的各级官员均可随意任免。从这首诗的内容看,那个卿大夫非常恃权傲物,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侮慢故旧,故引起了一位故友的不满,那人便写诗讽刺他。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位妇女责备丈夫或情人的诗,还有人认为是贵族婢妾反抗主人的诗。
作者诗经资料
古诗《杕杜》的名句翻译赏析
- 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 - 诗经 - - 《杕杜》
-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 - - 诗经 - - 《杕杜》
- 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 - 诗经 - - 《杕杜》
-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 - - 诗经 - - 《杕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