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赏析
这阕词,是以女子的口吻话离别之情。上阙景起,写夜深,杏花微雨,雨湿红花。下接以“那将红豆记无聊”,用一细小情节便把女子相思无聊的情态勾画得活灵活现。下阙抒情。一层写春已深而离人久久不归,盼他如期归来;一层是写盼望与他梦里相逢。但这些都成了无望之想,“安得”与“倩谁招”露出了这一失望的凄苦心情。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即景抒情。“莲漏三声”点明正处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在这个烛光微摇、略带寒意的夜间,寂寞的主人公打开小窗,任那略带寒意的几许杏花春雨轻打自己的脸庞。蓦然发现,寒食节已经近了。寒食节将近而相思却无计可消除——面对此情此景,刻骨的相思便如同春水一般袭来,紧紧萦绕在周围。古代的女子一般会采撷红豆遥寄思念,这里作者运用对写法,虽明写爱人采撷红豆遥寄无聊,实则是为了突出在思念远方的爱人,愈见思念之深。
词的下阙,从身旁的景物出发,即景抒情。在一派杏花春雨柔美的包裹之中,不禁感慨而今的春色已然如同美酒一般浓烈,一般让人沉醉。“已看”二字与“安得”相对比,春色愈浓,愈加体现出对于离家已久的爱人深切的思念,远方伊人归期不得的焦急与惆怅。期望在梦里与爱人相依却不可得,心念及此,不由得万般惆怅迷离的伤情涌上心头,唯有将这一腔无人可诉的思念寄托在寂寞的夜里。
这首词运笔如行云流水,描写爱情真挚缠绵,低徊悠渺的情致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人沉醉其中。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2677.html
纳兰性德: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644.html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词中感怀前尘往事。上阕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描绘丧妻后的孤单凄凉;下阕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描绘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全词生动的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
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亡于康熙年间。卢氏的早亡使纳兰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词人为了寄托对亡妻深深的哀思,故作下此词。
作者纳兰性德资料

纳兰性德的诗词全集_纳兰性德的诗集大全,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一度因避讳太子胤礽的本名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之后又改回纳兰性德之名,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 查看详情>>
纳兰性德古诗词作品: 《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 《秣陵怀古》 《采桑子·严霜拥絮频惊起》 《金缕曲·赠梁汾》 《拟古·宛马精权奇》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 《记征人语》 《长相思·山一程》
古诗《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的名句翻译赏析
-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 - - 纳兰性德 - -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记无聊 - - 纳兰性德 - -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相关古诗翻译赏析
- 古诗《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 注释译文 - - 纳兰性德
- 古诗《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 赏析 - - 纳兰性德
- 古诗《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 创作背景 - - 纳兰性德
- 古诗《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赏析 - - 纳兰性德
- 古诗《天仙子·梦里蘼芜青一翦》- -赏析 - - 纳兰性德
- 古诗《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 -创作背景 - - 纳兰性德
- 古诗《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赏析 - - 纳兰性德
- 古诗《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创作背景 - - 纳兰性德