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 作者:张以宁 出自: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 更新时间:2019-01-16
注释
1。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
2。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3。英雄:指辛弃疾。
4。伐:一作“渡”。
5。阴符:兵书。
6。雄剑:龙泉剑,宝剑名。出自梁简文帝《七励》:“拭龙泉之雄剑,莹魏国之宝刀。”
7。宰:坟墓。
白话译文
秋云遮暗白石,一片阴森,我不禁在英雄墓前长啸,高入云天的太行上空也暗淡萧瑟。
弃疾当年年复一年眼泪已经流尽,而皇帝却根本就没有北伐的雄心。
到了垂暮之年,兵书也蛀烂风化了,寒夜弹剑传出阵阵龙吟。
千回万转的青山,挡不住东流之水,晚春杜鹃的哀鸣悲啼,响彻墓道旁的树林。

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52219.html

张以宁: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808.html

英雄人物的墓园总会引起凭吊者肃然起敬的情怀,和对死者生前事迹的追忆。诗人在稼轩神道旁,心情便很不宁静,忍不住长啸抒发豪情。“长啸秋云白石阴”写的就是这种情态。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辛弃疾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在北方鸠众抗金的事迹。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辛弃疾二十一岁,就在太行山一带聚义兵两千,后属耿京,作掌书记,共谋恢复。辛词“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有对那段生活的追忆。辛弃疾当年活动的太行上党一带地势居高临下,苏轼形容其地是:“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雪浪石》)而张以宁此诗次句“太行天党气萧森”,不但形容其地形胜,气势深远,而且包含着对辛弃疾早年活动的缅怀。其人其地,皆可敬仰。
辛弃疾南归后,一直积极倡言北伐,从事抗金准备工作。然而屡遭当权者嫉恨打击,终其一生,其恢复中原的宏愿,未能实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盘英雄泪。”《崇祯历城县志·乡贤》载:“辛弃疾临卒,以手比指,大呼杀贼数声而止。”真可谓死而后已。这是“英雄已尽中原泪”的确切含义。而“臣主元无北伐心”,则主要指南渡君臣即高宗等代表的主和势力,他们没有北伐诚意,致使偏安成为定局。不言“君臣”而言“臣主”,是因为按律第二字当仄。不过“臣主”这说法还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便有“屈服于金源的皇帝”那种贬义。事实上,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后便改“兄弟”关系为臣君关系。宋主真是名副其实的“臣主”。隆兴和议后虽改为侄叔关系,依然屈辱。这样委曲求全的朝廷,根本没有勇气北伐。
紧接着,诗人隐括辛词“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为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等感慨不平和抒发壮怀之名句,铸为联语:“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概括辛弃疾南渡后的两种心情。
结尾,诗人又化用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本意言恢复之障碍重重,君子当自强不息,如河汉朝宗于海,然时局终未可乐观,故有殷忧。这里的化用却是指英雄既逝,江水仍绕山而东注,林表子规悲鸣,如有隐痛然。
全诗多处运用辛弃疾词句为英雄写心,又高度概括了其生平大节,对南渡君臣则有所寄讽,是一首能代表后人对这位伟大爱国词人的追怀惋惜的佳作。

作者张以宁资料

张以宁

张以宁的诗词全集_张以宁的诗集大全,张以宁(1301-1370)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志道,因家居翠屏峰下,自号翠屏山人,古田(今属福建宁德)人。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讲学士。奉使安南,还,卒于道。..... 查看详情>>

张以宁古诗词作品: 《横阳草堂次谢叠山韵》 《太平太傅致仕》 《送同年江学庭弟学文归建昌》 《长江万里图为同年汪华玉赋》 《题刘君济青山白云图》 《崇德道中暖日菜花稠》 《荆门闸·车到荆门上》 《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 《赋段节妇》 《夜饮醉归赠王伯纯是日王得容程子初同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