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赋赏析
《海赋》是木华仅存的一篇赋,为赋史上同类题材的扛鼎之作。作品以大海为观照与描写对象,综合的运用了铺陈、比喻、想象、夸张等手法,气韵生动、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大海的“为广”、“为怪”、“为大”的面貌与特点,反映了魏晋时代人们对文献典籍关于海的既在的知性理解和具有航海经历者对海的感性认识。在作者笔下,大海“浮天无岸”,“波连如山”,雄伟壮阔,诡异变幻;大海一旦震怒,则“崩云屑雨”,“荡云沃日”,舟子渔人,萍流浮转;大海极其富饶,太颠之宝,隋侯之珠不足为贵;大海神奇莫测,“群仙缥缈,餐玉清涯”令人遐想。如果说,类似的内容在木华之前的赋海之作中已有表现的话,那么在遵循这一内容框架的前提下,又进一步扩宽艺术层面,加大描写力度,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社会人生,从而突出海的个性,则是作家匠心独运的创举。例如:“若乃偏荒速告,王命急宣,飞骏鼓楫,泛海凌山”的描写,显然已与封建王朝的升值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若其负秽临深,虚誓愆祈,则有海童邀路,马衔当蹊”,分明包含着作者的劝善惩恶的伦理说教;至于写舟人渔子“徂南极东”,溺死漂流的惨状,则无疑是航海术尚未昌明的中古时代的滨海居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惟其如此,《海赋》之海已不单纯是神灵生息、主宰世界的奇诡世界,而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客体。
《海赋》描写细致生动,绘影传神,文笔简洁,对汉大赋罗列排比的传统‘体物’手法有重大突破,着意刻画具体事物的鲜明特点,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审美品位。后世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都深受其启迪与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以孤篇名世的作家。西晋木华即以其瑰奇壮阔的《海赋》有名于当时,垂范于后代。
《海赋》一开始,述说舜帝还在做唐尧臣子的时代,天下洪水泛滥,万里无边无岸,百姓忧之。舜命大禹平水土,大禹开通弘渎,“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凿龙门,辟伊阙”(《淮南子人间训),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然后,“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於廓灵海,长为委输”,到这里,才拈出一个“海”字,步入正文。此前的一段笔墨,好比后世小说戏曲的“楔子”,楔出一大篇文章来。“其为广也,其为怪也,宜其为大也”三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提纲挈领的带出下文。
“尔其为状也”,是写大海的状貌神情。以下四句,说海水流动相连,既深且广,旷远无边。“波如连山,乍合乍散”,形容确当,得海波之神。“大明”二句,言月落与日出两个时辰,飓风骤起,海岛中飞沙飘石,激浪扬波,宛如天旋地转。“惊浪雷奔,骇水迸集”,确实令人惊骇。待到风静了,犹自余波吞吐,在高峻而不平的山岩中,澎澎有声。至于一些人入海岔流,出而复入,动摇不已,这仍是写海水的动态,写海岸线的情状,与对面的“蛮夷”地域隔海相望,有万里之遥,暗示大海的辽阔。以下设想边远地区如有向朝廷告急之事,那就可以凭借海路迅速传达。这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转述恐失其真,就直接引原文吧:
飞骏鼓楫,泛海凌山。于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绡,挂帆席,望涛远决,囧然鸟逝,鹬如惊鸟之失侣,倏如六龙之掣。一跃三千,不终朝而济所届。
看他写鼓棹挂帆,便渡海如飞,这似乎脱胎于《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然而时代有了进步,内地的渡河、涉江,扩展到了航海,气魄之大,又迈越了前人。这是写海之广。
以下别出一景。大海遇到恶劣的天气,则风暴乍起,吹断帆樯,波冲浪突,似有海中神怪纷起作崇。古人不明台风海啸的起因,以为是神怪所为,但其结果是看到了,这就是“舟子渔人,徂南极东,或屑没于鼋鼍之穴,或挂罥于岑嶅之峰。或掣掣泄泄于裸人之国,或泛泛悠悠于黑齿之邦”;有些人是终于能够因回头风而送返家园……这是写海之怪,不过是从另外一面来写罢了,同时也可以见出海之广。
海之大,从启南北东西四至之广阔可知,统括为经过的途径,万万里而有余,给人以一个远大的概念。加以鱼龙变幻,神仙潜隐,有许多世间尚未闻知,未有名目的地方和事物,只能出之以大概的想象罢了。譬如说到海水极深之处,有五座神山,下分洪涛,上指青天,众仙所居,有巨鳌负之游走,漂浮南北不定。这一段采取《列子。汤问》之说。至于大海边有天产的珍宝,有水中的怪物,有居于水底的鲛人,有各种色彩的石头,有不同形体的鳞甲类动物,以及沙滩上云锦般的花纹,海螺巨蚌壳内绫罗般的光彩,又“阳冰不冶,阴火潜然”是指极地的冰山,与海中生物所发出的光。其中大多是可以见证的。还有大海中的鲸鱼,写其生时何等的威猛,失势后又是何等的悲惨。海边岩石上的禽鸟,自出生至羽毛长成,群飞嬉戏,“更相叫啸,诡色殊音”,又是何等传神的描写,绝无怪异之态了。这是大海的所藏之富,前者既足惊耳骇目,后者有时亲切有味。
末段又回到神仙、黄帝上面来。“黄帝仙登于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秦皇、汉武之好神仙,亦见于《史记。封禅书》。而大海中蓬莱中的蓬莱三神山,为众仙所居,已见上文。如此历代相传的观念,木华不能不受影响。借海以写神仙,或借神仙以写海,二者都兼有了,笔调也颇有清致。如“群仙缥缈,餐玉清涯。履阜乡之留舄,被羽翮之礻参纟丽。翔天沼,戏穷溟,甄有形于无欲,永悠悠于长生。”确有飘飘欲仙的气息;没有这些,也许《海赋》不会写得这么神奇美妙了。最后以概括性的文字归纳了大海的特点,赞叹大海的品格,说它多么广纳众流,虚心受物,得水之德,卑下自居。纳水愈多,潴蓄愈深,品物类生,无奇不有。这些都有根有据,或出于细心的观察,或由于合理的想象,使《海赋》能在中国赋史上屹立不衰,仍是以它写实为基础的构思在起作用,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亦在于此。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4.弗:不
15.食:吃
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太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海赋》描写细致生动,绘影传神,文笔简洁,对汉大赋罗列排比的传统‘体物’手法有重大突破,着意刻画具体事物的鲜明特点,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审美品位。后世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都深受其启迪与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以孤篇名世的作家。西晋木华即以其瑰奇壮阔的《海赋》有名于当时,垂范于后代。
《海赋》一开始,述说舜帝还在做唐尧臣子的时代,天下洪水泛滥,万里无边无岸,百姓忧之。舜命大禹平水土,大禹开通弘渎,“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凿龙门,辟伊阙”(《淮南子人间训),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然后,“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於廓灵海,长为委输”,到这里,才拈出一个“海”字,步入正文。此前的一段笔墨,好比后世小说戏曲的“楔子”,楔出一大篇文章来。“其为广也,其为怪也,宜其为大也”三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提纲挈领的带出下文。
“尔其为状也”,是写大海的状貌神情。以下四句,说海水流动相连,既深且广,旷远无边。“波如连山,乍合乍散”,形容确当,得海波之神。“大明”二句,言月落与日出两个时辰,飓风骤起,海岛中飞沙飘石,激浪扬波,宛如天旋地转。“惊浪雷奔,骇水迸集”,确实令人惊骇。待到风静了,犹自余波吞吐,在高峻而不平的山岩中,澎澎有声。至于一些人入海岔流,出而复入,动摇不已,这仍是写海水的动态,写海岸线的情状,与对面的“蛮夷”地域隔海相望,有万里之遥,暗示大海的辽阔。以下设想边远地区如有向朝廷告急之事,那就可以凭借海路迅速传达。这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转述恐失其真,就直接引原文吧:
飞骏鼓楫,泛海凌山。于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绡,挂帆席,望涛远决,囧然鸟逝,鹬如惊鸟之失侣,倏如六龙之掣。一跃三千,不终朝而济所届。
看他写鼓棹挂帆,便渡海如飞,这似乎脱胎于《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然而时代有了进步,内地的渡河、涉江,扩展到了航海,气魄之大,又迈越了前人。这是写海之广。
以下别出一景。大海遇到恶劣的天气,则风暴乍起,吹断帆樯,波冲浪突,似有海中神怪纷起作崇。古人不明台风海啸的起因,以为是神怪所为,但其结果是看到了,这就是“舟子渔人,徂南极东,或屑没于鼋鼍之穴,或挂罥于岑嶅之峰。或掣掣泄泄于裸人之国,或泛泛悠悠于黑齿之邦”;有些人是终于能够因回头风而送返家园……这是写海之怪,不过是从另外一面来写罢了,同时也可以见出海之广。
海之大,从启南北东西四至之广阔可知,统括为经过的途径,万万里而有余,给人以一个远大的概念。加以鱼龙变幻,神仙潜隐,有许多世间尚未闻知,未有名目的地方和事物,只能出之以大概的想象罢了。譬如说到海水极深之处,有五座神山,下分洪涛,上指青天,众仙所居,有巨鳌负之游走,漂浮南北不定。这一段采取《列子。汤问》之说。至于大海边有天产的珍宝,有水中的怪物,有居于水底的鲛人,有各种色彩的石头,有不同形体的鳞甲类动物,以及沙滩上云锦般的花纹,海螺巨蚌壳内绫罗般的光彩,又“阳冰不冶,阴火潜然”是指极地的冰山,与海中生物所发出的光。其中大多是可以见证的。还有大海中的鲸鱼,写其生时何等的威猛,失势后又是何等的悲惨。海边岩石上的禽鸟,自出生至羽毛长成,群飞嬉戏,“更相叫啸,诡色殊音”,又是何等传神的描写,绝无怪异之态了。这是大海的所藏之富,前者既足惊耳骇目,后者有时亲切有味。
末段又回到神仙、黄帝上面来。“黄帝仙登于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秦皇、汉武之好神仙,亦见于《史记。封禅书》。而大海中蓬莱中的蓬莱三神山,为众仙所居,已见上文。如此历代相传的观念,木华不能不受影响。借海以写神仙,或借神仙以写海,二者都兼有了,笔调也颇有清致。如“群仙缥缈,餐玉清涯。履阜乡之留舄,被羽翮之礻参纟丽。翔天沼,戏穷溟,甄有形于无欲,永悠悠于长生。”确有飘飘欲仙的气息;没有这些,也许《海赋》不会写得这么神奇美妙了。最后以概括性的文字归纳了大海的特点,赞叹大海的品格,说它多么广纳众流,虚心受物,得水之德,卑下自居。纳水愈多,潴蓄愈深,品物类生,无奇不有。这些都有根有据,或出于细心的观察,或由于合理的想象,使《海赋》能在中国赋史上屹立不衰,仍是以它写实为基础的构思在起作用,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亦在于此。
海赋: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3331.html
无名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5.html
注解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4.弗:不
15.食:吃
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太学。〔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作者无名氏资料
无名氏的诗词全集_无名氏的诗集大全,佚名,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名字。..... 查看详情>>
无名氏古诗词作品: 《寄苏子由著作》 《题太行山石壁》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罗浮山·四百余峰海上排》 《讥贾平章·戎马掀天动地来》 《伏虎岩·空岩深峻可栖真》 《毛竹山·蜀道称天险》 《九江与东坡居士话别》 《题水心寺水轩》 《题峻极中院法堂壁》
古诗《海赋》的名句翻译赏析
- 于是乎禹也,乃铲临崖之阜陆,决陂潢而相沃。启龙门之岞,垦陵峦而崭凿 - - 无名氏 - - 《》
- 昔在帝妫臣唐之代,天纲浡潏,为凋为瘵;洪涛澜汗,万里无际;长波涾,迤涎八裔 - - 无名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