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万人鼓噪慑吴侬注释译文
注释
⑶鼓噪,击鼓呼叫。慑(shè)吴侬(nóng),使吴人震慑。慑,恐惧。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
⑷似:一作“是”。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⑸浑:全。
白话译文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万人鼓噪慑吴侬: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645.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第二首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败涂地。作者借用这一战役越军迅猛攻坚的声威,来比喻奔啸的潮头,非常形象。在第二句中,作者又用另一个威势壮猛的比喻,说是怒潮之来,有如当年王阿童统率长江上游的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阿童是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曾描述他当日的军威:“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个借喻,都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第三四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写潮势之大,这两句写潮头之高。“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这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龛山、赭山在萧山境内对峙,形成海门。在诗人看来,海门在苍茫浩瀚的潮水中,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如箭,诗的境界,也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了。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六言次韵·清风初号地籁》 《四时词·新愁旧恨眉生绿》 《和人雪晴书事》 《次韵景仁留别》 《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 《长老见寄·少壮欲及物》 《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 《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 《次韵法芝举旧诗》 《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
古诗《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万人鼓噪慑吴侬》的名句翻译赏析
-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 - 苏轼 - -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万人鼓噪慑吴侬》
-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 - 苏轼 - -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万人鼓噪慑吴侬》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万人鼓噪慑吴侬》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万人鼓噪慑吴侬》- - 赏析 - - 苏轼
- 古诗《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万人鼓噪慑吴侬》- - 创作背景 - - 苏轼
- 古诗《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万人鼓噪慑吴侬》- -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赏析 - - 苏轼
- 古诗《菩萨蛮·落花闲院春衫薄》- -鉴赏 - - 苏轼
- 古诗《渔父·渔父饮》- -注释译文 - - 苏轼
- 古诗《沁园春·孤馆灯青》- -赏析 - - 苏轼
- 古诗《减字木兰花·寓意》- -创作背景 -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