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粤西游日记十四
十五日 昧爽起,无梳具,乃亟趋入城寓,而静闻犹卧庙中。初拟令顾仆出候,并携囊同入,而顾仆亦卧不能起,余竟日坐楼头俟之,顾仆复卧竟日,不及出游焉。是日暑甚,余因两病人僵卧两处,忧心忡忡,进退未知所适从,聊追忆两三日桂西程纪,迨晚而卧。
十六日 顾仆未起,余欲自往迎静闻。顾仆强起行,余并付钱赎静闻囊被。迨上午归,静闻不至而庙僧至焉。言昨日静闻病少瘥病愈,至夜愈甚,今奄奄垂毙,亟须以舆迎之。余谓病既甚,益不可移,劝僧少留,余当出视,并携医就治也。僧怏怏去。余不待午餐,出东门,过唐二贤祠,由其内西转,为柳侯庙,《柳侯碑》在其前,乃苏子瞻书,韩文公诗。其后则柳墓也。余按《一统志》,柳州止有刘贲墓,而不及子厚,何也?容考之。急趋天妃视静闻,则形变语谵,尽失常度。始问之,不能言,继而详讯,始知昨果少瘥,晚觅菖蒲、雄黄服之,遂大委顿极度疲困,盖蕴热之极而又服此温热之药,其性悍烈,宜其及此。余数日前阅《西事珥》,载此中人有食饮端午菖蒲酒,一家俱毙者,方以为戒。而静闻病中服此,其不即毙亦天幸也。余欲以益元散解之,恐其不信。乃二里入北门,觅医董姓者出诊之。医言无伤,服药即愈。乃复随之抵医寓,见所治剂俱旁杂无要。余携至城寓,另觅益元散,并药剂令顾仆传致之,谕以医意,先服益元,随煎剂以服。迨暮,顾仆返,知服益元后病势少杀矣。
十七日 中夜雷声殷殷,迨晓而雨。晨餐后,令顾仆出探静闻病,已渐解。既午雨止,湿蒸未己。匡坐寓中,倦于出焉。
柳郡三面距江,故曰壶城。江自北来,复折而北去,南环而宽,北夹而束,有壶之形焉,子厚所谓“江流曲似九回肠”也。其城颇峻,而东郭之聚庐反密于城中,黄翰简、龙天卿之第俱在焉。龙名文光。黄翰简名启元。壬戌进士,父名化。由乡科任广东平远令,平盗有功,进佥宪明代都察院。
母夫人许氏,以贞烈死平远,有颛祠。余昔闻之文相公湛持,言其夫人死于平远城围之上,而近阅《西事珥》,则言其死于会昌,其地既异,则事亦有分。此其所居,有祠在罗池东。(缺)当俟考文。翰简二子俱乡科。
十八日 因顾仆病不能炊,余就粥肆中,即出东门观静闻。一里,北过二贤祠,东过开元寺,又共一里,抵天妃庙,则静闻病虽少痊,而形神犹非故吾也。余初意欲畀钱庙僧,令买绿豆杂米作糜粥,以芽菜鲜姜为供。问前所畀,竟不买米,俱市粉饼食。余恐蹈前辙,遂弗与,拟自买畀之,而静闻与庙僧交以言侵余。此方病者不信药而信鬼,僧不斋食而肉食,故僧以大餔惑静闻,而静闻信之。僧谓彼所恃不在药而在食。静闻谓予不惜其命而惜钱,盖犹然病狂之言也。余乃还,过开元寺入瞻焉。
寺为唐古刹,虽大而无他胜。又西过唐二贤祠觅拓碑者家,市所拓苏子瞻书韩辞二纸。更觅他拓,见有柳书《罗池题石》一方,笔劲而刻古,虽后已剥落,而先型宛然。余嘱再索几纸,其人欣然曰:“此易耳。即为公发硎磨刀石出一石拓,乃新摹而才镌之者。”问:“旧碑何在?”曰:“已碎裂。今番不似前之剥而不全矣。”余甚惋惜,谢其新拓,只携旧者一纸并韩辞二大纸去。询罗池所在,曰:“从祠右大街北行,从委巷东入即是。然已在人家环堵中,未易觅也。”余从之。北向大街行半里,不得;东入巷再询之,土人初俱云不知。最后有悟者,曰:“岂谓‘罗池夜月’耶?此景已久湮灭,不可见矣。”余问何故,曰:“大江东南有灯台山,魄悬台上而影浸池中,为此中绝景。土人苦官府游宴之烦,抛石聚垢,池为半塞,影遂不耀,觅之无可观也。”余求一见,其人引余穿屋角垣隙,进一侧门,则有池一湾,水甚污浊,其南有废址两重,尚余峻垣半角,想即昔时亭馆所托也。东岸龙眼二株,极高大,郁倩茂盛的树枝垂实,正累累焉。度其地当即柳祠之后,祠即昔之罗池庙,柳侯之所神栖焉者。今池已不能为神有,况欲其以景存耶?
凭吊久之,还饭于寓。乃出小南门,问融县舟,欲为明日行计。始知府城北门明日为墟期,墟散舟归,沙弓便舟鳞次而待焉。乃循江东向大南门渡江。江之南,稍西为马鞍山,最高而两端并耸,为府之案山;稍东为屏风山,形伏而端方,其东北为灯台山,则又高而扼江北转者也。马鞍之西,尖峰峭耸,为立鱼山。其山特起如鱼之立,然南复有山映之,非近出其下不能辨。既渡,余即询仙奕岩,居人无知者。西南一里至立鱼山,而后知其东之相对者,即仙奕岩也。岩在马鞍之西麓,居人止知为马鞍,不知为仙奕,实无二山也。立鱼当宾州大道,在城之西南隅。由东北蹑级盘崖而登,岩门东向,踞山之半。门外右上复旁裂一龛,若悬窝缀阁,内置山神;门外左下拾级数层,又另裂一窍,若双崖夹壁,高穹直入,内供大士。入岩之门,如张巨吻,其中宽平整朗,顶石倒书“南来兹穴”四大字,西蜀杨芳笔也。门外又有诗碑。内列神位甚多,后通两窍,一南一北,穿腹西入,皆小若剜窦。先由南窍进。内忽穹然,高盘竖裂。西复有门透山之西,其中崇彻窈窕,内列三清巨像。后门逾阈而出,西临绝壑,遥瞻西南群峰开绕,延揽甚扩。由门侧右穿峡窍以下,复有洞,门西向。其内不高而宽,有一石柱中悬,杂置神像环倚之,柱后有穴,即前洞所通之北窍也。乃知是山透腹环转,中空外达,八面玲珑,即桂林诸洞所不多见也。由门内左循岩壁而上,洞横南北,势愈高盘。洞顶五穴剜空,仰而望之,恍若明星共曜yào辉映、照耀。其下东开一峡,前达僧栖,置门下键门上的横插,不通行焉。稍南,西转下峡,复西透一门,前亦下临西壑。由门左转而入,其内下坠成峡,直迸东底,深峻不可下。由其上扪崖透腋,又南出一门。其门南向,前有一小峰枝起,与大峰骈六成坳。由其间攀崖梯石,直蹑立鱼之颠焉。盖是洞透漏山腹,东开二门,西开三门,南开一门,其顶悬而侧裂者,复十有余穴,开夹而趣括无穷,曲折而境深莫閟,真异界矣。复由诸洞宛转出前洞,从门右历级南上,少憩僧庐。东瞰山下,有塘汇水一方,中洼而内沁,不知何出;其东北所对者,即马鞍山之西北麓,仙奕岩在焉;其东南所对者,乃马鞍山西南枝峰,又有寿星岩焉。遥望其后重岩回复,当马鞍之奥境,非一览可尽。时日已下舂,雨复连绵,余欲再候静闻,并仙奕岩俱留为后游。下山一里,复渡南门,又东北三里,携豆蔬抵天妃殿,而静闻与僧相侵弥甚;欲以钱赎被。而主僧复避不即至。余乃不顾而返,亟入城,已门将下键矣。昏黑抵寓,不得晚餐而卧。
十九日 凌晨而起,雨势甚沛,早出北门观墟市,而街衢雨溢成渠,墟不全集。上午还饭于寓。计留钱米绿豆,令顾仆往送静闻,而静闻已至。其病犹未全脱,而被襆fú被单之属俱弃之天妃庙,只身而来。余阴嘱寓主人,同顾仆留栖焉。余乃挈囊出西南门,得沙弓小舟一舱,遂附之。而同舟者俱明晨行,竟宿沙际。
二十日 候诸行者,上午始发舟。循城西而北溯柳江,过西门,城稍逊而内,遂不滨江云。江之西,鹅山亭亨,独立旷野中,若为标焉。再北,江东岸犹多编茅瞰水之家,其下水涯,稻舟鳞次,俱带梗而束者,诸妇就水次称而市焉,俱从柳城、融县顺流而下者也。又北二十里,晚泊古陵堡,在江西岸。
自柳州府西北,两岸山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峭削森罗,或隐或现。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杂;此则如锥处囊中,犹觉有脱颖之异耳。
柳江西北上,两涯多森削之石,虽石不当关,滩不倒壑,而芙蓉倩水之态,不若阳朔江中俱回崖突壑壁,亦不若洛容江中俱悬滩荒碛也。
此处余所历者,其江有三,俱不若建溪之险。阳朔之漓水,虽流有多滩,而中无一石,两旁时时轰崖缀壁,扼掣江流,而群峰逶迤夹之,此江行之最胜者;洛容之洛青,滩悬波涌,岸无凌波之石,山皆连茅之坡,此江行之最下者,柳城之柳江,滩既平流,涯多森石,危峦倒岫,时与土山相为出没,此界于阳朔、洛容之间,而为江行之中者也。
二十一日 昧爽行。二十里,上午过杉岭,江右尖峰叠出。又三十里,下午抵柳城县。自城北溯怀远江而入,又十里,治于古旧县。此古县治也,在江北岸。是日暑甚,舟中如炙。
柳城县在江东岸,孤城寥寂,有石崖在城南,西突瞰江,此地濒流峭壁,所见惟此。城西江道分而为二。自西来者,庆远江也,〔其源一出天河县为龙江,一出贵州都匀司为乌泥江,经忻城北入龙江,合流至此;〕自北来者,怀远江也,〔其源一出贵州平越府,一出黎平府,流经怀远、融县至此。〕二江合而为柳江,所谓黔江也。下流经柳州府,历象州,而与郁江合于浔。
今分浔州、南宁、太平三府为左江道,以郁江为左也;分柳州、庆远、思恩为右江道,以黔江为右也。然郁江上流又有左、右二江,则以富州之南盘为右,广源之丽江为左也,二江合于南宁西之合江镇,古之左右二江指此,而今则以黔、郁分耳。
南盘自富州径田州,至南宁合江镇合丽江,是为右江。北盘自普安经忻城,至庆远合龙江,是为乌泥江。下为黔江,经柳、象至浔州合郁,亦为右江。是南、北二盘在广右俱为右江,但合非一处耳。《云南志》以为二盘分流千里,至合江镇合焉,则误以南宁之左、右二江俱为盘江,而不知南盘之无关于丽江水,北盘之不出于合江镇也。
二十二日 平明发舟。西北二十里,午过大堡,在江东岸。是日暑雨时作,蒸燠殊甚,舟人鼓掉,时行时止,故竟日之力,所行无几。下午又十五里,大雨倾盆,舟中水可掬,依野岸泊。既暮雨止,复行五里而歇。
二十三日 昧爽,西北行十五里,过草墟,有山突立江右,上盘危岩,下亘峭壁。其地鱼甚贱。十里,马头码头,江左山崖危亘,其内遥峰森列,攒簇天半。于是舟转东行,十里复北,五里,下午抵沙弓,融县南界也,江之西南即为罗城县东界。沙弓,水滨聚落,北至融五十里,西至罗城亦然,西望隔江群峰攒处,皆罗城道中所由也。是晚即宿舟中。
二十四日 昧爽,仍附原舟向和睦墟。先是沙弓人言:“明日为和睦墟期,墟散有融县归舟,附之甚便。”而原舟亦欲往墟买米,故仍附之行。和睦去沙弓十里。水陆所共由也。舟自沙弓西即转而东北行,一里,有江自西北来,舞阳江也,〔内滩石甚险。〕又直东四里,始转而北,又五里为和睦墟。荒墟无茅舍,就高蓷tuí芦苇草,日初而聚,未午而散,问舟不得。久之,得一荷盐归者,乃附行囊与之偕行。始东北行一里,有小溪自西而东。越溪而北,上下陂陀,皆荒草靡靡,远山四绕。又四里过黄花岭,始有随坞之田。直北行五里,过古营,其田皆营中所屯也。又北五里,越一小溪为高桥,有秦姓者之居在冈中。北下一里为大溪,有水自西而东,有堰堰之,其深及膝,此中水之大者,第不通舟耳。又北五里,大道直北向县,而荷行李者陆姓,家于东梁西北,遂由此岐而西北行。二里,上鸡笼岭,其坳甚峻,西有大山突兀,曰古东山。山北东隅为东梁,县中大道所径也。西北隅为东阳,亦山中聚落也,而陆姓者聚居于其北坞对山之下,越鸡笼共西北三里,而抵其家。〔去真仙岩尚十里,去县十五里。〕时甫逾午,而溽盛夏又湿又热的气候暑疲极,遂止其处。
十六日 顾仆未起,余欲自往迎静闻。顾仆强起行,余并付钱赎静闻囊被。迨上午归,静闻不至而庙僧至焉。言昨日静闻病少瘥病愈,至夜愈甚,今奄奄垂毙,亟须以舆迎之。余谓病既甚,益不可移,劝僧少留,余当出视,并携医就治也。僧怏怏去。余不待午餐,出东门,过唐二贤祠,由其内西转,为柳侯庙,《柳侯碑》在其前,乃苏子瞻书,韩文公诗。其后则柳墓也。余按《一统志》,柳州止有刘贲墓,而不及子厚,何也?容考之。急趋天妃视静闻,则形变语谵,尽失常度。始问之,不能言,继而详讯,始知昨果少瘥,晚觅菖蒲、雄黄服之,遂大委顿极度疲困,盖蕴热之极而又服此温热之药,其性悍烈,宜其及此。余数日前阅《西事珥》,载此中人有食饮端午菖蒲酒,一家俱毙者,方以为戒。而静闻病中服此,其不即毙亦天幸也。余欲以益元散解之,恐其不信。乃二里入北门,觅医董姓者出诊之。医言无伤,服药即愈。乃复随之抵医寓,见所治剂俱旁杂无要。余携至城寓,另觅益元散,并药剂令顾仆传致之,谕以医意,先服益元,随煎剂以服。迨暮,顾仆返,知服益元后病势少杀矣。
十七日 中夜雷声殷殷,迨晓而雨。晨餐后,令顾仆出探静闻病,已渐解。既午雨止,湿蒸未己。匡坐寓中,倦于出焉。
柳郡三面距江,故曰壶城。江自北来,复折而北去,南环而宽,北夹而束,有壶之形焉,子厚所谓“江流曲似九回肠”也。其城颇峻,而东郭之聚庐反密于城中,黄翰简、龙天卿之第俱在焉。龙名文光。黄翰简名启元。壬戌进士,父名化。由乡科任广东平远令,平盗有功,进佥宪明代都察院。
母夫人许氏,以贞烈死平远,有颛祠。余昔闻之文相公湛持,言其夫人死于平远城围之上,而近阅《西事珥》,则言其死于会昌,其地既异,则事亦有分。此其所居,有祠在罗池东。(缺)当俟考文。翰简二子俱乡科。
十八日 因顾仆病不能炊,余就粥肆中,即出东门观静闻。一里,北过二贤祠,东过开元寺,又共一里,抵天妃庙,则静闻病虽少痊,而形神犹非故吾也。余初意欲畀钱庙僧,令买绿豆杂米作糜粥,以芽菜鲜姜为供。问前所畀,竟不买米,俱市粉饼食。余恐蹈前辙,遂弗与,拟自买畀之,而静闻与庙僧交以言侵余。此方病者不信药而信鬼,僧不斋食而肉食,故僧以大餔惑静闻,而静闻信之。僧谓彼所恃不在药而在食。静闻谓予不惜其命而惜钱,盖犹然病狂之言也。余乃还,过开元寺入瞻焉。
寺为唐古刹,虽大而无他胜。又西过唐二贤祠觅拓碑者家,市所拓苏子瞻书韩辞二纸。更觅他拓,见有柳书《罗池题石》一方,笔劲而刻古,虽后已剥落,而先型宛然。余嘱再索几纸,其人欣然曰:“此易耳。即为公发硎磨刀石出一石拓,乃新摹而才镌之者。”问:“旧碑何在?”曰:“已碎裂。今番不似前之剥而不全矣。”余甚惋惜,谢其新拓,只携旧者一纸并韩辞二大纸去。询罗池所在,曰:“从祠右大街北行,从委巷东入即是。然已在人家环堵中,未易觅也。”余从之。北向大街行半里,不得;东入巷再询之,土人初俱云不知。最后有悟者,曰:“岂谓‘罗池夜月’耶?此景已久湮灭,不可见矣。”余问何故,曰:“大江东南有灯台山,魄悬台上而影浸池中,为此中绝景。土人苦官府游宴之烦,抛石聚垢,池为半塞,影遂不耀,觅之无可观也。”余求一见,其人引余穿屋角垣隙,进一侧门,则有池一湾,水甚污浊,其南有废址两重,尚余峻垣半角,想即昔时亭馆所托也。东岸龙眼二株,极高大,郁倩茂盛的树枝垂实,正累累焉。度其地当即柳祠之后,祠即昔之罗池庙,柳侯之所神栖焉者。今池已不能为神有,况欲其以景存耶?
凭吊久之,还饭于寓。乃出小南门,问融县舟,欲为明日行计。始知府城北门明日为墟期,墟散舟归,沙弓便舟鳞次而待焉。乃循江东向大南门渡江。江之南,稍西为马鞍山,最高而两端并耸,为府之案山;稍东为屏风山,形伏而端方,其东北为灯台山,则又高而扼江北转者也。马鞍之西,尖峰峭耸,为立鱼山。其山特起如鱼之立,然南复有山映之,非近出其下不能辨。既渡,余即询仙奕岩,居人无知者。西南一里至立鱼山,而后知其东之相对者,即仙奕岩也。岩在马鞍之西麓,居人止知为马鞍,不知为仙奕,实无二山也。立鱼当宾州大道,在城之西南隅。由东北蹑级盘崖而登,岩门东向,踞山之半。门外右上复旁裂一龛,若悬窝缀阁,内置山神;门外左下拾级数层,又另裂一窍,若双崖夹壁,高穹直入,内供大士。入岩之门,如张巨吻,其中宽平整朗,顶石倒书“南来兹穴”四大字,西蜀杨芳笔也。门外又有诗碑。内列神位甚多,后通两窍,一南一北,穿腹西入,皆小若剜窦。先由南窍进。内忽穹然,高盘竖裂。西复有门透山之西,其中崇彻窈窕,内列三清巨像。后门逾阈而出,西临绝壑,遥瞻西南群峰开绕,延揽甚扩。由门侧右穿峡窍以下,复有洞,门西向。其内不高而宽,有一石柱中悬,杂置神像环倚之,柱后有穴,即前洞所通之北窍也。乃知是山透腹环转,中空外达,八面玲珑,即桂林诸洞所不多见也。由门内左循岩壁而上,洞横南北,势愈高盘。洞顶五穴剜空,仰而望之,恍若明星共曜yào辉映、照耀。其下东开一峡,前达僧栖,置门下键门上的横插,不通行焉。稍南,西转下峡,复西透一门,前亦下临西壑。由门左转而入,其内下坠成峡,直迸东底,深峻不可下。由其上扪崖透腋,又南出一门。其门南向,前有一小峰枝起,与大峰骈六成坳。由其间攀崖梯石,直蹑立鱼之颠焉。盖是洞透漏山腹,东开二门,西开三门,南开一门,其顶悬而侧裂者,复十有余穴,开夹而趣括无穷,曲折而境深莫閟,真异界矣。复由诸洞宛转出前洞,从门右历级南上,少憩僧庐。东瞰山下,有塘汇水一方,中洼而内沁,不知何出;其东北所对者,即马鞍山之西北麓,仙奕岩在焉;其东南所对者,乃马鞍山西南枝峰,又有寿星岩焉。遥望其后重岩回复,当马鞍之奥境,非一览可尽。时日已下舂,雨复连绵,余欲再候静闻,并仙奕岩俱留为后游。下山一里,复渡南门,又东北三里,携豆蔬抵天妃殿,而静闻与僧相侵弥甚;欲以钱赎被。而主僧复避不即至。余乃不顾而返,亟入城,已门将下键矣。昏黑抵寓,不得晚餐而卧。
十九日 凌晨而起,雨势甚沛,早出北门观墟市,而街衢雨溢成渠,墟不全集。上午还饭于寓。计留钱米绿豆,令顾仆往送静闻,而静闻已至。其病犹未全脱,而被襆fú被单之属俱弃之天妃庙,只身而来。余阴嘱寓主人,同顾仆留栖焉。余乃挈囊出西南门,得沙弓小舟一舱,遂附之。而同舟者俱明晨行,竟宿沙际。
二十日 候诸行者,上午始发舟。循城西而北溯柳江,过西门,城稍逊而内,遂不滨江云。江之西,鹅山亭亨,独立旷野中,若为标焉。再北,江东岸犹多编茅瞰水之家,其下水涯,稻舟鳞次,俱带梗而束者,诸妇就水次称而市焉,俱从柳城、融县顺流而下者也。又北二十里,晚泊古陵堡,在江西岸。
自柳州府西北,两岸山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峭削森罗,或隐或现。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杂;此则如锥处囊中,犹觉有脱颖之异耳。
柳江西北上,两涯多森削之石,虽石不当关,滩不倒壑,而芙蓉倩水之态,不若阳朔江中俱回崖突壑壁,亦不若洛容江中俱悬滩荒碛也。
此处余所历者,其江有三,俱不若建溪之险。阳朔之漓水,虽流有多滩,而中无一石,两旁时时轰崖缀壁,扼掣江流,而群峰逶迤夹之,此江行之最胜者;洛容之洛青,滩悬波涌,岸无凌波之石,山皆连茅之坡,此江行之最下者,柳城之柳江,滩既平流,涯多森石,危峦倒岫,时与土山相为出没,此界于阳朔、洛容之间,而为江行之中者也。
二十一日 昧爽行。二十里,上午过杉岭,江右尖峰叠出。又三十里,下午抵柳城县。自城北溯怀远江而入,又十里,治于古旧县。此古县治也,在江北岸。是日暑甚,舟中如炙。
柳城县在江东岸,孤城寥寂,有石崖在城南,西突瞰江,此地濒流峭壁,所见惟此。城西江道分而为二。自西来者,庆远江也,〔其源一出天河县为龙江,一出贵州都匀司为乌泥江,经忻城北入龙江,合流至此;〕自北来者,怀远江也,〔其源一出贵州平越府,一出黎平府,流经怀远、融县至此。〕二江合而为柳江,所谓黔江也。下流经柳州府,历象州,而与郁江合于浔。
今分浔州、南宁、太平三府为左江道,以郁江为左也;分柳州、庆远、思恩为右江道,以黔江为右也。然郁江上流又有左、右二江,则以富州之南盘为右,广源之丽江为左也,二江合于南宁西之合江镇,古之左右二江指此,而今则以黔、郁分耳。
南盘自富州径田州,至南宁合江镇合丽江,是为右江。北盘自普安经忻城,至庆远合龙江,是为乌泥江。下为黔江,经柳、象至浔州合郁,亦为右江。是南、北二盘在广右俱为右江,但合非一处耳。《云南志》以为二盘分流千里,至合江镇合焉,则误以南宁之左、右二江俱为盘江,而不知南盘之无关于丽江水,北盘之不出于合江镇也。
二十二日 平明发舟。西北二十里,午过大堡,在江东岸。是日暑雨时作,蒸燠殊甚,舟人鼓掉,时行时止,故竟日之力,所行无几。下午又十五里,大雨倾盆,舟中水可掬,依野岸泊。既暮雨止,复行五里而歇。
二十三日 昧爽,西北行十五里,过草墟,有山突立江右,上盘危岩,下亘峭壁。其地鱼甚贱。十里,马头码头,江左山崖危亘,其内遥峰森列,攒簇天半。于是舟转东行,十里复北,五里,下午抵沙弓,融县南界也,江之西南即为罗城县东界。沙弓,水滨聚落,北至融五十里,西至罗城亦然,西望隔江群峰攒处,皆罗城道中所由也。是晚即宿舟中。
二十四日 昧爽,仍附原舟向和睦墟。先是沙弓人言:“明日为和睦墟期,墟散有融县归舟,附之甚便。”而原舟亦欲往墟买米,故仍附之行。和睦去沙弓十里。水陆所共由也。舟自沙弓西即转而东北行,一里,有江自西北来,舞阳江也,〔内滩石甚险。〕又直东四里,始转而北,又五里为和睦墟。荒墟无茅舍,就高蓷tuí芦苇草,日初而聚,未午而散,问舟不得。久之,得一荷盐归者,乃附行囊与之偕行。始东北行一里,有小溪自西而东。越溪而北,上下陂陀,皆荒草靡靡,远山四绕。又四里过黄花岭,始有随坞之田。直北行五里,过古营,其田皆营中所屯也。又北五里,越一小溪为高桥,有秦姓者之居在冈中。北下一里为大溪,有水自西而东,有堰堰之,其深及膝,此中水之大者,第不通舟耳。又北五里,大道直北向县,而荷行李者陆姓,家于东梁西北,遂由此岐而西北行。二里,上鸡笼岭,其坳甚峻,西有大山突兀,曰古东山。山北东隅为东梁,县中大道所径也。西北隅为东阳,亦山中聚落也,而陆姓者聚居于其北坞对山之下,越鸡笼共西北三里,而抵其家。〔去真仙岩尚十里,去县十五里。〕时甫逾午,而溽盛夏又湿又热的气候暑疲极,遂止其处。
上一篇:粤西游日记十五
下一篇:粤西游日记十三
粤西游日记十四相关文章
- 《粤西游日记二十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八日天色明丽,待夫,上午始行。周文韬、粱心谷与茂林师远送,订后期......
- 《粤西游日记二十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三十日早寒甚。初雾旋霁,而夫终不来。盖此处铺司管理驿让的机构奸......
- 《粤西游日记二十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五日候夫龙英,因往游飘岩。州治北向前数里外,有土山环绕,内有一......
- 《粤西游日记二十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八日昧爽入城,取滕所作书。抵北关,站骑已至。余令顾仆与骑俱返候......
- 《粤西游日记二十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四日自驮朴〔取道至太平。〕西南行一里,有石垣东起江岸,西属于山......
- 《粤西游日记二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七日鸡初鸣,自新宁西南行。已转西北,直逼西峰之下,乃南转,共八里......
- 《粤西游日记二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丁丑(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九月二十二日余往崇善寺别静闻,遂下〔太平〕舟......
- 《粤西游日记二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十日 未明发舟,晓霞映江,从篷底窥之,如行紫丝步帐中,彩色缤纷,又是......
- 《粤西游日记二十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三日 饭勾漏,即东北行。由营房转山之东南角,过透石东出之泉,径草......
- 《粤西游日记二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九日 由上岩转入东北峡,过牛陇,共三里出峡,有岐焉。一直北循北......
- 《粤西游日记十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四日 作诗与梁君别,各殷勤执手,订后期焉。西向下山,望罗丛岩在......
- 《粤西游日记十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八日 晨餐后放舟。十里,石狗湾。有小山在江左,江稍曲而东北。小......
- 《粤西游日记十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六日 洞中事完,余欲一探铁旗岩,遂为行计。而是日雨复沛然,余不顾......
- 《粤西游日记十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八日 参慧束炬导游真仙后暗洞。始由天柱老君像后入,皆溪西崖......
- 《粤西游日记十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五日 平明起饭,陆氏子仍为肩囊送行。先隔晚,望其北山,有岩洞剨......
- 《粤西游日记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五日 昧爽起,无梳具,乃亟趋入城寓,而静闻犹卧庙中。初拟令顾仆出......
- 《粤西游日记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丁丑(公元1637年)六月十二日 晨餐后登舟,顺流而南,曲折西转,二十里,小......
- 《粤西游日记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十日 早觅担夫,晨餐即行。出振武门,〔取柳州道。〕五里,西过茶庵......
- 《粤西游日记十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三日 简通“检”,检查顾仆所促拓工《水月洞碑》,始见......
- 《粤西游日记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五日 自阳朔东南渡头发舟,溯流碧莲峰下。由城东而北,过龙头山......
- 《粤西游日记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三日 早索晨餐,从白沙随江东北行。一里,渡江而南,出东界书童山......
- 《粤西游日记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六日 余暂憩赵寓,作寄衡州金祥甫书,补纪游之未尽者。十七日 雨......
- 《粤西游日记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三日 早促饭,即出靖藩城北门,过独秀西庵,叩绀谷,已入内官礼忏矣。......
- 《粤西游日记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一日 饭后出东江门,渡浮桥,共一里,过嘉熙桥,问龙隐路。龙隐岩即在......
- 《粤西游日记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六日 晨餐后,作二诗别郑、杨诸君。郑君复强少留,以一诗酬赠焉。......
- 《粤西游日记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二日 晨餐后,与静闻、顾仆裹蔬粮,携卧具,东出浮桥门。渡浮桥,又东......
- 《粤西游日记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八日 平明,饭而行。二里,西南出涧口,渡水,逾一小岭,又三里得平畴......
- 《粤西游日记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日 平明饭。溯湘江而西,五里,北向入塔儿铺,始离湘岸,已入桂林界......
- 《粤西游日记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丁丑(公元1637年)闰四月初八日 夜雨霏霏,四山叆叇àid&agrav......
- 《楚游日记十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七日 平明行,舟多北向。二十里,抵祁阳东市,舟人复泊而市米,过午......
- 《楚游日记十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六日 见明而炊,既饭犹久候而后明,盖以月光为晓也。十里至路口铺......
- 《楚游日记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十日 雨虽止而泞甚。自万岁桥北行十里,为新桥铺,有路自东南来合......
- 《楚游日记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六日 饭而行。出东门,五里,一山突于路北,武水亦北向至,路由山南水......
- 《楚游日记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四月初一日 五鼓,雨大作,平明冒雨行。即从路亭岐而东北,随萧韶溪西......
- 《楚游日记十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七日 雨色已止,而浓云稍开。亟饭,逾马蹄石岭,三里,抵玉琯岩之南......
- 《楚游日记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四日 雨止而云气蒙密。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为太平营,而九疑司......
- 《楚游日记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六日 平明行,二十里,为麻潭驿,其地犹属零陵,而南即道州界矣。自入......
- 《楚游日记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一日 平明行,二十五里,过黄杨铺,其地有巡司。又四十里,泊于七里滩......
- 《楚游日记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三月初一日 桂王临朝,命承奉刘及王承奉之侄设斋桃花冲施僧。静闻......
- 《楚游日记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三日 碧空晴朗,欲出南郊,先出铁楼门。过艾行可家,登堂见其母,则......
- 《楚游日记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十日 夜雨达旦。初涉潇湘指今湖南境内,遂得身历此景,亦不以为恶......
- 《楚游日记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月初一日 早饭于绿竹庵,以城市泥泞,不若山行。遂东南逾一小岭,至......
- 《楚游日记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二日 〔力疾急速登山。由岳庙西度将军桥,岳庙东西皆涧。北入......
- 《楚游日记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六日 东岭坞内居人段姓,引南行一里,登东岭,即从岭上西行。岭头多......
- 《楚游日记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 是日立春,天色开霁。亟饭,托静闻随行李......
- 《江右游日记十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六日 晨起,雾仍密翳。晨餐毕,别僧宝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
- 《江右游日记十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初一日 晓起,晴丽殊甚。问其地,西去路江二十里......
- 《江右游日记十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八日 饭于其远处。上午起身,由夏朗之西、西华山之东小径北迂,五......
- 《江右游日记十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二月初一日 先晚雨丝丝下,中夜愈甚,遂无意留吉水。入城问打听张......
- 《江右游日记十》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二日 由北城外历凤凰山北麓,经北门,二里,过黄备桥。桥架曹溪之......
- 《江右游日记九》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八日 别调御诸君。十五里,午至麻姑坛。又西二里,坞穷。循南山上......
- 《江右游日记八》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三日 (缺)白赤丸如轮,平升玉盘之上,遥望日下,白气平铺天末,上有翠尖......
- 《江右游日记七》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九日 写十二诗付崑即昆石上人,已上午矣。即从草塘左循崖南下,路......
- 《江右游日记六》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五日 晨餐后,别丘、夏。二里,仍出大路南。十里,登一岭,曰杨源岭。......
- 《江右游日记五》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一月初二日 出建昌南门,西行二里至麻姑山足。上山二里,半山亭,有......
- 《江右游日记四》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四日 晨餐后,仍渡西南门大溪候车夫,久之发,已上午矣。南十里,新......
- 《江右游日记三》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三日 晨起,渡大溪之北,复西向行,八里,将至贵溪城,忽见溪南一桥门......
- 《江右游日记二》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十一日 早起,寒甚,雨气渐收,众峰俱出,惟寺东南绝顶尚有云气。与贯......
- 《江右游日记一》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丙子(公元1636年)十月十七日 鸡鸣起饭,再鸣而行。五里,蒋莲铺,月色皎......
- 《浙游日记下》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九日 早起,天色如洗,与王敬川同人兰溪西门,即过县前。县前如水,盖......
- 《浙游日记上》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丙子(公元1636年)九月十九日 余久拟西游,迁延二载,老病将至,必难再迟......
- 《游恒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去北台七十里,山始豁然,曰东底山。台山北尽,即属繁峙界矣。初九日出......
- 《游五台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癸酉(1633年)七月二十八日出都(即今北京)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
- 《闽游日记后》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庚午(1630年)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漳南之使络绎......
- 《闽游日记前》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二日 二十里,登仙霞岭。三十五里,登丹枫岭,岭南即福建界。又七里......
- 《游太和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十一日 登仙猿岭。十余里,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东......
- 《游太华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月晦 入潼关,三十五里,乃税驾停宿,税通“脱”西岳庙。......
- 《游嵩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余髫年tiáo幼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
- 《游九鲤湖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浙、闽之游旧矣。余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至太华、恒岳诸山;若罗......
- 《游庐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
- 《游武彝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616年),这是徐霞客游芜山后入闽游的时间 出崇安......
- 《游黄山日记后》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戊午(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
- 《游黄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初二日 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
- 《游白岳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丙辰岁(1618年),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宁。出西门。其......
- 《游雁宕山日记后》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余与仲昭兄游天台,为壬申(1632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八日,达黄岩,再访雁......
- 《游雁宕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a&ogra......
- 《游天台山日记后》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壬申(1632年)三月十四日 自宁海发骑骑马出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
- 《游天台山日记》原文翻译 - - 《徐霞客游记》上卷 - -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