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铭赏析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古代传说,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五段进行。第一二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为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四五层,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叙议兼行,挥洒如意。文字简洁,自然流畅。
三槐堂铭: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306.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陈希亮素以威严著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颇为投合。自凤翔返京后,苏轼妻死父逝,宦海升沉,身经乌台诗案的文字之狱,贬往黄州;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皇太妃阁·孝心日奉东朝养》 《别择公·黍离不复闵宗周》 《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 《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 《纵笔·寂寂东坡一病翁》 《戏作种松·我昔少年日》 《张嘉父·空翠娱人意自还》 《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 《和王定国·离歌添唧唧》 《减字木兰花·春月》
古诗《三槐堂铭》的名句翻译赏析
- 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 - 苏轼 - - 《》
-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 - 苏轼 - - 《》
-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 - 苏轼 - - 《》
-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 - 苏轼 - - 《》
-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 - 苏轼 - - 《》
- 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 - 苏轼 - - 《》
- 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 - 苏轼 - - 《》
-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 - - 苏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