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达行在所·西忆岐阳信赏析
第一首“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杜甫身陷贼中的唯一念想和寄托,就是行在中的唐肃宗了。《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杜甫虽不是圣人,但“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评价杜甫语),却不得不说是圣人对杜甫的影响。杜甫于身陷贼中之际依然西望行宫,希望有朝一日能突围抵达,但现实却是音尘不到,无人却回,即没有退回之人。长安本是沦陷区,帝王身边的人当然不会自蹈死地,却不知沦陷区依然有人“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眼穿”就是成语“望眼欲穿”之所本。对着西下的落日,杜甫只能在沦陷中深情凝望。“落日”既暗喻西面的凤翔行在,也暗指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寒灰”同用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的“形故可如槁木,心可如死灰乎?”表现自己绝望的心理;另一个则是《史记·韩安国列传》中“死灰复燃“的典故:韩安国曾经坐牢被狱吏折辱,韩安国说:”你认为死灰难道不会复燃吗?“狱吏说:”死灰复燃,就用尿浇灭。“后来韩安国出狱后做了大官,遇见狱吏后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用尿浇灭了。“狱吏大恐。杜甫用”死灰“的典故,表现的是自己仍有”复燃“的可能,绝望中仍有希望。”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茂树“又作”雾树“,在”雾树“的导引下,终于望到了凤翔周边的连山,对此杜甫如何不激动?但杜甫却忽然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激动,却写自己的故旧亲朋对自己的惊讶:老了,瘦了,但总算从沦陷区活着回来了。通过他人之口来对自己做一个评价,这是诗人高明的地方。
喜达行在所·西忆岐阳信: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7612.html
杜甫: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html
《喜达行在所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是唐至德二载(757年)杜甫逃出长安抵达凤翔行宫之后对自己历险突围的回忆。他刚刚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涛,使诗人简直不能自已。于是借诗表达一种极致的感情。虽然题目里有“喜达“二字表现最终的心情,但回忆中的故事依然悲壮而沉重。这三首诗都是欲扬先抑的结构,章法谨严,笔力苍老,到达行在所前与到达行在所后对比鲜明,体现了杜甫分明的爱憎和坚定的褒贬之情。
唐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险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行在所)。当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拜杜甫为左拾遗,这三首诗便是杜甫作左拾遗以后不久痛定思痛之作,因此第三首有“影静千宫里”的话。
作者杜甫资料
古诗《喜达行在所·西忆岐阳信》的名句翻译赏析
-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 - 杜甫 - - 《喜达行在所·西忆岐阳信》
-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 - - 杜甫 - - 《喜达行在所·西忆岐阳信》
《喜达行在所·西忆岐阳信》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喜达行在所·西忆岐阳信》- - 赏析 - - 杜甫
- 古诗《喜达行在所·西忆岐阳信》- - 注释译文 - - 杜甫
- 古诗《喜达行在所·西忆岐阳信》- - 创作背景 - - 杜甫
- 古诗《禹庙·禹庙空山里》- -赏析 - - 杜甫
- 古诗《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创作背景 - - 杜甫
- 古诗《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创作背景 - - 杜甫
- 古诗《悲陈陶》- -注释译文 - - 杜甫
- 古诗《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作品注释 - -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