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注释译文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⑵“万顷”句: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苏,即江苏苏州市。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
⑶麦千车:极言丰收。
⑷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舞女。柳絮:柳树吐的花,这里代指雪。
⑸绛唇:红唇。烂:鲜艳灿烂。樱珠:樱桃。
⑹樽:酒杯。镊:捋。霜须:白须。
白话译文
我记不得姑苏万项风涛侵袭田野。只记雪睛江上明亮麦丰收满千车。但我心愿是人饱我的愁自然也无。
舞女甩着绿袖子随风绕着柳絮飞,歌女涂抹绛唇喝酒红得似烂樱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胡须。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361.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这首词主要写雪中的感受以及联想。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苏醒过来,却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在艺术上,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这种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成功,完全符合生活的逻辑。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由之而联想到的来年丰收的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得饱食而喜悦的心情,境界辽阔,节奏亦较轻快。不过,“但令”一词所表达的仅仅是词人一种美好的愿望,因而其间又不无一丝淡淡的哀愁。下片的“翠袖”、“白雪”相映成趣,“绛唇”、“樱珠”艳上加艳。但是,这些艳丽的场景,却和“樽前呵手镊霜须”的愁苦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艳的青春形象,愈衬出词人容颜的衰老。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探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在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内心世界。这一忧思的形象,很像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为背景的特写镜头,对比强烈,含蕴丰富、深刻。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片的重点,就很自然地都落在最末的无声形象上,从而展示出词人因济民无术,处于身不由己的境地,容颜日衰,而又不甘心的复杂感情。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而全词也就靠这种内在的思绪脉络和谐地统一起来,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
遣词、用字的准确、鲜明、形象、自然,也是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倚”、“萦”两字的运用,境界全出。“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而“镊”字一出,多少情思,都表现在这一无声的动作中了。
正是上述的艺术特点,使这首词的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已尽而意不尽的艺术效果,成为词中的妙品。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次韵杭人裴维甫》 《饮酒·民劳吏无德》 《归去来集字·富贵良非愿》 《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 《七绝·天目山前绿浸裙》 《和孔密州五绝 春步西园见寄》 《端午帖子词·西槛新来玉宇风》 《玉盘盂·杂花狼藉占春余》 《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 《癸丑春分後雪·雪人春分省见稀》
古诗《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名句翻译赏析
-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 - 苏轼 - -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 - 苏轼 - -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