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歌·衔枚夜度五千兵赏析

朝代:明代 作者:沈明臣 出自:凯歌·衔枚夜度五千兵 更新时间:2019-01-16
这首诗是明人七绝中值得称道的作品之一,诗中写夜战巷战情景,语极独到,遍索汉唐边塞之作无有也。
欧阳修《秋声赋》有云:“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而这首诗的第一句“衔枚夜度五千兵”写的就是大部队夜间的军事行动,“五千”极言人数之多。古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例,这一个“度”字,就写出神不知、鬼不觉的意味,看来这是一次偷袭。“五千兵”的夜行军,要不被敌人发觉,是不容易办到的,全靠军纪严明。“密领军符号令明”写的就是行动的保密,军纪的严明。主将“密领军符”,即接到出击命令,他立即发布命令,各使凛遵。决胜的条件之一,便在铁的纪律上,所以前二句已显示稳操胜券的预兆。
三四句直入战斗。因为是偷袭,所以不是大规模的阵地战,没有鼓角齐鸣,震动天地的声势,而是将士们皆分散闯入敌占区,凭事先着好的标记区分敌我,于是同敌寇展开了一场白刃相搏的近战。“狭巷短兵相接”六字极妙,狭路相逢,写出敌忾矣;短兵相接,则敌无所逃矣。诗人写得十分镇定,镇定属于王师。而敌人遭到突然袭击,必然慌乱,糟成一团。在短兵接仗之前,必有相当数量的鬼子死于睡梦之中,惊醒过来在乱中接仗的鬼子,较之充分戒备的官军,便显得手足无措。而两军相逢勇者胜,靠的是士气,丧胆的敌寇,就死者何可数计。“杀人如草不闻声”一句,就出神入化的写出了官军的掌握主动,形势大为有利,而敌方丧失了战斗力,从而遭到歼灭,伤亡惨重。“杀人如草”的比喻之妙,就在于将“草营人命”用于战争,特别是这场双方形势悬殊的战争,极见杀敌的轻易和官军出手的神速。一般说来,哪怕是巷战,也应有刀剑杀喊之声,“不闻声”三字就匪夷所思。盖诗人是从战斗的总体气氛上落笔的,极见战事进展之顺利,所谓兵贵神速。而这“不闻声”的厮杀,比有声的厮杀,更心惊胆寒,是为诗中最精采独到之笔。
比较一下岑参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剑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同样写夜战,同样剽悍之作,那里是杀声震天,人头落地;相形之下,沈生之作不动声色,但雄快似有过之而无不及。惟能举重若轻,故尔青出于蓝。

凯歌·衔枚夜度五千兵: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51795.html

沈明臣: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805.html

《送重峰阮子敬南还》是明代诗人张以宁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同乡友人南还所作。开头两句写送行双方的亲密关系,之后两句描述当年见到故乡友人的喜悦,中间四句点出与友人的情谊深切与离别的苦楚,末尾两句托朋友捎话给故乡的鱼,表达了深挚的乡情乡谊。诗笔朴质无华,却又情致缠绵,结尾紧扣“故乡水”的着想,使得诗情首尾环合,浑然一体。
元末,张以宁由黄岩判官升任六合县尹。因事免官,适逢战乱,就滞留在扬州一带,达十年之久。后被元顺帝征召入京,累官至侍读学士。这首诗作于元惠宗至正六年(1346年),诗人应召入元大都任职五年之际,是他在京送同乡友人阮子敬赠别所作。

作者沈明臣资料

沈明臣

沈明臣的诗词全集_沈明臣的诗集大全,沈明臣 (1518-1596) 明代诗人。字嘉则,号句章山人,晚号栎社长,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平生作诗七千余首,与王叔承、王稚登同称为万历年间三大布衣诗人。明臣著有《丰对楼诗选》四十三卷、《越草》一卷。另著有《荆溪唱和诗》、《吴越游稿》、《通州志》等。..... 查看详情>>

沈明臣古诗词作品: 《云阁薄边功》 《子夜四时歌·桂影团团月》 《至日马子乔宅分来字邦宪病不与》 《前溪曲·歌舞向前溪》 《偶泊胥江同君房怀古作》 《春闺曲·半晌开门举步迟》 《西湖采莼曲·十八郎君二八娘》 《渡峡江·雨后趋官渡》 《寄题长干美人赵昭阳之作》 《杨花·随风飘泊转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