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歌·衔枚夜度五千兵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 作者:沈明臣 出自:凯歌·衔枚夜度五千兵 更新时间:2019-01-16
注释
1。衔枚:古代进兵袭击敌人时,令士兵衔枚于口中,以防出声。枚:形如筷子,两头有带,系在头颈上。
2。军符:也称“兵符”“虎符”,军队中调兵遣将的凭证。
3。短兵:这里指刀剑等短兵器。
白话译文
将官带领着五千精兵衔枚夜行,秘密领取军符,号令严明。
狭窄的小巷里和敌人短兵相接,杀人像草一样听不到声音。

凯歌·衔枚夜度五千兵: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51795.html

沈明臣: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805.html

这首诗是明人七绝中值得称道的作品之一,诗中写夜战巷战情景,语极独到,遍索汉唐边塞之作无有也。
欧阳修《秋声赋》有云:“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而这首诗的第一句“衔枚夜度五千兵”写的就是大部队夜间的军事行动,“五千”极言人数之多。古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例,这一个“度”字,就写出神不知、鬼不觉的意味,看来这是一次偷袭。“五千兵”的夜行军,要不被敌人发觉,是不容易办到的,全靠军纪严明。“密领军符号令明”写的就是行动的保密,军纪的严明。主将“密领军符”,即接到出击命令,他立即发布命令,各使凛遵。决胜的条件之一,便在铁的纪律上,所以前二句已显示稳操胜券的预兆。
三四句直入战斗。因为是偷袭,所以不是大规模的阵地战,没有鼓角齐鸣,震动天地的声势,而是将士们皆分散闯入敌占区,凭事先着好的标记区分敌我,于是同敌寇展开了一场白刃相搏的近战。“狭巷短兵相接”六字极妙,狭路相逢,写出敌忾矣;短兵相接,则敌无所逃矣。诗人写得十分镇定,镇定属于王师。而敌人遭到突然袭击,必然慌乱,糟成一团。在短兵接仗之前,必有相当数量的鬼子死于睡梦之中,惊醒过来在乱中接仗的鬼子,较之充分戒备的官军,便显得手足无措。而两军相逢勇者胜,靠的是士气,丧胆的敌寇,就死者何可数计。“杀人如草不闻声”一句,就出神入化的写出了官军的掌握主动,形势大为有利,而敌方丧失了战斗力,从而遭到歼灭,伤亡惨重。“杀人如草”的比喻之妙,就在于将“草营人命”用于战争,特别是这场双方形势悬殊的战争,极见杀敌的轻易和官军出手的神速。一般说来,哪怕是巷战,也应有刀剑杀喊之声,“不闻声”三字就匪夷所思。盖诗人是从战斗的总体气氛上落笔的,极见战事进展之顺利,所谓兵贵神速。而这“不闻声”的厮杀,比有声的厮杀,更心惊胆寒,是为诗中最精采独到之笔。
比较一下岑参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剑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同样写夜战,同样剽悍之作,那里是杀声震天,人头落地;相形之下,沈生之作不动声色,但雄快似有过之而无不及。惟能举重若轻,故尔青出于蓝。

作者沈明臣资料

沈明臣

沈明臣的诗词全集_沈明臣的诗集大全,沈明臣 (1518-1596) 明代诗人。字嘉则,号句章山人,晚号栎社长,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平生作诗七千余首,与王叔承、王稚登同称为万历年间三大布衣诗人。明臣著有《丰对楼诗选》四十三卷、《越草》一卷。另著有《荆溪唱和诗》、《吴越游稿》、《通州志》等。..... 查看详情>>

沈明臣古诗词作品: 《抗首·抗首望西秦》 《送人之南都·疏疏秋雨秣陵寒》 《行乐·行乐湖南树》 《杨花·连臂歌残杨白花》 《潇湘夜雨》 《过高邮作》 《采莲曲·妾在江东郎在西》 《少年游·少年裘马骋春游》 《山阴道士乞书》 《春怨·独抱琵琶西向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