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和陶贫士·夷齐耻周粟》 《谢陈季常惠一揞巾》 《夜卧濯足·长安大雪年》 《饮酒·左手持蟹螯》 《寄馏合刷瓶与子由》 《献寿戏作·终须跨个玉麒麟》 《初入庐山·自昔怀清赏》 《无题·六秩行当启》 《吊李台卿·我初未识君》 《又答毡帐·卧室经旬减带围》
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的相关诗句
-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 - - 苏轼 - - 《》
-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 - 苏轼 - - 《》
-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 - 苏轼 - - 《》
-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 - 苏轼 - - 《》
- 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 - 苏轼 - - 《》
- 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 - 苏轼 - - 《》
-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 - 苏轼 - - 《》
-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 - 苏轼 - - 《》
-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 - 苏轼 - - 《》
-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 - 苏轼 - - 《》
苏轼的名句
-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 苏轼 - - 《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
-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 - 苏轼 - - 《赠王子直秀才》
-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 - - 苏轼 - - 《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 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 - 苏轼 - - 《》
-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 - 苏轼 -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 - 苏轼 - - 《石鼓歌·冬十二月岁辛丑》
-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 - - 苏轼 - - 《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 苏轼 - - 《行香子·过七里濑》
-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 - 苏轼 - -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 - 苏轼 - - 《洞仙歌·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