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别岁·故人适千里》 《华清引·感旧》 《山光寺回次芝上人韵》 《次韵答宝觉·芒鞋竹杖布行缠》 《元日立春·己卯嘉辰寿阿同》 《次韵张畹·新落霜余两岸隆》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 《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 《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 《破阵子·白酒新开九酝》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的相关诗句
-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 苏轼 - - 《》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 - 苏轼 - - 《》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 苏轼 - - 《》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 苏轼 - - 《》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 苏轼 - - 《》
-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 苏轼 - - 《》
-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 - 苏轼 - - 《》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 苏轼 - - 《》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 - - 苏轼 - - 《》
苏轼的名句
-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 - 苏轼 - -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後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 - 苏轼 - - 《生查子·诉别》
- 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 - 苏轼 - -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 朝来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 - - 苏轼 - -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 - 苏轼 - - 《雪后书北台壁·城头初日始翻鸦》
-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 - 苏轼 - - 《》
- 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 - 苏轼 - - 《》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 - 苏轼 - - 《》
- 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 - 苏轼 - -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 - 苏轼 -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