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登太行山中言志注释译文
注释
(1)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中宗景龙元年至三年(707—709)任潞州别驾,在潞州住过长达二年半的时间。后又于开元十一年(723)、十二年、二十年三次到潞州。这首诗是李隆基登上皇位后的第二年(开元十一年正月)首次以皇帝身份来潞州,路经太行山时所作。侍驾而来的还有张嘉贞、张说、张九龄、苏廷页、苗晋卿等王公大臣。
(2)清跸度河阳:清晨从河阳县出发。清,清晨。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清跸,清晨出行。河阳,唐县名,在今河南孟县。度河阳,从河阳出发。
(3)凝笳:结滞的吹奏声。凝,结滞。笳,乐器名,这里指皇帝出行时吹奏的音乐。
(4)火龙:侍从们点起的火把,像一条火龙。
(5)明明道:照亮太行山的险峻的路。明,照明。鸟道,指登太行山的险峻之路。
(6)铁骑:指皇帝的卫队。
(7)野老:居住在山野的老百姓。
(8)茅,茅草。
(9)樵人:砍柴的人。
(10)薜:草名,即籁蒿。
(11)宣:帝王的传召,宣传教育。
(12)风,社会风气。
(13)耆艾,老年人。
(14)敦:诚恳,督促劝勉。
(15)俗,习惯、习俗。
(16)耕桑,种地、养蚕。
(17)凉德惭先哲凉:我的本领愧对去世先皇。凉,比喻灰心和失望。德,道德品行,也指本领、本事。惭,惭愧、羞惭。先哲,过世的有经验、有名望的人,这里指作者以前唐王朝的皇帝。
(18)徽猷慕昔皇:羡慕先皇美好的谋划。徵,美好的。猷,计划,谋划。慕,羡慕、敬仰。昔皇,指先皇。
(19)展义:明白道理。展,展示、明白。义,道理。
(20)何以冒垂堂:我凭什么来到这艰险的地方呢?何以,凭什么。冒,冒犯。垂堂,有危险的地方,这里指太行山。
白话翻译
清晨从河阳县出发,在徐缓幽咽的笳声中上太行山。
侍从们点起长长的火把照亮太行山的险峻之路。
白色云雾掩埋状背阳幽深的山谷,红色的云彩映衬着清晨的日光。
山间的泉水里还有作业的冰冻,山上的树木还有未散尽的霜。
居住在山野的老百姓用茅草做房屋,砍柴的人用簌蒿做衣服。
老年人传播好的社会风气,督促劝勉后人种地养蚕的习俗。
我的本领愧对去世先皇,羡慕先皇美好的谋划。
若不是明白了宣抚百姓,伸张正义的道理,我凭什么来到这艰险的地方呢?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150.html
李隆基: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25.html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帝国由极盛转入衰落的执政帝王。他在位的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执政后期,即天宝年间,他荒于声色,疏于朝政,重用杨国忠、李林甫之流的奸佞,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几乎亡国,从此一蹶不振。这首诗显示出他早期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
这是一首排律,它采用四句一转的方式,开头四句描写皇帝出行的威严:仪仗队鸣锣开道,禁卫军神色威严,灯火成龙地行进在羊肠鸟道上,真龙天子端坐大轿之中,“度河阳”、“上太行”。堂堂大唐皇帝为什么不在宫中安享清福,而一大清早便上太行山呢?下面四句则描写太行山的清晨美景:“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野老”四句进一步描写山乡民俗民风:老人们住的是茅草屋,打柴人穿的是麻布粗衣,老辈人传播好的风尚,催促后人以农桑为本,树立淳厚风俗。末四句抒怀言志:立德追先哲,治国仿昔皇;若不是为了宣抚百姓,伸张正义,我何苦到这艰险的大山上来呢?从而回答了开篇时的疑问。这样,起承转合,层层递进,格律严谨,读来朗朗上口,颇有气势。
作者李隆基资料
古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的名句翻译赏析
-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 - 李隆基 - -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 - 李隆基 - -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 - 李隆基 - -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 - 李隆基 - -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