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黔游日记四
十八日辞自然师下山。一里半,抵山麓。西一里半,有数家在南麓,为永丰庄,皆白云寺中佃户也。由其前西向尖峰峡中去,是为广顺州道;由其前西去南转,是为定番州道;由其前北向逾岭,是为土地关道。先是自然为余策所从,曰:“由广顺、安顺西出普定,其道近,而两顺之间,广顺知州柏兆福,欲归临清。安顺土知州,近为总府禁狱中。苗蛮伏莽可虑。不若西北由东基出平坝抵普安,多行四十里,而地僻苗驯,可免意外。”余思由两顺亦须三日行,走平坝路迂而行多,亦三日可达普安,遂不西行而北逾岭,其岭即白云山之西垂也。共一里,越其北,有坞东北向;东南界即白云后龙潭之后,西北界即南岭所环,转北而东,属于龙潭东峰之下者;其中平坞一壑,南北长二里,水亦中洼下坠,两旁多犁为田,是名八垒。北竟坞中,乃北逾石岭。共半里下,北度独木桥,有坞自东北向西南,是为干沟,横渡之。北上半里,是为土地关。下关半里,凿石坎停细流一盂,曰“一碗水”,行者以口就而啜之。又西向一里半,出峡;由其北循山东北转,为水车坝道。
由其西截坞直行,一里半,有村在北山下,是为谷精。
从村西转,又截坞而下,一里,转入山峡,有溪自西南而北,即从北峡转而东去,是水车坝之上流也;其流自广顺州东北老龙南谷来者。渡之,又西越山坡,旋下,溯西来小流入;其流东注南来大溪,即同之直向东去。
路溯溪南,山峡逼仄,时攀石上下,二里余,乃西渡此水。从其北西向又半里,其北削崖高穹,有洞上缀,其门南向,遂从其下西逾坳。坳间石骨棱厉。逼属南山,回视前溪在其下,不知从何而出,当亦透穴之流也。先是自然谓余,此间如马铃堡诸水,多从山穴出,即水车坝水亦流自穴中者,不知即指此水,抑谓南来大溪也。逾坳西稍下,约一里,有路交为“十”字:其南北皆从山岭上下,有石蹬逶迤悠长而曲折,乃广顺达贵省道也;其东西即逾坳而西下峡中者。从峡西下半里,又闻水声潺潺,有水深自坑底东注坳下,信乎即坳东透穴之水矣。溯之,山坞复开,有村在西山下,是为东基下寨。从其前转而东北,则下寨山之北突也。循之一里,又西北转,则西界山纯削为石,而东界则土脊迤逦yílì曲折连绵。
又北二里,有村当北冈之上,是为东基上寨。寨中悬小支尽处,皆瓦房鳞次,非他苗寨所及。
由寨西北向半里,有泉飞流注腋间,中寨东而出,寨当其中。
小支左右,皆祟冈峻峡。寨后复环一坞,良畴层倚焉,皆此泉之所润,而透于东坳之下者也。蜿蜒上跻者一里,从岭上复北逾顶者半里,下至坞中。望北峰夹立甚高,其下有坞自西北来者,即上寨后注腋之水,从水车坝而南去者也;其下有坞向东北坠音,即坞中东分之水,从华仡佬桥而北出者也。
其坞甚平,中犁为田。从田塍北上,又东北升岭,半里,逾峰头而饭。于是北望遥山,开伏数里外,石峰屏列,俱不能与此山并峻矣。
北下甚坦,半里,路分两岐:一从东北行者,从黄泥堡、天生桥而达省;一从西北行者,为野鸭塘出平坝道。遂从西北下山,一里,抵山下。沿坡陀西行,渐有小水,俱从东北去。二里,复溯水入峡,一里,复陟岭而上,又二里,遂西过野鸭塘。有堡数十家在南山下,其前有塘潴水,直逼北山,然东西皆高,不知从何而泄。即所谓野鸭塘是也。绕堡前西南行半里,望西北山崖间有洞高穹,其前陇复有洞伏于下,乃呼担夫少停行李路隅,余独从西岭横陟之。半里,遂陟下洞之上。陇不甚高,然四面皆悬削不可下。复稍西,下山麓东向行,遂得下洞。洞门南向,门中稍洼;其左透崖东出,另辟一门,门东北向,其后旋壑下陷,四面宽圆,虽洼而不暗。
既上,遂透东门而出。
稍下,从峡中四陟上洞。
洞门东向,前有垒石为垣,后亦中洼而下,然不甚深,其上悬崖虽高,中扃之玲珑,乳柱之夭矫,反不若下洞也。
既出,复从峡中下,转前陇之嘴而西,又经下洞前,则前麓皆水草沮洳jūrù低湿之地,东与野(鸭)塘相连,而此即其上流也。
忽闻水声潺潺,自下洞前石根透出,历沮洳之坞,而东潴于野(鸭)塘者也。又从西岭下半里,仍抵路隅,呼担与顾奴,遂西缘山坳行。西望三峰攒列,外又有峰绕之,心以为异。
又西四里,有寨在南山下,又绕其前,循之左转。
西南半里,又逾一坳,于是西行峡中。其峡南北两界,排闼冲开门户而前。北即所望三峰攒列者,但在其内,下望反不可见;南则有崖高削,上有一石倒垂,石色独白,而状如羊,是为羊吊崖。逾坳至此,又一里矣。其北崖中断,忽露顶上之峰。盘穹矗竖意即回环高峻又挺拔陡峭,是为唐帽山;盖即前望三峰,至是又转形变象耳。按志,唐帽在省城南八十里,天生桥在金筑司北三十里。今天生桥在唐帽东北三十里,是天生桥去省反近,而唐帽反远,不知当时何以分界也?自然言建文君先驻唐帽,后驻白云;志言其处可以避兵,亦幽閟之区矣。
又西一里余,有峡南向下,是为猪槽堡。路直西逾小脊而下,三里,则坞开南北,路交“十”字于中,乃横截之,渡一小水。半里,有堡在西山上,曰柳家堡。又北半里,又有堡在北陇上。于是循其右,复西上岭。一里,将及岭坳,有泉淙淙自土穴出,其色乳白,浑而不清。
逾岭下,共二里,复坞开南北,仍横截之。
有涧在坞中,其水甚小,潴而不流,似亦北去者。又西一里,复上岭。其岭南北石峰骈夹,中通一坳,甚逼。一里,越坳而西,见西壑中堰水满坡,始以为东出,而实不流之波也。循之又西一里,则大坞扩然西去,陂堰横障而北。又北循之,有村在北山之嘴,曰狗场堡,乃汤吏部之佃苗也。村西平畴一坞,为膏腴之壤。欲投之宿,村人弗纳,曰:“西去二里有村,亦汤氏佃丁,其中可宿。”乃复西循平畴北陇行。
一里余,有石峰界平坞中,削骨擎空,亦独秀之峭而险者。透北峡而西,又半里,复得一村,入叩之,其人闭户遁去。又西得一堡,强入其中,茅茨茅草盖的屋陋甚,而卧处与猪畜同秽。盖此地皆苗熟者,虽为佃丁,而习甚鄙,令人反忆土蛮竹栏为上乘耳。
十九日昧爽,促苗起作饭。忽担人亦呼之,余心以为异,谓从来懒不肯起,今何以人呼亦呼也?
盖此人名王贵,为靖州太阳坪人。先自三里抵蓝涧,彼同数人自后尾至,告曰:“余侪我辈欲往庆远,苦此路不通,迂路又太远,闻参府以兵送行,故特来附带。”余纳而怜之,途中即以供应共给之。及抵庆远,彼已去。及游南山,复遇之,遂日日来候余,愿随往滇中。余思自庆抵南丹,有夫可送,至贵州界,恐无负担,欲纳其一人。因与之约曰:“余此地尚无所用汝,然既随余,亦每日予工价一分。若遇负担处,每日与工价三分半。”彼欲以二人从。后闻其侪在南山洞中,以絮塞牧牛童子口,余心疑之。而王贵来言,诱童子非伊,乃同行者,彼已另居于庆。
已请独从。
后至麻哈,遂渐傲慢,以凳伤予足。
及抵贵州,见余欲另觅夫,复作悔过状,甚堪怜,余复用之。
至是早起,复不见,观余所藏路费,亦竟窃之去矣。自余行蛮洞中,以数金藏盐筒中,不意日久为彼所窥,乃不失于蛮烟虺毒虺音huǐ原意为毒蛇。
此处引申指此地人心之歹毒之区,而失之就坦遵途之日,徒有怅怅而已。
既明,担夫窃资已去,无可奈何。求苗子送出平坝,不及三十里,索价甚贵,已而竟遁dùn逃去不肯出,盖苗习素不送客。予求之他苗,其人曰:“彼好意宿汝,奈何以担累之?
须自负去。
二三里抵九家堡,即有送者。“遍求之,其语皆然。
余无可奈何,饭而束担,与顾仆共抬而前行。由狗场西苗堡截坞堰南过,一里,逾岭西下,又过一苗堡,益转而南,又逾一岭。半里,乃由岭头从岐路北向入坞,路小山寂。一里,乃西向下。半里,有溪汪然自南而北,始为脊北第一流,乃北合洛阳桥下水,东经威清而下乌江者。溪上旧有石桥,已圮;其东半涉水而渡;其西半是为九家堡,乃苗之熟者也。
至是已近午矣,始雇得一夫,担而行。复西北上陇,六里,有村在西山下,曰二家堡。从其东盘山嘴而北,北界山远辟旷然,直东遥见高峰在四十里外者,即志所云马鞍山,威清之山也。路复循南山之北,西向入峡。二里出峡,有村在南山下,曰江清。其处山坞大开,平畴中拓,东有石峰离立,即与南山夹而为所从之峡者出。
由村东北向抵二石峰下。其峰兀突,南面削崖回裂而无深洞;西面有洞在峰半,其门西向。亟令苗子停担峰下。余先探其南面,无岩可入,惟西南峰下细流汩汩,向麓下窍中出,遂从其上跻入洞,洞顶甚平,间有乳柱下垂,若帷带飘摇。其内分为三层。外层即洞门之前,旷若堂皇,中有圆石,如堆旋而成者。四五丈之内,即陷空而下。其下亦平整圆拓,深约丈五,而大倍之。从其上下瞰,亦颇光明,盖洞门之光,既从上倒下,而其底北裂成隙,亦透明于外,似可挨入而未及也。
是为下层。
下层之东,其上复深入成洞,与外层对,第为下陷所隔,不能竟达。
由外层南壁攀崖而上,东透入腋,列柱如门,颇觉幽暗,而玲珑嵌空,诡态百出。披窍北下,遂达中层,则外层之光,仍中射而入。其内千柱缤纷,万窍灵幻,左入甚深,而窈窕莫穷,前临下层,如在楼阁,亦贵竹中所仅见者。方攀陟不能去,而苗夫在下呼促不己,乃出洞而下。从洞前北行,升陟塍陇二里,有大溪自西而东,溯之西行。
有桥十余巩横跨其上,是为洛阳桥,乃新构而成者。
桥下流甚大,自安顺州北流至此,曲而东注威清,又北合陆广,志所谓的澄河是矣。
度桥北,又溯流而西,抵水之北来东折处,遂从岐北向溯小溪行。始由溪东,已涉堰由溪西,已复西北逾冈,五里,抵铜鼓山。其处山坞南辟,北界石峰耸立,皆有洞,或高或下,随峰而出。西界则遥山自北而南,蜿蜒如屏,连裂三洞,其门皆东向,而南偏者最高敞。其前有数十家当其下,即钢鼓寨也,是洞名铜鼓洞。
按志,铜鼓山在威清西四十五里,以方隅道里计之,似即此山;然其地去平坝仅五里,不平坝而威清,何也?其洞高悬峻裂,内入不甚深,而前多突耸之石,环牖即窗户分门,反觉窈窕。其右重壁之上,圆穴一规,北向高穹。攀崖登之,其中上盘空顶,下坠深阱,土人架木铺竹为垫,俨然层阁。
顶东另透明窗,阱内复有穴自下层出入,土人置扉穴前,晚则驱牛马数十头藏其中。正岩之后,有裂窍西南人,滴沥垂其内不绝,渐转渐隘而暗,似向无入者,乃出。时有一老者,侯余洞前。余欲并探北偏中洞,老者曰:“北洞浅,不足观。
有南洞在高崖上,且大路所由,可一登之。“乃循洞麓西转,不数十步,则峰南果有洞出崖端,其门南向,其下依崖而居者,犹环之为庐。乃从庐后跻级上。洞门悬嵌弥高,前垒石为垣,若难堞形,内深五丈余,而无悬突之石,扩然高朗。其后洼陷而下者一二丈,然俱面阳而燥,土人置廪米仓盈其间,其左腋裂窍北下,渐下渐狭而卑越下越窄越低,土人曰与东洞通,想即垂沥不绝处也,亦以黑暗不暇入。时顾仆与苗子担前行已久,余恐其不之待,遂下山。
循麓西上,半里,逾坳,则顾仆与苗夫犹待于此。其坳当西界蜿蜒屏列之中,脊不甚高,而石骨棱棱,两旁骈峙甚逼。过隘,西下坞中洼,其西复有坳环属,盖南北夹起危峰,而东西又两脊如属垣。洼中有小水,牧者浸牛满其中。度洼半里,又逾脊西下约一里,有岐直下西坞者,通平坝南上之道;循岭北越岭角者,为往平坝道。乃西北上岭者一里,逾岭角而北。又北下者一里,又逾岭西北一里,与大道值相逢。
循大道稍北,遂西度田塍,共半里,逾小桥,入平坝东门。半里,转而南,乃停担肆中。是晚觅得安庄夫,市小鲫佐酒。时方过午,坐肆楼作记。
平坝在东西两山夹间,而城倚西山麓。城不甚雄峻,而中街市人颇集,鱼肉不乏。出西门数里有圣泉,亦时涸时溢,以迂道不及往。
由其西截坞直行,一里半,有村在北山下,是为谷精。
从村西转,又截坞而下,一里,转入山峡,有溪自西南而北,即从北峡转而东去,是水车坝之上流也;其流自广顺州东北老龙南谷来者。渡之,又西越山坡,旋下,溯西来小流入;其流东注南来大溪,即同之直向东去。
路溯溪南,山峡逼仄,时攀石上下,二里余,乃西渡此水。从其北西向又半里,其北削崖高穹,有洞上缀,其门南向,遂从其下西逾坳。坳间石骨棱厉。逼属南山,回视前溪在其下,不知从何而出,当亦透穴之流也。先是自然谓余,此间如马铃堡诸水,多从山穴出,即水车坝水亦流自穴中者,不知即指此水,抑谓南来大溪也。逾坳西稍下,约一里,有路交为“十”字:其南北皆从山岭上下,有石蹬逶迤悠长而曲折,乃广顺达贵省道也;其东西即逾坳而西下峡中者。从峡西下半里,又闻水声潺潺,有水深自坑底东注坳下,信乎即坳东透穴之水矣。溯之,山坞复开,有村在西山下,是为东基下寨。从其前转而东北,则下寨山之北突也。循之一里,又西北转,则西界山纯削为石,而东界则土脊迤逦yílì曲折连绵。
又北二里,有村当北冈之上,是为东基上寨。寨中悬小支尽处,皆瓦房鳞次,非他苗寨所及。
由寨西北向半里,有泉飞流注腋间,中寨东而出,寨当其中。
小支左右,皆祟冈峻峡。寨后复环一坞,良畴层倚焉,皆此泉之所润,而透于东坳之下者也。蜿蜒上跻者一里,从岭上复北逾顶者半里,下至坞中。望北峰夹立甚高,其下有坞自西北来者,即上寨后注腋之水,从水车坝而南去者也;其下有坞向东北坠音,即坞中东分之水,从华仡佬桥而北出者也。
其坞甚平,中犁为田。从田塍北上,又东北升岭,半里,逾峰头而饭。于是北望遥山,开伏数里外,石峰屏列,俱不能与此山并峻矣。
北下甚坦,半里,路分两岐:一从东北行者,从黄泥堡、天生桥而达省;一从西北行者,为野鸭塘出平坝道。遂从西北下山,一里,抵山下。沿坡陀西行,渐有小水,俱从东北去。二里,复溯水入峡,一里,复陟岭而上,又二里,遂西过野鸭塘。有堡数十家在南山下,其前有塘潴水,直逼北山,然东西皆高,不知从何而泄。即所谓野鸭塘是也。绕堡前西南行半里,望西北山崖间有洞高穹,其前陇复有洞伏于下,乃呼担夫少停行李路隅,余独从西岭横陟之。半里,遂陟下洞之上。陇不甚高,然四面皆悬削不可下。复稍西,下山麓东向行,遂得下洞。洞门南向,门中稍洼;其左透崖东出,另辟一门,门东北向,其后旋壑下陷,四面宽圆,虽洼而不暗。
既上,遂透东门而出。
稍下,从峡中四陟上洞。
洞门东向,前有垒石为垣,后亦中洼而下,然不甚深,其上悬崖虽高,中扃之玲珑,乳柱之夭矫,反不若下洞也。
既出,复从峡中下,转前陇之嘴而西,又经下洞前,则前麓皆水草沮洳jūrù低湿之地,东与野(鸭)塘相连,而此即其上流也。
忽闻水声潺潺,自下洞前石根透出,历沮洳之坞,而东潴于野(鸭)塘者也。又从西岭下半里,仍抵路隅,呼担与顾奴,遂西缘山坳行。西望三峰攒列,外又有峰绕之,心以为异。
又西四里,有寨在南山下,又绕其前,循之左转。
西南半里,又逾一坳,于是西行峡中。其峡南北两界,排闼冲开门户而前。北即所望三峰攒列者,但在其内,下望反不可见;南则有崖高削,上有一石倒垂,石色独白,而状如羊,是为羊吊崖。逾坳至此,又一里矣。其北崖中断,忽露顶上之峰。盘穹矗竖意即回环高峻又挺拔陡峭,是为唐帽山;盖即前望三峰,至是又转形变象耳。按志,唐帽在省城南八十里,天生桥在金筑司北三十里。今天生桥在唐帽东北三十里,是天生桥去省反近,而唐帽反远,不知当时何以分界也?自然言建文君先驻唐帽,后驻白云;志言其处可以避兵,亦幽閟之区矣。
又西一里余,有峡南向下,是为猪槽堡。路直西逾小脊而下,三里,则坞开南北,路交“十”字于中,乃横截之,渡一小水。半里,有堡在西山上,曰柳家堡。又北半里,又有堡在北陇上。于是循其右,复西上岭。一里,将及岭坳,有泉淙淙自土穴出,其色乳白,浑而不清。
逾岭下,共二里,复坞开南北,仍横截之。
有涧在坞中,其水甚小,潴而不流,似亦北去者。又西一里,复上岭。其岭南北石峰骈夹,中通一坳,甚逼。一里,越坳而西,见西壑中堰水满坡,始以为东出,而实不流之波也。循之又西一里,则大坞扩然西去,陂堰横障而北。又北循之,有村在北山之嘴,曰狗场堡,乃汤吏部之佃苗也。村西平畴一坞,为膏腴之壤。欲投之宿,村人弗纳,曰:“西去二里有村,亦汤氏佃丁,其中可宿。”乃复西循平畴北陇行。
一里余,有石峰界平坞中,削骨擎空,亦独秀之峭而险者。透北峡而西,又半里,复得一村,入叩之,其人闭户遁去。又西得一堡,强入其中,茅茨茅草盖的屋陋甚,而卧处与猪畜同秽。盖此地皆苗熟者,虽为佃丁,而习甚鄙,令人反忆土蛮竹栏为上乘耳。
十九日昧爽,促苗起作饭。忽担人亦呼之,余心以为异,谓从来懒不肯起,今何以人呼亦呼也?
盖此人名王贵,为靖州太阳坪人。先自三里抵蓝涧,彼同数人自后尾至,告曰:“余侪我辈欲往庆远,苦此路不通,迂路又太远,闻参府以兵送行,故特来附带。”余纳而怜之,途中即以供应共给之。及抵庆远,彼已去。及游南山,复遇之,遂日日来候余,愿随往滇中。余思自庆抵南丹,有夫可送,至贵州界,恐无负担,欲纳其一人。因与之约曰:“余此地尚无所用汝,然既随余,亦每日予工价一分。若遇负担处,每日与工价三分半。”彼欲以二人从。后闻其侪在南山洞中,以絮塞牧牛童子口,余心疑之。而王贵来言,诱童子非伊,乃同行者,彼已另居于庆。
已请独从。
后至麻哈,遂渐傲慢,以凳伤予足。
及抵贵州,见余欲另觅夫,复作悔过状,甚堪怜,余复用之。
至是早起,复不见,观余所藏路费,亦竟窃之去矣。自余行蛮洞中,以数金藏盐筒中,不意日久为彼所窥,乃不失于蛮烟虺毒虺音huǐ原意为毒蛇。
此处引申指此地人心之歹毒之区,而失之就坦遵途之日,徒有怅怅而已。
既明,担夫窃资已去,无可奈何。求苗子送出平坝,不及三十里,索价甚贵,已而竟遁dùn逃去不肯出,盖苗习素不送客。予求之他苗,其人曰:“彼好意宿汝,奈何以担累之?
须自负去。
二三里抵九家堡,即有送者。“遍求之,其语皆然。
余无可奈何,饭而束担,与顾仆共抬而前行。由狗场西苗堡截坞堰南过,一里,逾岭西下,又过一苗堡,益转而南,又逾一岭。半里,乃由岭头从岐路北向入坞,路小山寂。一里,乃西向下。半里,有溪汪然自南而北,始为脊北第一流,乃北合洛阳桥下水,东经威清而下乌江者。溪上旧有石桥,已圮;其东半涉水而渡;其西半是为九家堡,乃苗之熟者也。
至是已近午矣,始雇得一夫,担而行。复西北上陇,六里,有村在西山下,曰二家堡。从其东盘山嘴而北,北界山远辟旷然,直东遥见高峰在四十里外者,即志所云马鞍山,威清之山也。路复循南山之北,西向入峡。二里出峡,有村在南山下,曰江清。其处山坞大开,平畴中拓,东有石峰离立,即与南山夹而为所从之峡者出。
由村东北向抵二石峰下。其峰兀突,南面削崖回裂而无深洞;西面有洞在峰半,其门西向。亟令苗子停担峰下。余先探其南面,无岩可入,惟西南峰下细流汩汩,向麓下窍中出,遂从其上跻入洞,洞顶甚平,间有乳柱下垂,若帷带飘摇。其内分为三层。外层即洞门之前,旷若堂皇,中有圆石,如堆旋而成者。四五丈之内,即陷空而下。其下亦平整圆拓,深约丈五,而大倍之。从其上下瞰,亦颇光明,盖洞门之光,既从上倒下,而其底北裂成隙,亦透明于外,似可挨入而未及也。
是为下层。
下层之东,其上复深入成洞,与外层对,第为下陷所隔,不能竟达。
由外层南壁攀崖而上,东透入腋,列柱如门,颇觉幽暗,而玲珑嵌空,诡态百出。披窍北下,遂达中层,则外层之光,仍中射而入。其内千柱缤纷,万窍灵幻,左入甚深,而窈窕莫穷,前临下层,如在楼阁,亦贵竹中所仅见者。方攀陟不能去,而苗夫在下呼促不己,乃出洞而下。从洞前北行,升陟塍陇二里,有大溪自西而东,溯之西行。
有桥十余巩横跨其上,是为洛阳桥,乃新构而成者。
桥下流甚大,自安顺州北流至此,曲而东注威清,又北合陆广,志所谓的澄河是矣。
度桥北,又溯流而西,抵水之北来东折处,遂从岐北向溯小溪行。始由溪东,已涉堰由溪西,已复西北逾冈,五里,抵铜鼓山。其处山坞南辟,北界石峰耸立,皆有洞,或高或下,随峰而出。西界则遥山自北而南,蜿蜒如屏,连裂三洞,其门皆东向,而南偏者最高敞。其前有数十家当其下,即钢鼓寨也,是洞名铜鼓洞。
按志,铜鼓山在威清西四十五里,以方隅道里计之,似即此山;然其地去平坝仅五里,不平坝而威清,何也?其洞高悬峻裂,内入不甚深,而前多突耸之石,环牖即窗户分门,反觉窈窕。其右重壁之上,圆穴一规,北向高穹。攀崖登之,其中上盘空顶,下坠深阱,土人架木铺竹为垫,俨然层阁。
顶东另透明窗,阱内复有穴自下层出入,土人置扉穴前,晚则驱牛马数十头藏其中。正岩之后,有裂窍西南人,滴沥垂其内不绝,渐转渐隘而暗,似向无入者,乃出。时有一老者,侯余洞前。余欲并探北偏中洞,老者曰:“北洞浅,不足观。
有南洞在高崖上,且大路所由,可一登之。“乃循洞麓西转,不数十步,则峰南果有洞出崖端,其门南向,其下依崖而居者,犹环之为庐。乃从庐后跻级上。洞门悬嵌弥高,前垒石为垣,若难堞形,内深五丈余,而无悬突之石,扩然高朗。其后洼陷而下者一二丈,然俱面阳而燥,土人置廪米仓盈其间,其左腋裂窍北下,渐下渐狭而卑越下越窄越低,土人曰与东洞通,想即垂沥不绝处也,亦以黑暗不暇入。时顾仆与苗子担前行已久,余恐其不之待,遂下山。
循麓西上,半里,逾坳,则顾仆与苗夫犹待于此。其坳当西界蜿蜒屏列之中,脊不甚高,而石骨棱棱,两旁骈峙甚逼。过隘,西下坞中洼,其西复有坳环属,盖南北夹起危峰,而东西又两脊如属垣。洼中有小水,牧者浸牛满其中。度洼半里,又逾脊西下约一里,有岐直下西坞者,通平坝南上之道;循岭北越岭角者,为往平坝道。乃西北上岭者一里,逾岭角而北。又北下者一里,又逾岭西北一里,与大道值相逢。
循大道稍北,遂西度田塍,共半里,逾小桥,入平坝东门。半里,转而南,乃停担肆中。是晚觅得安庄夫,市小鲫佐酒。时方过午,坐肆楼作记。
平坝在东西两山夹间,而城倚西山麓。城不甚雄峻,而中街市人颇集,鱼肉不乏。出西门数里有圣泉,亦时涸时溢,以迂道不及往。
上一篇:黔游日记五
下一篇:黔游日记三
黔游日记四相关文章
- 《溯江纪源 / 江源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江、河(指长江、黄河)为南北二经流主要河流,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
- 《法王缘起》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吐蕃bō国有法王、人王。人王即领主主兵革,初有四,今并一。法王喇嘛......
- 《丽江纪略》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丽江名山牯冈、辇果,俱与腊罗相近。东北界。胡股、必烈,俱丽江北界......
- 《鸡山志略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诸寺原始俱以年次为先后。接待寺嘉靖间,天心和尚跪华首门,遥礼初祖......
- 《鸡山志略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灵异十则放光老僧香金鸡泉收蛇穴石门复开土主报钟经声应耳然身雷......
- 《鸡山志目》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一卷真形统汇此山之纲领也。山名山脉山形山界开辟鼎盛二卷名胜分......
- 《滇游日记四十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十日晨起,问沈翁,犹未归。兰宗具饭,更作饼食。余取纸为狮林四奇诗......
- 《滇游日记四十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己卯(公元1639年)八月二十三日雨浃日jiá整天,憩悉檀。二十四日复雨......
- 《滇游日记四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八日从冷泉庵晨起,令顾仆同妙乐觅驼骑,期以明日行。余亟饭,出北门......
- 《滇游日记四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二日饭于龙泉。命顾仆入城觅夫,而于殿后静室访讲师。既见,始知其......
- 《滇游日记四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六日晨起而饭。其夫至,付钱整担而行;以一饭包加其上,辄弃之去,遂不......
- 《滇游日记四十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己卯(公元1639年)八月初一日余自小腊彝东下山。腊彝者,即石甸北松子山北......
- 《近腾诸彝说略》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腾越密迩近诸彝,实滇西藩屏。而滇境大势,北近吐蕃,南皆彝缅,郡邑所置......
- 《永昌志略》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汉永昌郡,元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总管置司治于永昌,后改为宣慰使司......
- 《滇游日记四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四日从蛮边饭而行。仍从旧路东南一里,宜东下,误循大路倚西山南行......
- 《滇游日记三十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十日晨起,霁色可挹。遂由阁东竹坞,绕石崖之左,登其上。其崖高五六......
- 《滇游日记三十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己卯(公元1639年)七月初一至初三日抄书麓馆,亦无竟日之晴。先是俞禹锡有......
- 《滇游日记三十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五、初六两日憩会真楼。初七日闪知愿来顾,谢余往叩灵几,礼也。知......
- 《滇游日记三十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五日晓霁。崔君来候余餐,与之同入市,买琥珀绿虫。又有顾生者,崔......
- 《滇游日记三十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八日大雨,不成行,坐李君家作田署州《期政四谣》,以李君命也。初九......
- 《滇游日记三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己卯(公元1639年)五月初一日平明起,店主人言:“自往尖山后,参府吴公......
- 《滇游日记三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仍取木胆肩负之。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
- 《滇游日记三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二日晨起,宿雾净尽,宝藏先以点饷余,与余周历峰前。凭临而南为南......
- 《滇游日记三十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四日早雨。命顾仆觅潘秀才家,投吴方生书。上午雨止,潘来顾。下午......
- 《滇游日记三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己卯(公元1639年)四月初十日闪知愿早令徐使来问夫,而昨所定者竟不至。徐......
- 《滇游日记二十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六日鸡再鸣鸡叫第二遍,具饭。平明,随江西岸行。四里余,南至岔路......
- 《滇游日记二十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日晨起候夫,余以其欲壑无厌即贪欲太大,永不满足,另觅寺僧为负。......
- 《滇游日记二十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二日觉宗具骑挈餐,候何君同为清碧溪游。出寺即南向行,三里,过小纸......
- 《滇游日记二十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十日雨止而余寒犹在,四山雪色照人。迨饭而担夫逸去暗中走掉,刘君......
- 《滇游日记二十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己卯(公元1639年)三月初一日何长君以骑至文庙前,再馈赠送餐为包,乃出南门......
- 《滇游日记二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六日平明,炊饭而行,遵南街出,七里至罗尤邑。余以为将滨湖而行,而大......
- 《滇游日记二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三日早饭,平明抵北门。从门外循旧城而西,一里,转而南。半里,其南则......
- 《滇游日记二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十日晨餐后,大把事复来候往木家院。通事具骑,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
- 《滇游日记二十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己卯(公元1639年)二月初一日木公命大把事以家集黑香白镪qiǎng白银十两来馈......
- 《滇游日记二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二日晨餐后,弘辨具骑候行,余力辞之。遂同通事就道,以一人担轻装......
- 《滇游日记十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一日饭后,觉左足拇指不良,为皮鞋所窘也。而复吾亦订余莫出,姑停憩......
- 《滇游日记十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五日暂憩悉檀寺。莘野乃翁沈君,具柬邀余同悉檀诸禅侣,以初六日供......
- 《滇游日记十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己卯(公元1639年)正月初一日在鸡山狮子林莘野静室。是早天气澄澈,旭日当......
- 《滇游日记十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七日(有缺文)余见前路渐翳,而支间有迹,可蹑石而上,遂北上攀陟之。......
- 《滇游日记十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日饭而行,犹寒甚而天复霁。由西门北向循西山行,五里,抵一村,其北......
- 《滇游日记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十日早寒甚。出北门,半里,经南门,转而西南上坡。一里,有桥跨溪上,曰......
- 《滇游日记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戊寅(公元1638年)十二月初一日在官庄茶房。时顾仆病虽少瘥chài病愈......
- 《滇游日记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九日令顾仆觅米具炊。余散步村北,遥晰细看,辨析此坞。东北自牧养......
- 《滇游日记十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一月初一日晨起,余先作书令顾仆往投阮玉湾,索其导游缅甸书,并谢向......
- 《滇游日记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六日鸡再鸣,饭而出店,即北向循西山行。三里,曙色渐启。见有岐自......
- 《滇游日记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四日街鼓未绝,唐君令人至,言早起观天色,见阴云酿雨,风寒袭人,乞再......
- 《滇游日记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戊寅(公元1638年)十月初一月凌晨起,晴爽殊甚。从三家村啜粥启行,即西由峡......
- 《盘江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南北两盘江,余于粤西已睹其下流,其发源俱在云南东境。余过贵州亦资......
- 《滇游日记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四日余初欲行,偶入府治观境图,出门,左有肆,中二儒冠者,问《图》、......
- 《滇游日记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四日雨竟日不霁,峭寒砭biān。骨刺骨,惟闭户向火,不能移一步也。翠峰......
- 《滇游日记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七日晨起,云尚氤氲。饭而行。有索哨者,还宿处,解囊示批而去。于是......
- 《滇游日记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戊寅(公元1638年)九月初一日雨达旦不休。起观两界山,已出峡口,碧峒在西南......
- 《滇游日记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五日其妇平明始觅炊,迟迟得餐。雨时作时止。出门即东上岭。盖......
- 《滇游日记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七日晨起,雨色霏霏。饭而行,泥深及膝,出门即仆向前摔倒。北行一里......
- 《滇游日记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戊寅(公元1638年)八月初七日余作书投署府何别驾,求《广西府志》。是日其......
- 《随笔二则》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黔国公沐昌祚卒,子启元嗣爵。邑诸生往祭其父,中门启,一生翘首内望,门......
- 《游颜洞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余一至滇省,每饭未尝忘钜......
- 《滇中花木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滇中花木皆奇,而山茶、山鹃杜鹃为最。山茶花大逾碗,攒合成球,有分心......
- 《游太华山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huán苇长成后的......
- 《黔游日记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五月初一日余束装寄逆旅主人符心华寓,兰溪人。乃南抵普安北门外,东......
- 《黔游日记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八日出西坡城之西北门,复西向陟岭。盘折而上二里,始升岭头,其北......
- 《黔游日记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戊寅(公元1638年)四月二十五日晨起,自鼎站西南行。一里余,有崖在路右,上下......
- 《黔游日记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日早餐,随担夫出平坝南门,循西山麓南行。二里,有石坊当道,其南丛......
- 《黔游日记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八日辞自然师下山。一里半,抵山麓。西一里半,有数家在南麓,为永丰......
- 《黔游日记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五日昧爽,出青崖南门,由岐四向入山峡。南遵大路为定番州道。五里......
- 《黔游日记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三十日平明饭,出独山州北隘门,西北向循西界山行。六里,有小水亦自西......
- 《黔游日记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戊寅(公元1638年)三月二十七日自南丹北鄙岜bā歹村,易骑入重山中,渐履无人......
- 《粤西游日记三十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一日平明起,天已大霁,以陆公书投莫。莫在囤,不及往叩,以名柬去,余......
- 《粤西游日记三十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五日晨起,天色如洗,亟饭而行。刘君来送,复往谢之,遂同杜实徵同至其......
- 《粤西游日记三十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十日晨起饭于香山寺,云气勃勃未已,遂别慧庵行,西〔取南丹道去。〕......
- 《粤西游日记三十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三日余憩足寺中。郡人祉zhi祈福会寺前,郡守始出行香。余倚北檐作达......
- 《粤西游日记三十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八日天色晴霁甚。早饭龙隐。僧净庵引,由山北登蚺蛇洞,借宿二人偕......
- 《粤西游日记三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十四日晨起,阴云四布,即索骑游东岩。岩在东石峰之麓,由独山入隘,度土......
- 《粤西游日记三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戊寅(公元1638年)正月初一日阴雨复绵连,至初六稍止。陆君往宾州,十一日归......
- 《粤西游日记三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丁丑(公元1637年)十二月十一日夜雨达旦。余苦疮,久而后起。然疮寒体惫,殊......
- 《粤西游日记三十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初二日早起,阴云如故。饭久之,夫至乃行。东向三里,即前往观鱼道也。......
- 《粤西游日记三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下卷 - - 二十日晨起,小雨霏霏。待夫,而饭后至。乃雨止,而云不开。于是东向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