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赏析
文章首段简述对于“以观游名于一代者”的看法,以领起下文,为裴中丞的出场预作张本。首句即开门见山,提出对于所谓名著一代的游览家的看法:他们不过观览了某处景物的某个方面,或者再旁及周围的一些景色,就以为自己发现了特别优异的名胜。倘若有人不涉远、不登高,就能发现山水环抱、四面风致如一、竞奇斗秀、各不相让、遍行天下而不败的景观,唯有这样的游览家,才能算得上真正获得了美景。
第二段,记叙裴中丞发现訾家洲并目造亭的经过,以及此处的优胜景观。第二段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与文题中的“訾家洲”相扣,先是由远及近地状写此洲的地理位置,然后插叙一笔:大凡两广的山水,通达于大海之上的,全都出现于桂州一带,其中有许多是古往今来人们所不知道的。这个插叙并非闲笔,而是以“古今莫能知”反衬下文裴氏“观望悠久,悼前之遗”观赏眼光的独到。第二层意思,写经过裴氏整修后訾家洲的新貌以及建于洲上的燕亭崇轩的壮观景象。这不仅是第二段的主骨部分,也是同文题全面相扣的重要笔墨。“忽焉如飘浮上腾,以临云气”,人们看到这番景致忽然产生出一种飘浮升空之感,犹如腾云驾雾一般。这里,群山环抱,重江相扼,山气江雾,氤氲含辉,放眼环视,景致宜人,一些平常未曾看到的景物,忽然一下子都看到了,使人以为它仿佛是飞舞着、奔跑着,同游人一起来到此地的。这些描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极富动感。“飘浮上腾”“飞舞奔走”等句,自然如此;就连“以临云气”的“临”字,“重江束隘”的“束”字,细加玩味,也是动感顿生的。接下去,步入正题,写訾家洲亭的建造:于是筹集建筑材料,考虑确定施工方案。南面建造一座游亭,屋宇相接,步廊连着更衣室,仿佛结成一个整体。北面建造一座高阁,用来登临极目远眺。它的左右两边修造飞阁、闲馆。在江面上联船为桥,随波起伏。这里,视野之内,包容着漓山,涵盖着龙宫,仿佛往昔以为大的东西,都蓄蕴在游亭之中。这是极言该亭四周环境的寥阔广大。这里,朝阳从东方升起,云朵向西方飞去,无论海上的彩霞,岛上的水雾,都一齐来为这里增添景致。在这些景物的空闲处,则藏月槛于曲折的溪流之间,显风榭于竹丛之中。白天景色固然极美,夜晚则别增一番风韵。灯火犹如群星降列地面,白茫茫一片雾气把这里的一切重重包围起来,瞬息万变,仿佛要同古代的仙人安旗、羡门,一起超脱于尘世之外。这是把天、地、人、神融会到一起加以描绘,给人以如入仙境之感。这段最后一句:大凡著名于天下的游览胜地,难道能有不屈从、不退让、不推崇此亭的吗?这是一个反诘句,无需回答,作者以此句为这段作结,显得水到渠成,十分有力,因为作者在前面的描写中,已经给这句的答案储势蓄能,作够了铺垫。
第三段,借用道贺者之口讲述建造此亭的意义,以与第一段相呼应。作者以“既成以燕,欢极而贺”起首,引出贺者的颂辞:往昔的未被发现的名胜之地,必定是处在深山狭谷、人迹罕到的地方,倘有好事者后来发现了它,便以为自己有功;而没有这样的名胜;它地处官署所在地,靠近城门,车马行人朝夕过往,过去了千百年,都没能引起人们另眼相看,一旦被发现,就高出于其他地方,虽然有人博物强辩,也不能列举出比它再好的名胜。不是桂山的灵秀,不足以壮观;不是訾家洲的旷阔,不足以极目远望;不是裴公的明鉴,不能独自发现这里的独妙。最后,作者感叹道:造物主之造设此洲已经好久了,直到今天它才得以尽其效能,必须用笔墨记叙。这段贺辞,先是纵笔写去,放得很开,然后才以三个整齐的排偶句作结,归到颂扬裴公之鉴上来。就是这三句,也是前两句储势,后一句归旨。这段文字,乍一看去,仿佛仅此一句才是扣题之笔,其实句句都与题旨紧密相关。
作者选取訾家洲亭的成建始末为行文线索,这是一条佳径——一头连着裴中丞的政德治绩,一头连着山水胜景。桂州多灵山,訾家洲旷阔,裴中丞执掌邦洲,政清民安,凡此地利人和,作者糅和以记,读来便不觉生硬。訾家洲亭是裴中丞清整闲壤弃地而建成,故文章笔墨,重在叙记裴中丞化荒弃之地为丽景奇境。全文遣辞丰丽,气象浩荡,尤其是描绘訾家洲亭的部分,显示了作者体物深切、摹刻精细的艺术特色。
柳宗元谪居永州时,中唐古文运动正在蓬勃开展,他以卓越的创作实践和丰富的理论建树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成为这一运动的实际领导者之一。元和八年(813年),韦中立写信向柳宗元求教文论之道,他就写了这封著名的论文书。
第二段,记叙裴中丞发现訾家洲并目造亭的经过,以及此处的优胜景观。第二段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与文题中的“訾家洲”相扣,先是由远及近地状写此洲的地理位置,然后插叙一笔:大凡两广的山水,通达于大海之上的,全都出现于桂州一带,其中有许多是古往今来人们所不知道的。这个插叙并非闲笔,而是以“古今莫能知”反衬下文裴氏“观望悠久,悼前之遗”观赏眼光的独到。第二层意思,写经过裴氏整修后訾家洲的新貌以及建于洲上的燕亭崇轩的壮观景象。这不仅是第二段的主骨部分,也是同文题全面相扣的重要笔墨。“忽焉如飘浮上腾,以临云气”,人们看到这番景致忽然产生出一种飘浮升空之感,犹如腾云驾雾一般。这里,群山环抱,重江相扼,山气江雾,氤氲含辉,放眼环视,景致宜人,一些平常未曾看到的景物,忽然一下子都看到了,使人以为它仿佛是飞舞着、奔跑着,同游人一起来到此地的。这些描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极富动感。“飘浮上腾”“飞舞奔走”等句,自然如此;就连“以临云气”的“临”字,“重江束隘”的“束”字,细加玩味,也是动感顿生的。接下去,步入正题,写訾家洲亭的建造:于是筹集建筑材料,考虑确定施工方案。南面建造一座游亭,屋宇相接,步廊连着更衣室,仿佛结成一个整体。北面建造一座高阁,用来登临极目远眺。它的左右两边修造飞阁、闲馆。在江面上联船为桥,随波起伏。这里,视野之内,包容着漓山,涵盖着龙宫,仿佛往昔以为大的东西,都蓄蕴在游亭之中。这是极言该亭四周环境的寥阔广大。这里,朝阳从东方升起,云朵向西方飞去,无论海上的彩霞,岛上的水雾,都一齐来为这里增添景致。在这些景物的空闲处,则藏月槛于曲折的溪流之间,显风榭于竹丛之中。白天景色固然极美,夜晚则别增一番风韵。灯火犹如群星降列地面,白茫茫一片雾气把这里的一切重重包围起来,瞬息万变,仿佛要同古代的仙人安旗、羡门,一起超脱于尘世之外。这是把天、地、人、神融会到一起加以描绘,给人以如入仙境之感。这段最后一句:大凡著名于天下的游览胜地,难道能有不屈从、不退让、不推崇此亭的吗?这是一个反诘句,无需回答,作者以此句为这段作结,显得水到渠成,十分有力,因为作者在前面的描写中,已经给这句的答案储势蓄能,作够了铺垫。
第三段,借用道贺者之口讲述建造此亭的意义,以与第一段相呼应。作者以“既成以燕,欢极而贺”起首,引出贺者的颂辞:往昔的未被发现的名胜之地,必定是处在深山狭谷、人迹罕到的地方,倘有好事者后来发现了它,便以为自己有功;而没有这样的名胜;它地处官署所在地,靠近城门,车马行人朝夕过往,过去了千百年,都没能引起人们另眼相看,一旦被发现,就高出于其他地方,虽然有人博物强辩,也不能列举出比它再好的名胜。不是桂山的灵秀,不足以壮观;不是訾家洲的旷阔,不足以极目远望;不是裴公的明鉴,不能独自发现这里的独妙。最后,作者感叹道:造物主之造设此洲已经好久了,直到今天它才得以尽其效能,必须用笔墨记叙。这段贺辞,先是纵笔写去,放得很开,然后才以三个整齐的排偶句作结,归到颂扬裴公之鉴上来。就是这三句,也是前两句储势,后一句归旨。这段文字,乍一看去,仿佛仅此一句才是扣题之笔,其实句句都与题旨紧密相关。
作者选取訾家洲亭的成建始末为行文线索,这是一条佳径——一头连着裴中丞的政德治绩,一头连着山水胜景。桂州多灵山,訾家洲旷阔,裴中丞执掌邦洲,政清民安,凡此地利人和,作者糅和以记,读来便不觉生硬。訾家洲亭是裴中丞清整闲壤弃地而建成,故文章笔墨,重在叙记裴中丞化荒弃之地为丽景奇境。全文遣辞丰丽,气象浩荡,尤其是描绘訾家洲亭的部分,显示了作者体物深切、摹刻精细的艺术特色。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927.html
柳宗元: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1.html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柳宗元写给韦中立的一封书信,该文选自《河东先生集》。写于元和八年(813年),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这封回信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论师道,一个是论写作。它是柳宗元文学理论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柳宗元谪居永州时,中唐古文运动正在蓬勃开展,他以卓越的创作实践和丰富的理论建树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成为这一运动的实际领导者之一。元和八年(813年),韦中立写信向柳宗元求教文论之道,他就写了这封著名的论文书。
作者柳宗元资料
古诗《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的名句翻译赏析
- 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 - - 柳宗元 - - 《》
- 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傍达左右,则以为特异 - - 柳宗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