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创作背景
临高台这是一首用乐府题写的去国怀乡之作。清闻人倓《古诗笺·临高台》注:“若齐谢朓,但言临望伤情而已。”此说甚是。这首诗写于荆州,当时诗人为随王萧子隆的文学侍从。据《文选·谢朓·游东田》李善注:谢朓有庄园在京城建康东首的钟山脚下。
此诗题下注:“时为随王(萧子隆)文学”,总题曰《同沈右率诸公赋鼓吹曲名现成为次》,乃永明八年(490)岁末居京时作。诗中所写千里思归、长忆故乡等,均想象之辞。
临高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0771.html
谢朓: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577.html
首句点明一篇主旨——“思归”。“千里”,写离家路程之远。“常”,写离家时间之久和“思归”之心切。次句写登台。因“思归”而来登台,目的是想远眺故乡所在,以慰乡关之思。“绮翼”,像莺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他登上高台,凭窗举目,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倦飞归巢的孤鸟。“孤”字似写飞鸟之状,而实寄抒情主人公自己远离故乡,客羁异地之情。“孤鸟”离巢思归而自归,而客羁异地的自己,“常”是“思归”却是回归不得。以有情之人喻无情之鸟,却人不如鸟,则更见离人思归不得愁苦之深。接着,主人公目光由近而远,向他家乡方向望去。他多么想借此高台一览其故乡所在。然而,极目远天,唯见山峦连绵。望断关山,“未辨”家乡何处。上句“见”字,写无意中被动地看到;下句“辨”字,写有意地主动远眺。“未辨”二字,用意尤苦,是说:主人公翘首痴立,凝目远方,寻找故乡,辨尽千山都不是,然心犹未灰,而在继续辨认,以期辨得故乡之所在。可见抒情主人公思乡之情是何等之切。
上面二句写目之所见,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身所感受。因是高台,四面皆窗,故能感到“四面”清风之“动”。诗人早晨即来登台,辨认故乡所在,一直辨认至夜晚。“朝夜”,写辨认时间之长。孤身远羁、思归不能、望乡不见,已是十分凄凉。不见故乡而不愿离台而去,暮色降临,清风四起,寒气砭人,此境此景此情,更是无限凄凉。
“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诗人早期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奔走“游”历于萧齐权贵之门,以谋求官职。然而直至当时,还仅是一名官卑职微的地方王的文学侍从。他自然感到极度的疲“倦”。但这种心情是能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故“谁知”二字,正是有口难言所致。而“倦游”一语实含万般辛酸。最后“嗟此”一句,把胸中这万般辛酸倾盆倒出。而“嗟此”一声的悲慨郁结之气远达于高台四野。
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如走珠流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
作者谢朓资料
谢朓的诗词全集_谢朓的诗集大全,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查看详情>>
谢朓古诗词作品: 《奉和随王殿下诗·怆怆绪独兴》 《答王世子诗》 《泛水曲》 《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 《始之宣城郡诗》 《奉和随王殿下诗·玄冬寂修夜》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勑为皇太子作诗》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勑为皇太子作诗·礼行郊社》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
古诗《临高台》的名句翻译赏析
-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 - 谢朓 - - 《临高台》
-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 - 谢朓 - - 《临高台》
-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 - 谢朓 - - 《临高台》
-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 - - 谢朓 - - 《临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