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赏析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与作者另一首咏柳词《杨柳枝·苏小门前柳万条》相比,柳所在地不同,内容亦有异,但艺术风格则相同:婉约、含蓄、绚丽。
起句,点明咏柳本题。“宜春苑外”四字,点出杨柳所在之地。“最长条”三字,简约的勾勒柳枝的“长条”形状。柳,向以“垂柳”为美,冬去春来,发芽抽枝,很快长条拂地。因而咏柳的作品,总是渲染柳条的柔长。温词言柳,也先写其“长条”,既将柳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而着一“最”字,分明已将人的观感溶于其中。那么,词人不写其他花树,却独言柳,只是因为柳的“最长条”呢,还是另有别的什么原因?原来,细长柔软的柳条,最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柳条随风摇摆,与人难舍又难分,好像还有许多惜别的话,没有说出来,饱含着激情。细细地柳丝,似人的情思!因此,描摹柳的“长条”,已暗示人的伤怀,以物喻人。
紧接“闲袅”句,承首句,咏柳枝柔细而俏美的样子。美人舞腰纤软,用以媲美杨柳树枝在春风中舞动的轻柔美妙景象,十分生动可爱。“伴舞腰”,其一“伴”字,描摹柳条与春风结“伴”,即与春风共舞,拟人化手法更为浓重,甚得物之神韵!自然地引起下文“玉人”的感怀。
三、四句,借柳而赋离情。“玉人”即美人。此处或可暗喻宜春宫女。“肠绝”,尤肠断,比喻极度的悲伤。说“玉人”肠绝,表明她的悲伤;而用虚词“正是”蝉联,便与首句“最”字挽合,既有开合震荡的节奏感,更强化了此句与上两句之间的一意贯连,即标明,正是春风中摇动的柳条,牵惹起“玉人”的离情别绪。至此,感悟伤怀的题旨充分表露,唱叹之间,使物我无间。
“一渠春水赤栏桥”,再以景结拍。此句,表面来看,正与首句景色相合:宜春苑外,碧水红桥,映衬绿柳,为画面增添许多春色。这景象,明丽可人。但是,联系上片“玉人肠绝”,便显然可见眼前景含无限情。作者借“桥”的意向,喻示桥头折柳送别,令人肠断,像汉人送远行者至灞桥伤别一样。故“赤栏桥”一经温词采用,便顿现光彩,使得后世亦常用以描写离别情境。而“一渠春水”的意向,既比拟愁如春水,也象征别易会难、别情无奈,“恰似一江春水流”,空留感伤!
这首《杨柳枝》在艺术上很有可取之处。咏物与写人和谐地结合,组成景与人统一的意境。“正是玉人肠绝处”,在写柳之可爱以后,结合写了古代的女性,既丰富了咏物的内容,又创造了不同的意境。作者只客观地咏物写人,而读者从中自可领略所咏之物的形象,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这首词的咏物和表达情意,作者用了暗示、联想等手法来实现的。一、二、四句均在咏柳,描写柳,但并未点出柳字。而分别用了借代、比喻、典故等修辞方法暗示出来。这种手法既是造成这首词婉约含蓄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增加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这一受小词,言简意深。将咏物与伤怀融在一起,不露一丝痕迹。其中,不仅是柳之“长条”牵愁惹恨;春风、春水、赤栏桥,皆染上离人的意绪,读来令人感慨。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6589.html
温庭筠: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372.html
《杨柳枝·南内墙东御路旁》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诗)作。全词二十八字,表达了在春柳杏花之中,行人对离别的感伤之情。
作者温庭筠资料
温庭筠的诗词全集_温庭筠的诗集大全,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但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恨不得志,行为放浪。..... 查看详情>>
温庭筠古诗词作品: 《陈宫词·鸡鸣人草草》 《春尽与友人入裴氏林探渔竿》 《定西番·细雨晓莺春晚》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 《禁火日·骀荡清明日》 《寒食节日寄楚望二首其一》 《题翠微寺二十二韵》 《偶题·孔雀眠高阁》 《商山早行》 《江南曲·妾家白苹浦》
古诗《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的名句翻译赏析
-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 - - 温庭筠 - -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
-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 - 温庭筠 - -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
《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 - 创作背景 - - 温庭筠
- 古诗《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 - 赏析 - - 温庭筠
- 古诗《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 - 注释译文 - - 温庭筠
- 古诗《河传·同伴》- -创作背景 - - 温庭筠
- 古诗《故城曲·漠漠沙堤烟》- -鉴赏 - - 温庭筠
- 古诗《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 -创作背景 - - 温庭筠
- 古诗《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 -赏析 - - 温庭筠
- 古诗《西江贻钓叟骞生》- -注释译文 - - 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